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旭日東升之帝國霸業> 第一百零二章 【平壤大捷】

第一百零二章 【平壤大捷】

  因此明建州左衛軍民指揮僉事: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佟努爾哈赤),在向朝廷獻禮完畢以及討要殉難建州女真八部將領的追封後,就直接上書給明兵部尚書:石星,請求主動率軍趕赴李氏朝鮮王國參戰抗倭,以報此生仇雪恨。


  朝廷群臣們得知消息後,對此非常歡迎,甚至有些官員們還認為建州左衛軍民指揮使司依靠明寧遠伯:李成梁,麾下的李氏家族支持其勢力大增。


  再加上建州女真八部擁有騎兵三千、步兵四千,以遠遠超過正常大衛兵力,正式步入了行都指揮使司乃至總鎮的兵力了。


  再加上建州女真左衛民風彪悍,善於騎射,故此很多文臣武將們都建議應約征調建州女真三衛兵力。


  不過李氏朝鮮君臣們卻非常不高興,反而驚恐萬分?因為建州女真八部原本就與李氏朝鮮王國互有征戰,此次又有幕府倭寇跨過圖們江入侵兀良哈野人女真部以及建州女真八部,所以明建州左衛軍民指揮僉事是要行報仇之意。


  便在朝貢大明帝國之前就寫了書信,事先遞交給了李氏朝鮮王國,宣稱會發兵前去搭救,不然李氏朝鮮必亡國矣。


  但是李氏朝鮮群臣們卻認為建奴韃子們出兵李氏朝鮮王國,名為援助,實則另有所圖,李氏朝鮮戶曹判書:李誠中,則建議道“朝鮮語:老乙可赤出來之事,不可不速拒,還請殿下立刻上書大明天子勿放酋奴。”


  結果李氏朝鮮宣祖昭敬郡王河城大君:李昖,立刻就上書傳遞朝廷,表示不願意接受建州女真八部的援兵,而要大明帝國的援軍足以。


  由此朝廷也看在明建州左衛軍民指揮僉事這麽有誠心的份上,再加上建州女真八部將領慘死!無人主持局麵,便由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充任(大明建州左衛軍民指揮使)負責接管建州女真八部事務。


  另一邊在李氏朝鮮王國的戰場上,趁著與倭軍和談之際,明軍大規模集合起來突然出擊開至平壤府城下,與李氏朝鮮軍隊一起包圍了整個平壤府附近的關卡。


  這讓不明情況的幕府第一軍左副將:小西行長,還以為是因為誤會,而導致的談判破裂?但士兵來報四門皆看到大明帝國大軍雲集,各類火炮、戰車都已經架好。


  才讓幕府第一軍左副將意識到戰鬥已不可避免,平壤府攻防戰也就此打響。


  明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兼東征提督:李如鬆,以明東征左副總兵兼遼東都指揮僉事:楊元,率領中軍一萬零六百三十九人、在以二弟明東征右副總兵兼薊州鎮總兵:李如柏,率領左軍一萬零六百三十二人、明東征左參將兼廣東右衛總兵:張世爵,率領右軍,以及麾下的明薊州鎮左參將:吳惟忠,帶領的南兵3000名總共一萬零六百二十六人開始進攻。


  話說這李氏朝鮮王國的平壤府城東有;大同門、長慶門,城南有;蘆門、含毯門,城西有;普通門、七星門,城北有;密台門,各門都地形險要,屬於易守難攻之處。


  城外北部則有牡丹峰高聳,峰頂駐守有幕府倭寇軍隊2千人,與平壤府內的幕府倭寇軍隊形成犄角之勢。


  主城內的幕府第一左副將: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共有餘人,都配備了先進的火繩槍(幕府俗稱;鐵炮)而明中軍提督府左都督兼東征提督:李如鬆,則命令明遼東總鎮右副總兵:查大受(明寧遠伯:李成梁,的家丁)率軍攻打城北門牡丹峰。


  中軍明東征左副總兵:楊元、右軍明東征左參將:張世爵,一起領兵進攻城西七星門,左軍二弟明東征右副總兵:李如柏、明複州衛遊擊將軍:李芳春,領兵進攻城西普通門,明京軍神機營左參將:駱尚誌,與李氏朝鮮兵曹備邊使:李鎰、李氏朝鮮平安道防禦使:金應瑞、明遼東總鎮左副總兵:祖承訓,一起的率領明軍喬裝為李氏朝鮮軍隊用來麻痹幕府倭寇,主張力攻城南蘆門與含毯門。


  隨著坐鎮指揮的明東征提督:李如鬆,下達命令後,四城部隊們開始攻城,明軍金鼓大震令旗揮動,火銃隊、戰車營、火炮營,紛紛開火朝城樓上炸去,此戰打得相當激烈。


  但幕府倭寇軍隊則依托平壤府城牆及城外各處堡壘的掩護,以火繩槍不斷射擊衝鋒的明軍。


  頓時喊殺聲四起,城上城下勁弩齊發、巨炮齊轟、火銃齊射、戰車齊開,火焰蔽空震天動地,幕府倭寇們的火繩槍雖然略優於明軍火銃,但他們卻沒有威力強大的火炮。


  這是自幕府戰國時期以來,由於國內缺少鐵物質,很難造出各類大炮,因此幕府倭寇軍隊還從來沒有見過這種遠程射擊的大炮,甚至連普通大炮都不曾多見過。


  故此明軍火炮射出的鉛子炮彈不斷,掉落入敵營後,給幕府倭寇軍隊造成了很大的殺傷和威懾力。


  為了速戰速決明東征提督還下令全軍;必須在午時之前攻下平壤府城門,否則前鋒營將領們一律斬首示眾,若攻下城池,先登城者賞銀5千兩,臨陣怯戰者殺無赦!


  首先由明京軍神機營左參將表現得異常勇猛,從雲梯率先攻上城南含毯門城樓,幕府倭寇軍隊則擲下巨石擊中其腹部,但他依然奮戰不止,身後江浙戚家軍兵團緊隨上城。


  其中還有附近的李氏朝鮮義軍與僧兵一起參與作戰。


  另一邊急於雪恥的明遼東總鎮左副總兵,穿著李氏朝鮮三叉齊腰甲軍服,打著李氏朝鮮牙旗,混在李氏朝鮮軍隊中悄悄靠近南蘆門。


  這讓一向輕視李氏朝鮮軍隊的幕府倭寇軍們並不在意,反而從容的將兵力調往陷於惡戰的北門中,直到他們看到李氏朝鮮部隊中有露出布麵甲以及齊腰鎖子甲時,才發現裏麵有明軍。


  但是城下偽裝成李氏朝鮮軍隊的明軍,卻已經和李氏朝鮮軍隊一起進攻了,先以李氏朝鮮軍隊打頭陣,進攻城南蘆門,明遼東總鎮左副總兵則率部跟隨著,駕呂公車攻上城樓。


  明東征左副總兵與明東征左參將,下令用撞車,鑿碎城西七星門、明東征右副總兵率兵直接攻破城西普通門,大明各路軍隊乘勝與幕府倭寇軍展開了巷戰。


  激戰時右軍明薊州鎮左參將:吳惟忠,在攻打北門牡丹峰時胸口中彈,但仍捂住胸前鎖子甲大呼督戰,率部攻克了峰頂。


  而主將明東征提督的坐騎被倭寇 鐵炮隊擊斃,城西普通門巷戰的二弟明東征右副總兵頭上缽盂直頂頭盔被擊中掉落,卻依舊指揮明軍火銃隊與步兵進攻。


  雖然明軍的單兵火力(指當時萬曆年間的各類火銃威力)不及幕府倭寇軍隊的鐵炮火繩槍射程遠、穿透力大、精準度高,隻有部分明軍裝備了與幕府倭寇火繩槍隊差不多殺傷力的鳥銃而已!


  其餘明軍大多數都還在使用,較為原始的;單眼銃、雙眼銃、手銃、鐵銃、銅銃,等殺傷力不強的火器,要麽就是諸如;三眼神銃、四眼銃、五雷神銃、十方銃,等射擊密度大但精準度不高的火器。


  不過好在明軍火炮營裝備了數量眾多的各類火炮,尤其以方便攜帶的虎蹲炮,給與了幕府倭寇軍隊最重大的殺傷力。


  而幕府倭寇軍隊的弱勢,巧巧在於他們國內幾乎沒有各類火炮,恰好明軍的火器又是以各類大炮為主、射程遠、威力大,還有就是幕府倭寇將領和倭寇士兵們缺乏躲避炮彈的經驗,他們往往都是死了一批又上去一批,直接成為了明軍大炮的活靶子。


  倭軍他們的主要火力就是以火繩槍(鐵炮)為主的火器,畢竟安土桃山幕府國內缺鐵,且軍隊為各國藩主私有,無法充分調動一切資源統一製造。


  無論是武田家、織田家,還是德川家,即使是動員幕府全部力量,也隻能製造出射程一二百米的小臼炮而已,因此火炮主要裝備在幕府倭寇軍隊的水師船隊上。


  即便如此,幕府倭寇的水師火力還是弱得可憐,還有就是幕府倭寇軍隊士兵的盔甲基本上都是以竹製盔甲為主的鬥笠,隻有少量的武士才可以穿鐵製盔甲,大部分的武士和足輕(輕裝步兵)是以竹製盔甲帶鬥笠,甚至沒有盔甲隻是穿布片而已,故此明軍一刀就可以擊斃一名幕府倭寇。


  而幕府倭寇軍隊則要花費很大的力氣,才能砍裂破開明軍普通士兵的布麵甲(鐵甲)。


  在加上明軍的遼東鐵騎兵團,全都是裝備了一整套盔甲的齊腰鎖子甲,所以幕府倭寇軍無論是在裝備上和單兵格鬥上,都遠遠不是明軍北方士兵的對手,更何況遼東明軍騎兵很多都是常年和北方遊牧民族漠南蒙古部作戰的精銳士兵。


  陸地上的幕府倭寇軍隊步兵僅裝備了火繩槍,顯然排成密集陣型的幕府倭寇軍隊,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明軍火炮有多大的威力?

  就這樣幕府倭寇軍隊毫不躲避地被,明軍炮火給一片片轟倒,而他們手中的火繩槍射程還不及明軍火炮的十分之一。


  其中幕府左兵衛少尉:後藤加義,在牡丹峰被明軍擊斃。


  緊接著幕府左兵衛佐:久野重勝、幕府龍右衛門:池邊永晟,被明遼東總鎮左副總兵:祖承訓,給一刀擊斃。


  明鐵嶺衛遊擊將軍:李有異,則斬殺了幕府判官右衛門尉:小川成重,但卻被周圍的幕府倭寇士兵用鉤子,給鉤落馬下,慘死於幾十名幕府倭寇士兵的亂矛中!


  平壤府外圍的據點先後被拔除,城北、城西、城南三麵被明軍圍攻,但是明軍也不願意強攻破城,而是在明東征提督都的指揮下開始鳴金收兵退還大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