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古代治國策略
我國古代百家爭鳴,擁有多種思想體係。儒家、道家、法家都是不錯的思想理念。那麽在古代究竟采用哪一種理念才最好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在這裏邊簡單探索一下。
事實上從羅馬皇帝頒布米蘭赦令,到馬丁路德指出主教95宗罪,西方世界在被主教控製的100多年裏沒有什麽進步。中國從漢武帝罷綽百家獨尊儒術,到1905年廢除科舉製,中間除了那最黑暗的400年之外,一直都在受儒家思想的束縛,社會文明也沒有任何的進步。
從這裏看就不難發現,被一種思想控製之下的社會,人們的創造力勢必會受到殘酷的壓製,整個社會也很難獲得進步。不可否認這兩種思想在當時的時候,都是符合社會現狀以及維護穩定與進步的必須。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在漫長的歲月變遷中,一成不變的思想總會展現出這樣那樣的弊端。
就好像當初薑太公與周公探討治理國家的方式時。薑太公給出的答案是親賢臣,而疏遠自己的宗族。周公給出的答案卻是,親自己的宗族疏遠賢臣。薑太公不客氣的,你的國家很多年以後必然會被宗族所分裂。而周公也很不客氣的,薑太公你的國家很多年以後必然會被外人所取代。曆史的發展也正如那兩位大拿所預料的那樣。後來薑太公的齊國被陳姓田氏所取代。而周公的魯國也因為宗族勢力的強大導致局麵發生了混亂,使得魯國大為衰弱。
從這方麵來看沒有什麽事能夠一勞永逸的,必須隨著時間不斷的調整,才能更好的與現狀相匹配。
我國古代的治國理念,主要是法家、儒家、與道家三種。先法家極具控製力的法律,在其製定者在世的時候,也許能起到相當的效果。可一旦製定者不在了那麽可想而知,他勢必會成為封建官僚們壓榨百姓的有利武器。
在網絡之上我們也能看到,有人讚歎秦朝、隋朝國力之強大,府庫之富足。但我們不妨想一想,國家的本身是不進行任何生產的,他們這些強大與富足,不都是從百姓手裏搜刮過來的嗎?站在我們的角度,也許可以感歎這段曆史的強大。可在當時的人眼中,受到如此殘酷的壓榨,朝不保息又怎麽可能會服從封建統治者呢?從這個角度上來,如果完全按照法家的思想治理國家,很快便會激化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矛盾。這其實也正是秦朝隋朝,一之所以如此迅速衰亡的原因。
雖然道家思想中的無為並不代表不作為,但在思想體係中也不難看到。比如讓人們無相互之間的交流,物產無大幅度的調動之類的言語。道家認為這樣才能維持社會的安穩與幸福。這其實並不是反對人民獲得智商,而是因為道家的根本核心便是清心寡欲。但其中的問題便在於,除非世界每一個國家都使用道家思想治國,如果僅僅一個國家這麽做,勢必會在世界上落伍。
欲望是人類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階梯。一旦有了欲望,人們就可以想盡一切的辦法去實現。雖然這有利也有弊,卻是整個社會無法避免的現實。世界上所有的強國,無不是通過強烈的欲望向外擴張,向外掠取而獲得的強大。
我們中國人聲稱鄭和下西洋是偉大的義舉,雖然實力比別人強大,但不侵略別人的土地,不搶占別人的東西。而在當時的西方人眼裏,這是完全的不思進取。空有強大的實力,卻隻能安守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中,不圖發展不圖強大。由此看來,完全使用道家思想治國,也並非是合適的道路。雖然它能保持國家的穩定,卻不利於整個社會的發展。
最後再儒家,現在考古學證明,秦始皇並非是完全的法家治國。同時也使用了周公之禮,不過周公之禮與孔子的儒家雖然是明確的傳承關係,卻並不能完全等同。周公的禮法本質上是宣誓一種威嚴,與世襲尊貴的理念。通過禮法來規定社會形式,並不具備後世儒家仁義禮智信這樣的思想。更多的隻是讓平民服從,也不具備明顯的教化作用。
雖然儒家的等級秩序在現在人看來難以接受,不過在當時還是有相當先進性的。為什麽最黑暗的時期佛教能夠這麽興盛?這就是因為對那些少數民族的頭領,要愛護自己的百姓勢必沒有任何效果,可你要跟他們做好事上堂,做壞事下地獄。那可能就是另一番光景了。
其實孔子並不迂腐,他並沒有以為思想教化,就能夠獲得國家的長治久安。在論語中也曾經過,建立思想價值觀的核心,是讓法有據可依。先是確立社會道德價值觀,才能用法律去懲罰違背這些價值觀的人。那麽這麽下來,儒家豈不是非常適合治國了,那看來我就是一個吹捧儒家的人了。
不可否認,儒家的確是配套中國,封建農耕社會建立起來的一套合適的完美體係。但農耕社會畢竟隻是曆史發展中一個階段而已。如果一直處在農耕社會之中,勢必會被超越。如果思維方式一直處在農耕社會的框架之中,那這個國家也隻可能在農耕社會的階段停留。無法得到快速的進步與發展,最終隻能被其他國家無情的碾壓。
我們中國與其他國家不同。基本上所有的國家與民族都是倫理道德起源於宗教體係之內。而我們的倫理道德產生時間,卻遠遠要早於宗教。這就要求封建統治者必須維護社會道德與一定的價值觀。這一點無疑可以儒家的思想概念來完成。但如果將儒家與朝堂係統相掛鉤,那勢必阻礙社會進步發展。我個人認為應當仿照秦始皇,吸收韓飛的觀點卻不重用他,不給他騰達的機會。以此作為使用儒家理念的方式,這才是古代最好的治國之道。
使用儒家理念建立社會價值觀,卻不能將儒家與地位提升官員任命相掛鉤,不給儒家成為統治一切力量的條件。另外社會價值觀建立以後,便要製定一套法律,去懲罰違背道德價值觀的人。法律並不是為了懲罰那些作奸犯科的人。而是為了震懾與影響既沒有果斷作奸犯科的勇氣的人,沒有堅守正義信念的大多數人。法如果隻為懲罰就好似烈火,烈火若不加以限製就會不斷蔓延燒毀一切。真正善於用火的人,應該是將火作為隔離帶,阻擋人們去不該去的地方,限製做不該做的事。唯有如此才能獲得最好的效果,與最低的負麵影響。
最後再一,如何將道家思想適配到治國體係中。無可爭議作為君王一定要克製自己的欲望,不僅是享受的欲望,建功立業欲望也應當限製。秦始皇滅掉6國,搞了這麽多的工程,使他成為了千古一帝。但同時也超出了人們的承受能力極限,促使大秦帝國很快走向了滅亡。隋煬帝南下滅掉了陳朝,統一了全中國,修建大運河打通了上千年的經濟命脈。他建立的功績自然也是很少有人能夠相比。不過也正是因為建功立業的目的,才使他最終浪費了大量的社會生產力。正是因為這些行為超出了人民承受的極限,導致了隋朝如此快速的滅亡。
所以一個有能力的君王,不能老想著怎麽樣的成功,也不能老想著自己名垂青史,建立偉大的工業。要愛惜自己百姓的生產能力。不然就成為了獨夫民賊。。
漢光武帝劉秀與秦王李世民時期,都有西域國要求附屬在自己國家以內,卻都遭到了他們的拒絕。這是由於一旦同意了,雖然是一種立業讓自己的麵子上也很光彩。卻勢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幫助他們,從而浪費大量的社會生產能力。
不過以上幾點的結合,雖然從理論上也許可以保證社會的長治久安。卻無法保證能在穩定與發展之間獲得最好的平衡。如果發展不上去,那勢必就會受到外來的侵略,社會的穩定自然也無從談起。白了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每一寸土地都不是靠哪一種學能夠獲得的,必須靠軍事力量與雄厚的實力才能夠維持長久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