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燕巢幕上】
3月18日明英宗下詔徒徙沙洲衛部族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居其頭目於東昌衛、平山衛,分其部落為三,屯居在清平縣、博平縣兩地,致使沙州衛遂空被罕東衛占據。
當初明太祖、明太宗先後設置了哈密衛、罕東衛、赤斤蒙古衛、沙州衛,成為嘉峪關外屏蔽西陲,而此時沙州衛先廢,致使諸衛亦不能自立,使得西陲邊界多事。
7月14日明大同府左參將:石亨,奏道“瓦剌太師淮王並吞諸部,其勢力日盛必來犯邊,宜傳令各邊守將分隊把守,孰可為正,孰可為奇,大小頭目孰可以守,孰可以戰,使之各分領操習,庶使兵知將意,將識士情,不致臨陣無統,倉猝誤事。”明英宗采納其議,敕令各處總鎮總兵、總兵、衛指揮使、等官開始操練所有官軍,並選撥驍勇者以備出塞。
8月初3日明英宗命明中軍都督府左都督:楊洪,為鎮朔將軍兼總鎮總兵駐守宣府鎮,又命明大同府左參將:石亨,守萬全都指揮使司。
11月27日戶部奏報“在京各衙門遣官吏入等,於長蘆鹽運使司關支食鹽,有將批文不投鹽運使司,照買私鹽裝載各處販賣,又有夾帶私鹽沿途販賣,還有中鹽客商不循舊例,每色添私鹽至三四百斤等等,請令沿途巡檢司、批驗所等處,務要拘驗支鹽批文及鹽引數目嚴加盤詰,若有批文違限夾帶私鹽的,依律沒收入官,官吏人等如例逮問,仍行巡鹽禦史通行嚴禁。”被明英宗批準。
明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3月17日明英宗命明右軍都督府署都督同知:聚佩,掛〈平蠻將軍〉印,充任總兵統率南直隸、雲南都指揮使司、湖廣行都指揮使司、四川行都指揮使司、貴州都指揮使司明軍15萬人前往討伐叛徒明孟密宣撫使:思機發,又複命明靖遠伯:王驥,總督軍務,明戶部左侍郎:焦弘,負責督軍餉錢糧。
4月10日鄧茂七與陳政景舉兵起義,先後攻取了沙縣、尤溪縣等處,立馬就被明延平府推官:王得仁,與以及延平知府給鎮壓,陳政景犧牲,而鄧茂七則繼續率領軍隊聲勢益大。
當時有尤溪縣爐王:蔣福成,於旬日之內得民眾萬餘之眾占據尤溪縣與鄧茂七互為聲援,加之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兵衛久馳,又苦於明福建左布政使:宋彰,虐政才讓百姓們爭相投奔叛軍竟達數萬人口。
鄧茂七在沙縣陳山寨建立政權,自稱為〈鏟平王〉開始圍攻延平府破泉州衛,還攻占了二十三個縣,與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的葉宗留叛軍相互呼應。
朝廷直接派遣明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張楷、明寧陽侯:陳懋、明保定伯:梁珤、明福建副總兵:陳豫,等率領京軍二萬人、江浙漕運二萬七千人,在利用蒙古族、回族組成的精兵前往鎮壓。
7月13日葉宗留大敗官軍於處州府,還擊斃了明福建左參將:陳詔,至此叛軍一發不可收拾,明軍則抽調福建行都指揮使司軍隊配合京軍一起圍剿。
10月南征明軍們到抵金沙江,在渡江來到孟養軍民宣慰使司斬殺叛軍無數,明孟密宣撫使:思機發,也死於亂軍之中,嚇得當地諸部落們皆震驚不得不感歎道“自古以來漢人無有渡過金沙江者,今王師至此,真是天威”。
隨後明靖遠伯就與思機發之子:思祿,約定許其為頭目統轄各部,仍居孟養軍民宣慰使司如故,複與立石金沙江為界,立誓道“石爛江枯,爾乃得渡。”思祿畏懼隻得聽從朝廷命令,明軍這才班師回朝。
11月16日鄧茂七與其弟:鄧茂八,為避仇敗走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投奔寧化縣豪民:陳政景,方才得知陳證景已經被明軍斬殺,而明山東按察使司副使:柳華,好心安撫勸說鄧茂七兄弟投降,在封他倆為〈甲長〉。
當地佃農向來無須將租米送往地主家中,正租之外又多勒索,鄧茂七號召佃農拒絕送租,由田主親自來收取,田主遂告訟縣官員,而縣官不巡檢緝捕,鄧茂七則拒捕殺衙門弓箭兵8人,致使縣衙官軍三百人前往鎮壓,鄧茂七率眾殺死官軍、巡檢、知縣逃跑。
11月28日叛軍設伏大敗明軍於玉山,但在這次戰鬥中葉宗留中箭犧牲,部眾由葉希八率領繼續打擊明軍,殺明福建都指揮僉事:陳榮、明延平衛指揮使:戴禮,讓叛軍們聲勢大振由陸鑒胡領導的一支叛軍還攻破了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的鬆陽縣、龍泉縣,自稱〈太平國王〉改元「泰定」率叛軍進圍處州府。
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正月初5日瓦剌太師淮王逐漸統一北方蒙古各部後,還打壓了蒙兀兒斯坦並為附屬國,也曾屢次入朝進貢,明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則以藻飾太平為名,引得瓦剌貢使得金帛無數,凡其所請亦無不給予。
不久瓦剌就以貢使增加,虛數上報朝廷人口以冒領賞賜,由瓦剌太師淮王親自帶二千人前來獻貢戰馬但號稱三千,立馬就被明司禮監掌印太監調查出來怒其偽詐,令禮部核實人數,淘汰其虛報者不與賞賜及供應,對其貢使之請僅允予五分之一,這就引起了瓦剌太師淮王的不滿!準備發兵進攻大明帝國作為報複。
2月18日明軍再次由騰衝衛進軍幹崔宣撫使司,進至南牙山登陸抵達沙壩再造舟至金沙江,破鬼哭山大寨正遇疫情爆發,明孟養軍民宣慰使:思祿,不得不樹欄柵於江之西岸拒守,明靖遠伯則揮兵順江而下抵達管屯寨,而木邦軍民宣慰使司、緬甸軍民宣慰使司兩處列兵於沿江兩岸。
明靖遠伯等遣兵奮力攻破其柵寨,得積穀四十萬石,軍士飽食後士氣培增,官軍土兵分道並進盡破山寨,斬殺兩處軍民宣慰使司士兵不計其數,明孟養軍民宣慰使趁機逃跑,明軍這才奉命班師。
3月21日明英宗口諭明吏部尚書:王直,說道“近聞各處放回官吏,多有挾製官府,交結害民及誘人為非作歹,以致盜賊生發,吏部當查禁約事例嚴加懲處。”
於是規定但凡放回官吏挾製官府,交結害民的,發邊疆外充軍,誘人為非以致盜賊生發的,本身梟首斬殺,家屬則發配邊關充軍,且移公文內外法司衙門遍逾示眾。
4月初4日陳鑒胡接受了朝廷的招降,其餘部下在陶得二的領導下繼續鬥爭屢殲明軍,羅汝先、黃琴,兩人則勾通官軍,願意斬殺鄧茂七以贖罪,因此鄧茂七不知中計遇伏叛軍傷亡慘重隨後遇難,其餘部眾們由林子得、鄧永祖,等帶領下擁立鄧茂七兄長兒子:鄧伯孫,以福建承宣布政使司興化縣九華山為根據地繼續鬥爭明軍。
4月13日因〈麓川之役〉兵連禍結曆時十餘年,朝廷每次征討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司,都會盡調雲南都指揮使司、貴州都指揮使司兵馬導致將士多戰死列衛空虛,深受戰爭之苦的當地苗、瑤等少數民族百姓忍受不了這樣子就揭竿而起,反抗大明帝國的統治。
苗民組織起來圍攻城堡封鎖貴州承宣布政使司讓東路不通,明靖遠伯:王驥,在班師途中奉命鎮壓苗民造反,恰好與明兵部左侍郎:侯璡,明右軍都督府署都督同知兼平蠻將軍:聚佩,共赴雲南承宣布政使司結果被叛軍所截殺官軍死傷數萬人,叛軍的聲勢開始日益壯大起來。
5月初8日鄧伯孫中計殺先鋒大將:張留孫,複遭官軍襲擊,倒把自己給俘虜犧牲了,部將:羅丕、廖寧,等率餘部轉移到深山之中伺機出動。
6月25日明福建巡海按察使司僉事:董應軫,奏報“原規定瀕海居民私通外夷,貿易番貨,漏泄事情及引海賊劫掠邊地者,正犯極刑家屬戍邊,知情故縱者同罪,但近來年沿海之民往往嗜利忘禁。”
奏折被呈上去之後明英宗立刻重申海上通夷之禁,還讓刑部列榜警示。
7月10日返回瓦剌的太師淮王對大明故意拆穿謊報貢使,以及主力明軍南征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司之際作為出兵挑釁的理由,集結瓦剌精銳騎兵10萬率眾分四路大舉南下攻打明廷邊境。
瓦剌東路軍由韃靼岱總汗:孛兒隻斤·脫脫不花,與兀良哈三衛部族攻打遼東都指揮使司沈陽三衛與定遼七衛等地,瓦剌西路軍派了瓦剌歸化上萬戶:蒙多,進攻陝西行都指揮司甘肅鎮與甘州五衛,瓦剌中路軍為進攻重點由瓦剌阿拉克丞相:阿剌知院,統率進攻山西行都指揮使司赤城堡、獨石堡、馬營堡、龍門守禦千戶所等地(暫時未敢攻擊萬全都指揮使司境內的宣府鎮和宣府三衛),瓦剌南路軍由瓦剌太師淮王親率大軍進攻山西行都指揮使司大同府,明大同總督兼西寧侯:宋英、明大同總兵兼武進伯:朱冕、明大同府左參將:石亨,率領軍隊進行抵抗雙方在陽河衛後山展開了激戰。
但由於明大同監軍太監:郭敬,無勇無謀胡亂指揮致使明軍大敗,明西寧侯為大明捐軀,明大同監軍太監躲在草從中方才撿得一命!明大同府左參將殺出一條血路單騎逃出,明大同府右參將:吳浩,則戰死貓兒莊,待明嘉興長公主駙馬都尉:井源,率兵萬人抵達遼東都指揮使司抗擊之時,大同府、宣府鎮和宣府三衛等地危矣。
此時北部邊境紛紛告急,戰報傳至京師內滿朝文武們震驚!明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認為是時候樹立威望了就勸明英宗親征,正好明英宗他也認為大明國力正旺應該學學明太宗北伐,但卻忘了還在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司南征的明軍已經大大的消耗了國力。
故此明兵部尚書:鄺埜、明兵部左侍郎:於謙,兩人當即在退朝之後前往養心殿力言皇帝陛下說道“當今六師不宜輕出!況且北虜入境行蹤不定。”明英宗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