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書房的工作
和珅伏法之後,嘉慶也繼續下發詔令,逐漸更新乾隆末年的部分弊政。
首先,對於地方之上聲名狼藉的官員,嘉慶逐步展開查辦,比如湖廣地方上貪縱不法,激起民變的湖南布政使璹、湖廣道員胡齊侖、武昌知府常丹葵等人,雖未必與和珅有所交集,但貪虐形狀屬實,一律革職查辦。和珅另一親信,雲貴總督富綱,也在不久後被革職拿問,押解入京。
接下來,嘉慶依從朱珪建議,將議罪銀之製認定為“和珅所創弊政”,有了和珅的名義,那麽廢除議罪銀,自然也就是順理成章之事了。
隨後,嘉慶開始下詔求言,聲稱無論官民,均可向軍機大臣或各部院上書,後改為向都察院投書,總之即便是平民百姓,也可以向朝廷陳述所見弊政。而且就理論而言,除非嘉慶親決,否則都察院不得將平民上奏視為“妄誕”之言。(然而,因上奏文書數量眾多,都察院擅自退回平民上奏之事,也依然有例可循。)
同時,對於乾隆朝因詩文著書犯禁的部分犯人家屬,嘉慶亦宣布予以開釋,徐述夔、王錫侯兩家現存家眷,得以回歸鄉裏。在詔書中嘉慶也聲明“殊不知文字詩句,原可意為軒輊。況此等人犯,生長本朝,自其祖父高曾,仰沐深仁厚澤,已百數十餘年。豈複係懷勝國,而挾仇抵隙者。”一時間民間挾詩文檢舉之事,漸漸無聞。
清除舊弊的同時,嘉慶也厲行節儉,嘉慶四年因大行皇帝梓宮尚未安葬,暫停避暑山莊之行。先前新疆官員奉和珅之命,開鑿大和闐玉送往京城,嘉慶得知此事之後,即令前方官員將大和闐玉棄置。乾隆廟號諡號,此時也已定下,廟稱高宗,諡曰純皇帝,後世諡號有所增益,暫時不表。
對於中外官員,嘉慶進一步進行調整,前線大員宜綿、秦承恩因久戰無功,即行革職拿問。鬆筠回歸中原,暫任陝甘總督,阿桂一力提拔的幹吏吳熊光,被授予河南巡撫。在四川以清廉聞名的劉清,也被嘉慶委以安撫戰區百姓的重任。前線這時也屢傳戰果,冉文儔、冷天祿等白蓮教領袖均被剿滅。
就連衍聖公府之事,嘉慶也進行了調整,原本乾隆要求於氏撫養孔慶鎔,嘉慶親政後,以於氏外家不得擅自幹預孔府家事為由,將孔府要事暫且交歸孔憲增處理。對於孔府父子姐弟而言,這也是最好的結果。
此時,嘉慶也將大權暫時集中在南書房,以備政權過度之用,阮元也得到更多重任,暫署兵部左侍郎,參與綠營各部將官任免調用之事。一時眼看朝廷之中,皆是王傑、劉墉、紀昀、董誥、朱珪等元老重臣,阮元也不禁感慨,此時已是眾正盈朝,再興盛治,或許有望了。
隻是阮元的日子,卻也一直不得安歇。雖然沒有了捉拿和珅,策應其中等機密要事可言,不需要再一直等到入更才能還家。可一時間南書房集中了大量各部公文,阮元既需要負責禮部乾隆大禮事宜,也需要參與兵部將官任免,每日在南書房中,依然辛苦。大多數入值之日,都需要一直忙到申正之後,才有可能退值,這在清代已經是極晚的退值時分。
眼看北京城已是冬去春來,進入三月時分,阮元的公務卻一點不少。這一日,兵部擬定的部分將官改任奏疏被送到了南書房中,因涉及俱是提督、總兵之屬,阮元一時也不敢決策。便將英和、潘世恩一並找來,共同擬定改任之事。
英和看著擬定的改任人選,問道“阮侍郎,皇上自清除和珅一黨一來,所新任提鎮,俱是資曆深厚,多有功績之人。這份名單後麵,也已經將各人近年的考課勞績,一一齊備。卻不知阮侍郎又有何建議,難道兵部如此謹慎的調任名單,竟也有不妥之處嗎?”
阮元笑道“其實並非如此,兵部這次調任官員,大多都是近年來為官勤勉,足以提鎮一方之人。這個在下是不反對的。隻是這其中有個人選,在下覺得還是再行商議為好。”說著打開了名單,將手指指向了其中一個熟悉的名字李長庚。
“李長庚?”英和不覺有些疑惑,道“文書中已有載明,李長庚在定海鎮任總兵兩年有餘,一向勤勉,深得士眾之心,所以此次改任廣東的碣石鎮總兵,算是平級調動。而且,近年來東南沿海,海寇頻頻,這個阮侍郎在浙江難道不知道嗎?將他調任碣石鎮,我看著距離海寇更近些,引兵作戰反而方便呢。”
“但在下卻認為,眼下應當讓李長庚繼續擔任定海鎮總兵為好。”阮元道。
“那阮侍郎又有何高見?”英和問道。
“在下以為,李長庚移鎮,有三不可。第一,李長庚在定海鎮不過兩年,若陡然調離,定海鎮軍心必然受到影響,而他在碣石鎮可謂初來乍到,還需要時間去熟悉軍情。這樣對於兩鎮而言,都不方便。第二,在下曾與定海鎮將官有所交流,得知他們僅嘉慶二、三年兩年,便積欠了一半軍餉,若是此時定海鎮無一令人信服之人坐鎮,萬一今年軍餉再次發放不及,隻怕定海鎮軍中會有嘩變。第三,在下在浙江時,深知眼下海寇飄忽不定,閩浙粵三省俱有大批海盜出沒,並不是說浙江靠近東海,所受災難便要少於其他諸省,相反,海寇往往因浙省無備,竟北上突然襲擊浙江沿海。是以此時浙省各鎮總兵,不僅要選資曆深厚之人,還有考慮是否擅長海戰,是否能及時用兵。眼下擬任的這位哲勒杭阿大人,在下亦曾得聞,雖然勤勉,卻不擅海戰,此時浙江一旦調用不及時,隻恐沿海百姓,年內便要受海寇所害,是以在下想著,能將他暫留定海鎮,待海寇平定了,再考慮升遷之事不遲。”阮元道。
“可是阮大人,您這番話,我聽著即便反過來說,也沒錯啊?既然李長庚在浙江,不過一年就可以穩定軍心,那他去了碣石鎮,一樣可以很快指揮起全鎮人馬才對。至於軍餉,皇上估計這幾日也就要下發了,又有何必要讓他繼續留任?至於海寇飄忽不定,那為什麽一定要強化浙江的防範呢,難道福建和廣東,就已經不需要再考慮了嗎?”英和問道。
“英大人,海戰絕不同於陸戰,若不是精通海戰之法的宿將,驟然督師作戰,必然要吃大虧。所以沿海各鎮,在下以為大多無需變動,但諸如先前黃岩鎮總兵陳上高,貪劣之跡早已上聞,將他撤職,是不可不為之舉。可李長庚並非此類劣員,此時調用他鎮,又有何益呢?而且在下還認為,眼下沿海各鎮,也需要一隻精於海戰的水師,這樣日後清剿海寇,才能無往不利,如此頻繁更換提鎮,其實並不利於練兵。”阮元堅持道。
“阮大人,外省提鎮之事,哪裏像你想的那般麻煩啊?任職一兩年便即調動,本來也是常事,怎麽到了阮大人這裏,就這也不可,那也不可了呢?還是說,阮大人與李長庚有舊,所以想借此庇佑於他啊?”英和道。
“那潘大人有何意見?”阮元看著自己難以說服英和,隻好求助於潘世恩。
“這……阮大人,下官這些年做得都是翰林,也不比阮大人,還有機會出京督學,若說起軍旅之事,在下也著實不在行。不如還是等皇上到了,再請皇上定奪吧。”潘世恩是乾隆五十八年的狀元,因文才出眾,兼之勤勉,僅七年便升到詹事,也是阮元之後漢臣升遷最快的人之一。可正因如此,外事一時間卻並不熟悉。
也就在這時,隻聽外麵一個聲音道“阮元、英和,你們是在這裏討論政事嗎?這是好事。朕不如皇阿瑪英明神武,自然也需要你們齊心協力,多些意見,朕也可以斟酌使用嘛。”正是嘉慶到了,張進忠則拿著一卷詔書,跟隨其後。阮元等人也連忙跪拜兩旁,讓嘉慶先上龍位坐下了。
嘉慶坐定後,也笑道“都先起來吧,你們一個個說,阮元是侍郎,就先說吧。待你們都說過了,朕再居中裁決,如何?”看著嘉慶寬心求言,阮元與英和也都不再忌諱,便將方才兵部擬任之事一一說與了嘉慶。
嘉慶聽完二人辯論,也沉思了半晌,道“其實這件事啊,朕想著還是阮元所言,更為妥當。這李長庚在定海鎮,到今年也就是第三年,如此說來,更換並無必要。而且英和啊,你方才說起,朕眼下就可以給定海鎮發下拖欠的軍餉,朕何時與你說過啊?今年免了不少府縣賦稅,能收上來的錢糧,把川楚的缺口補上,就不錯了,剩下的前兩年的軍餉,朕可以補發,但能發出的也不過一二月的欠餉。你未經查證,便擅自代朕出言,自是有些疏忽了。而且你卻不知,浙江事務,阮元先前在南書房時,便與朕多番談論,他自然也要更熟悉些,你畢竟初用政事,還是要多些實幹曆練才是。當然了,這些事朕之前沒告訴你,也是朕的疏忽。”英和聽著嘉慶言語,寬和與嚴明兼備,一時間也想到自己確有不周之念,便不敢再言語了。
“但是阮元啊,英和這番議論,卻不是針對你的。他與你一樣,自來不附和珅,是忠良之家出身的。他阿瑪德保做過禮部尚書,當時和珅想與他們家聯姻,德保一向正直,便將和珅拒之門外,正是家風嚴謹啊。英和中得進士,至今也才七年,自然有些事還不熟悉,你二人即便有些爭執,朕也希望你們過了今日,便即忘了,你們隻需想著這大清天下即可,卻不要就此生了嫌隙,竟處處針對上了,那樣不好。”嘉慶也向阮元說道。
阮元也向英和回拜道“英大人之言,雖與在下不同,卻也是一心為國之論,在下方才也隻是就事論事,並無他念,請英大人見諒。”
眼看阮元言語誠懇,英和也清楚自己確有顧慮不周之處,便也回道“阮大人多禮了,原是在下不熟悉前線軍務,竟誤會了阮大人。”
至於其他人,倒是爭議不多,浙江提督仍選用蒼保,他之前就在浙江作提督,阮元也自熟悉,信得過他。黃岩鎮總兵換了嶽璽,溫州鎮總兵換了胡振聲,都是眾議可靠之人。眼看集議已畢,嘉慶也對各人說道
“好啦,英和、潘世恩,你二人中得進士不過七年,且都在翰林辦事,一時間有些事做不了主,是正常的。隻是你們也都該看到了,和珅當國這些年,翰林考校,多有以權謀私,良莠不分之處,這些年真正值得提拔的後進官員,卻也不多了。你們是能做大事的,所以朕先讓你們來南書房看看怎麽辦事,以後有了經驗,參與部務也就不難了。你們先退下吧,朕還有一道詔旨,是給阮元的。”嘉慶言語之間,對各人也都是照顧有加,不讓英和與潘世恩自覺被自己怠慢。二人也便暫時告退,阮元則單獨留下聽旨,張進忠道“奉旨阮元改任戶部左侍郎,兼經筵講官,充會試副主考官,欽此!”
阮元聽了,也是又驚又喜,清代科舉,最上一層的殿試是皇帝本人出題並親自監考,群臣不得幹預。但在下一層,便是會試,自己會試得中,到這時尚不滿十整年,就得到了主持會試的機會,雖然隻是副主考,但也已經是無比難得的重任。一時間也有些擔心,忙推辭道“皇上,臣釋褐不過十年,自覺才疏學淺,這會試主考,卻是有些難以勝任的。”
嘉慶卻道“阮侍郎,你著書興學,考校兩省士子,一向俱有聲名,這會試的副主考,卻如何就做不得了?若論學問,朕看著你做副主考,是最合適不過了。而且你也不要擔心,這次會試,朕任命的主考,是你的恩師,戶部尚書朱珪,另一位副主考則是左都禦史劉權之,他二人資曆深厚,多有督學、出題經驗,你若是不會,和他二人多學習一番,也就是了。朕這樣說,你還想推辭嗎?”
聽著嘉慶這樣鼓勵,又知道正主考乃是恩師朱珪,阮元自然也不敢再行推辭了。隻得應道“皇上聖明,臣定當盡心竭力,悉心選士,此次會試,定要拔擢那些有真才實學之人出來,以報皇上任用之恩。”
不料嘉慶隨後卻話鋒一轉,笑道“阮侍郎,若是旁人,朕也不願多言,可你說盡心竭力,你在南書房這幾個月,朕也都看著呢。哪一日不是申正之後,才得以退值啊?你這樣確是辛苦,所以朕也想知道,你家中之人,有何言語?尊夫人我記得不過桃李之年,便要看著你這般公務繁忙,隻怕也不願意吧?”
阮元聽著,也不禁麵上漸紅,其實嘉慶所言不假,他平日入朝早,退值晚,前後已有近兩月,孔璐華在家中有了空閑,也不禁抱怨入京以來,竟也得不到幾日團聚。其實阮元先前做學政習慣了,內心之中,也頗不情願如此長時間的入宮當值。可是他一直念著乾隆知遇之恩,便當竭力以報,又怎敢主動向嘉慶請辭?這時也隻得答道“皇上,臣尺寸之功未建,便得以登臨二品之位,若不能盡心公事,也隻怕高宗皇帝在天之靈,降怒於臣。”
“但你和別人不一樣啊?”嘉慶笑道“你家中的事,朕聽說過,你祖父的親傳孫輩,就隻有你一人了。你先前也沒有孩子,隻有一個養子,你家中人丁如此單薄,日後還如何延續香火啊?再說了,朕也知道你尚有兩個妾室,難道你把她們放在家裏,就隻是想養她們一輩子嗎?你這樣不顧家中事務,反倒是朕看著有些過意不去了啊?正好,眼下距離會試開始,尚有五日,四書題朕擬了,五經題和策論,還需要你們多斟酌一番。你這番回家,依例不得與外人有半分交集,便不要出門了,一邊多想想如何擬定題目,一邊也陪陪家裏人吧。待今番會試結束了,南書房這裏,朕也已經對內外要務,了解得足夠清楚了。你就去部裏辦事,不需要再這般勞碌了。”
可是說到這裏,嘉慶似乎又想到了另一件事。
“阮侍郎,朕還有一事想要問你,雖然這樣,你可能還是要操心些要事,但也絕不會這般勞累。而且,這對你而言,是個好機會啊。”嘉慶頗有些神秘的說道“朕不想破了皇阿瑪的舊製,所以南書房政務交接完畢以後,朕還是要在軍機處議決要事,主持機要的,依然是五個軍機大臣。所以朕想著,你既然也已經是二品侍郎了,而且南書房這幾個月,朕能看出來,無論大禮之事,還是兵部選任之事,你都有自己的辦法,所以若是朕提拔你入軍機處,你意下如何呢?軍機處有章京輪值,你退值不會這樣晚的。”
“皇上,這……臣一介文臣,先前從未參預機要,卻如何在軍機處與各位大人商議要事啊?”阮元聽著也有些擔心。
“你這話說的就不對了,朕想著眼下的軍機處裏,戴衢亨便是翰林文臣出身,可他一樣做得軍機大臣啊?再說了,朕想著他與你還有些交情,他兄長戴心亨在世之時,是你鄉試的座師啊。還有,當年編修《石渠寶笈》的時候,董誥也曾與你共事,他對你印象也不錯呢。成親王、那彥成,這都和你有交情啊?有他四人和你齊心協力,你入了軍機處,正是事半功倍啊。也就是慶桂與你,平日交往少了些,那也無妨,慶桂已任了大學士,還是要居中持重的,你也不必擔心。怎麽樣,你可有此意願?”嘉慶勸道。
不想阮元卻繼續堅辭道“回皇上,臣以為,這軍機處行走,臣眼下做不得。不僅如此,臣在南書房兼理軍務之事,臣出了南書房,也決計不會外泄半分。”
“阮侍郎這……這又是何意呢?”嘉慶頗有些不解。
“回皇上,正月間,和珅亂政於前,皇上親政於後,軍機要事,不關白於軍機大臣而直達皇上,是皇上為了及時掌握大權,以便日後主動任用軍機處,不致反過來被軍機處挾製。是以皇上重用南書房,任用朱大人與臣等襄理軍政。但軍機處畢竟是世宗皇帝以來國朝根本,不可偏廢,是以南書房不過做一時權宜之計,皇上所用,亦不過近習之人。如此,國朝方得安定,體製方可無虧。但如果皇上任用臣入軍機處,則體製與權宜之間,界限何在?臣若以近臣之名,居要臣之位,日後皇上用人,又當依何規矩?其餘臣下,又當如何作想?難道在皇上麵前做南書房的近臣,日子長了,被皇上信任了,就可以進入軍機處了?若真是有那一日,軍機處的威信,隻怕也就要蕩然無存了,而朝廷的體製,也就隻得讓那些投機取巧之輩,肆意利用而無法限製了。到那個時候,皇上是中興了大清呢,還是讓大清又走上了另一條不歸路呢?臣今日不入軍機處,也是為皇上保全了體製嚴明,日後國朝決事,自有儀度,卻不得讓機巧之輩,心存僥幸才是。如此,則大清幸甚,皇上幸甚!”阮元一邊說著,一邊再次向嘉慶叩首,以示自己至誠之言,並無私念。
而嘉慶聽著阮元之言,卻也暗自心驚。原來,這些問題,也正是前日夜間,他與紐祜祿氏商議之事。
“眼下朕要做的,就是先將大權收歸朕之手。待得一切有條不紊了,再把權力下放到軍機處。至於南書房,一切重歸正途之後,也就該回到它原來的樣子了。”這是嘉慶的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