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鬼穀神謀> 第六百三十五章綿裏藏針

第六百三十五章綿裏藏針

  第六百三十五章綿裏藏針


  清晨的鄭楚邊境,這裏十分平坦,方圓三十裏都是良田萬畝,隻是此時春耕已結束,都無阻無擋,視野開闊。


  王禪把龍城內的楚軍全部調出,並虛實相生設置,讓人一眼觀之,也有十五萬人之眾,而這些大軍卻並非以守為主,卻是擺出多路出擊之態,帶著一股對晉軍的壓迫之力。


  王禪一人騎著白虎,早就站在大軍前方一裏之外。


  而對麵同樣陳列著晉鄭衛三國聯軍二十五萬,卻布成守勢,顯得十分沉穩,威勢也不及楚國大軍。


  此時晉軍軍中一輛戰車緩緩的向王禪駛來,而王禪也躍下白虎,讓白虎趴在一處空地之上,自己單獨向前再行百步,這樣就不會因為白虎之威而嚇到晉王的威儀,也算是給足了晉王麵子。


  晉王的八馬拉車此時在王禪身前十丈之外駐下馬足。


  而身邊則跟著十數個晉國護衛包括此次晉軍主帥趙光信。


  “鬼穀先生守信,趙某護衛晉王來遲,還望見諒。”


  王禪隻是微微一笑,他知道晉王是王候,此時已是八馬車駕,與天子同等,就算是兩軍對壘,也要突現身份,不可能等人。


  而王禪則不一樣,隻是楚國左相,此次楚國守城大軍的主帥,身份還是要低得多,就算與趙光信相比,也要低了一等。


  所以王禪並不在意,隻是雙手對著晉王一揖道:“晉王駕到,在下當在此相迎,將軍不必在意。”


  晉王此時也從車駕之中走了下來,獨自向前十步與王禪相對。


  “聽得傳聞,鬼穀先生智謀無雙,今日一見,實讓本王欣慰。


  鬼穀先生少年英才,氣宇不凡,列國之中實無人可比。


  隻是不知先生邀本王陣前相聚,有何指教。”


  晉王還是十分客氣,他一下車就緊盯著王禪,從頭到腳十分仔細,而且還隱約看見王禪身後趴著的巨型白虎。


  王禪則單身一人,並沒有帶任何隨從護衛,光憑這一點來看,王禪就已是英雄氣勢不俗。


  而王禪生於虎踞鎮,身形不比北方在漢矮,不胖不廋,也是玉樹臨風,更難得其年少之身不失沉穩大氣之態。


  所以晉王一見之下,還是十分欣賞,並且看著遠方密密麻麻的楚國大軍,晉王也不敢大意,所以直問王禪之意。


  “晉王親臨我鄭楚邊境,實在讓人意外,又是情理之中。


  在下邀晉王來此,一是代我王向晉王問好,這些年來楚晉相安無事,南北百姓安居,得益於晉王胸懷天下,我王表示感激。


  隻是我王與在下都對此次晉鄭衛結盟,聚結二十五萬大軍於鄭楚邊境感到不解。


  昨日我還與宋公墨翟演練攻防之戰,也是友好之交,以證楚國與宋國兵甲實力,甚是和睦友好,有利於兩國睦鄰之交。


  難道說晉國與鄭衛此次聚結二十五萬大軍,也是進行操練?


  這到也是讓人新奇了。


  可若不是如此,那就讓在下及我王十分憂慮了。


  為解我王憂慮,在下也隻得舍命陪君子,趕來龍城一觀。


  可若說鄭與衛國,在諸侯列國之中屢受排擠,卻也是我晉與楚的緩衝,有利於兩國之交。


  可若晉國以此為據,長期占據兩國,那麽我楚國必然同樣長期駐大軍相對,這樣一來,勞師而動眾,誤國而傷民,實不利於晉楚兩國交好,不利於大周天下百姓安居。


  若說晉國此次陣兵,隻為向我楚國示威,那晉王就有些氣度狹隘了。


  晉國世代受天子恩寵,封地占據中原富庶之地,主導大周潮流,曆來為列國所推崇,威勢力壓列國,如此陳兵,不該多此一舉。


  再者,聖人有言之,威自德發,有德則不怒自威,何須如此大軍壓境呢?”


  王禪還是先入為主,先是代楚王問候晉王,以示身份相當。


  接著就問起晉王此次聚結大軍的目的,雖然並不肯定,卻幾乎把所有的可能說了一遍,唯獨沒有說晉國欲犯境楚國,這也算是王禪給晉王留的麵子,同時也告訴晉王,其實王禪知道晉國根本不可能真的犯境楚國。


  而把楚王擺出,也是告知晉王,楚王無恙。


  這一些,昨日王禪已詳述過其中原由,王禪相信趙光信會如實匯報晉王,晉王心知肚明。


  而對於前幾天跟趙光信所言,偷襲晉都等卻是隻字不提,算起來十分友好,不帶一點威脅。


  晉王聽王禪說完也是一楞,雖然傳聞對於王禪已經神乎其神,可真的與王禪麵對而立時才知道王禪的綿裏藏針,雖然處處征對於晉王,卻十分婉轉,就隻一問,就擊中了晉王的軟脅。


  特別是長期占據鄭衛兩國,這隻是吞並兩國的一個客氣說法,而這也是晉國此次出兵最基本的目的,也是晉王的謀算。


  鄭與衛還有宋國都夾在南北晉楚之間,無論是晉國欲圖伐楚,還是楚國欲圖伐晉,都會對其中一國進行攻伐,這是前一百年來,晉與楚兩國交戰的慣例。


  而吞並鄭衛,而威脅宋國,這是晉國的謀略,像蠶一樣,一步一步的逼近楚國,讓楚國感受晉國的威脅,而不能如意的安養生息。


  畢竟這些年有吳國時常侵擾楚國,讓楚國疲於應對,可二年前卻被王禪無形之中化解,楚國已少了吳國的危脅。


  此時若晉國不出兵侵擾楚國,那麽隨著楚國內禍已除,楚國就可以進行革興階段,若等楚國實力強大之時,那麽就會對晉國造成威脅。


  當然,晉國長遠考慮當然還是向南吞食楚國江北之地,主動進攻楚國,而吞並鄭衛宋國隻是前提而已。


  隻是宋國一直主張列國止戰修兵,所以並沒有與晉國結盟,也不受晉國之脅,反而與楚國交好,這也是此次晉國失算之一。


  這一點晉王十分清楚,王禪也十分清楚。


  若宋國倒向晉國,那麽楚宋邊境線長,若宋國也陣兵於宋楚邊境,那麽北方四城的兵力就不能盡數調至龍城,必分開守城。


  這樣一來兵力分散,還要對付晉鄭衛二十五萬大軍,那麽龍城就會十分危險,若龍城有失,晉軍可以長驅直入,也可據城而守,逐一攻克楚國其它城池。


  而另一點,就是秦與楚的關係,因為使臣被刺一事,秦與楚關係緊張,可經過王禪的出使,力促秦楚重回正常交好,而且王禪還直接破壞了孔夫子代晉國出使秦國,以圖換得秦國對楚國的夾攻的結盟。


  王禪直接製鉗於秦王,讓孔夫子連秦王都未見到。


  如此一來,此時秦國趁機陣兵於秦晉邊境,以觀局勢,就是想趁機攻伐晉國,雖然兵未真攻,可勢已成。


  這也是晉王失算之二,有這兩點,此時晉王對於此次出兵也已覺得占不到任何便宜。


  就連長期占據鄭衛都已不可能,最後的結局,會回到王禪最開始所言,隻是一場演練而已。


  王禪與墨翟是空城演練,而晉國則是動用了二十五萬大軍,兩相對比,實在有些難與下台。


  這也正是晉王此時麵對王禪難與回複的原因。


  “既然當今楚王無恙,本王也就安心了。


  對於晉國此次出兵,鬼穀先生想來當知本王之意。


  鄭國使臣被刺,實讓本王震憾。


  想這些年來,晉楚相安無事,天下百姓安居,強候與弱候都平等相處,本王也是十分欣慰。


  本王與當今楚王並不相識,也不知楚國之意,怕楚王妄自尊大,無視鄭衛宋這些弱小的諸侯列國。


  先生剛才也說過,我晉國世代受天子之恩,也有責任維持大周天下的太平。


  此次出兵,既非有攻楚之意,亦非有占鄭衛而不走之心,隻是想向楚王討個公道,若楚王持強淩弱,那我晉國自然不會坐視不理。


  本王此次出兵,也可以說是向楚國示好,也可以說是示威,本王之德也足以承此威勢。”


  晉王的話也是落地有響,句句不讓,卻也直接否定有攻楚之意,也回複王禪無長期占據鄭衛之心。


  畢竟此時楚國已有準備,而秦國出兵,楚國扭轉了被動的局勢,晉國從主動變成了被動,所以晉國的大軍隻能回調,而不可能長期占據鄭衛了。


  (這個就有點後期孫臏圍魏救趙的戰術意思了。)

  但晉王也借剛才王禪所說,受大周天子一直恩寵,所以也有責任維護其它諸侯列國的存活,不可能讓楚國持強淩弱。


  “我楚王當然還是原來的楚王,前昭王之子熊章,難道晉王覺得楚王還能有誰嗎?

  剛才晉王所言,在下十分讚同。


  大周天下有如自然之道,強有虎獸,卻也有免羊,相依而存。


  現如今大周之勢,強國有主持公平公正公道之責,維護大周天下安寧義務,晉王能有此想,想來我王必也十分讚同。


  想來晉與楚之間並無隔閡,隻是疏於溝通之故。


  去年鄭國、秦國使臣被刺,非是楚國之過,楚國若持強淩弱,當然不會對秦國使臣行刺殺之舉,淩弱者不廣樹敵,這膚淺之理想來晉王心中明白,我楚王自然不會在自家門口留人把柄這種愚蠢之行了。


  之所以有人刺殺鄭秦使臣,當是有不軌之心的人想利用秦楚交惡而從中得利,隻是秦王明事理,識大體,並未受此事影響,反而與楚交好,無形之中破壞了不軌之人的圖謀。


  至於鄭國,行此刺殺者,當是與鄭國有屑,欲借此機會置鄭國於死地,此隻是借刀殺人之計。


  而此人,在下就不必言明了,想來晉王心裏清楚。


  不知在下所言,晉王是否明白。”


  王禪先直言楚王還是原來的楚王,就是要告訴晉王,此時楚國內禍已平,陰謀篡位者沒有得逞。


  而肯定晉王有責維護列國生存,就是要讓晉王不能再有反悔之意,再進一步保證晉國不會強占鄭衛,還複原來的狀態。


  再把刺客之所以選中刺殺鄭、與秦兩國使臣的目的說清。


  也在暗指,之所以會刺殺秦國使臣,是想離間秦與楚的關係,而從中能得利者,隻能是與楚國一直有屑的晉國了。


  畢竟秦與楚交惡,晉國就會少一個對手,而多一個朋友秦國,可以置楚國於不利之地。


  而這不軌之人,說得就是晉王,隻是王禪雖然並示明說,可晉王聽得明白。


  而刺殺鄭國,則是子建的陰謀,當年他就想借晉國之勢顛覆晉國,取而代之,自立為王,可陰謀敗露,敗走他鄉,險些被殺。


  所以子建對鄭國一直心懷恨意。


  他知道若鄭國使臣被殺,對於鄭國而言,敢怒而不敢言,隻得求助於晉國。


  而晉國則可以順水推舟,借機可以占領鄭國,而不會被其它列國恥笑晉國以大欺弱。


  畢竟若要晉國為鄭國討回公道,那麽就要對楚國用兵,而晉國則可名正言順的把大軍通過鄭國而陳於鄭楚邊境。


  這樣一來於晉國有利,而鄭國則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所以對於子建與晉國而言都有好處。


  而若晉國出兵鄭楚邊境,會讓楚國受到威脅,調兵應對,而這也給了白公勝反叛之機,所以子建當然也是與晉國謀算好,借此機會篡位奪權。


  所以晉王一開始對楚王的問話,其實並非征對原來的楚王,於他而言,楚國必然內亂,那麽現在的楚王已非原來的楚王,他所問的“楚王”當然是認為已反叛成功的白公勝了。


  可王禪卻直接肯定了楚王還是原來的楚王,這就打消了晉王還留存的奢念。


  那若是楚國換了新王,那麽他與子建當然還可以合謀,也就不用防著楚國攻晉。


  而晉國也可以強占鄭衛,由此一來,若楚國與晉結盟,那麽楚國就可以攻宋,甚至於晉國攻宋,最後的結局,就是鄭衛宋同時被晉國與楚國吞並。


  可此時這些時勢都被王禪一一化解,不僅粉碎了子建的圖謀,而且還與秦國重建交好,讓晉國失了所有謀算的基礎。


  之所以分析使臣被刺,王禪隻是想告訴晉王,他們的謀算,王禪一清二楚,同時告訴晉王,對於這些謀算,其實已經不必在掂記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