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七章 忠王、遼王、秦王(大明三傑)
事情簡直就是亂了套,南都的首輔大學士王鐸本就不同意給阿濟格封王,這下好了,「特例一開,一日數王,國將不國」,於是私下鼓動往常經常罵他的「小臣派」集體上書反對封王,稱最多只能給予侯爵之封。
正在銅陵暢想親往滿兵督師,「以虜之力量滌盪北地流寇,恢復社稷,祭拜思宗」的史可法也叫這突然冒出來的若干「請王封」弄得有些暈頭轉向,更是不知湖廣總督何騰蛟膽敢背著他這督師閣部先一步拉攏吳三桂。
何騰蛟那邊也是痛罵湖北巡撫章曠乃他一手保薦之撫臣,結果不思督撫齊心共辦國事,反而因私心作祟擅接觸王體中、王得仁等將,使二將挾兵自重邀封王事,致使事態擴大,鬧得不可開交。
一片亂象之下,南都城的弘光帝卻顯得有些興奮。
如馬士英所奏為實,只消給出一親王封號予那左夢庚,其部二十萬將士便向他弘光皇帝稱臣俯首,「以虛號而實朝廷」,不是比滿洲兵來歸還要讓人高興的事么。
至於吳三桂,封王也是可以,畢竟關門舊兵原就是大明強兵,且三桂「借兵東虜」並非真心降清也是可以原諒。
前番滿洲未亡之前,吳三桂便對明朝士紳極為禮遇,不曾助清軍用兵於明朝,其於崇禎年間口碑也是極好,南都朝堂為之鳴屈都不在少數,故而弘光帝對於封吳三桂為王一點也不排斥。
畢竟那阿濟格一旦封王,其部兵馬過於強大,有吳三桂、左夢庚等加以平衡也是正招。
至於湖北巡撫章曠所奏王體中、王得仁輩,弘光卻是有點瞧不上,有心不讓這兩個流寇出身的草賊竊了大明的國器。
只是首輔王鐸同朝中不少官員反對之聲過於強烈,弘光也不能強行下旨封王,這會倒是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在外督師的史可法,瞞著京營孫大將悄悄派出從前潞王府長史、現為太常少卿的曾國輔偷偷去見史可法。
在確定天子態度后,史可法遂上書建議朝廷可封阿濟格、吳三桂、左夢庚三人為郡王,王體中、王得仁為國公,至於三郡王麾下的滿漢將領,可酌情封授侯、伯二爵。
改封郡王,且全部是二字郡王,首輔王鐸在同閣臣、六部堂官商議后,認為眼下情形是有些特殊,畢竟北方順賊消滅滿洲之後氣焰極大,隨時會發兵南下,因此特事特辦,便擬了旨意,分授阿濟格為平順王、吳三桂為平北王、左夢庚為興北王。王體中為廣國公、王得仁為豫國公,其餘獲封侯爵者有六人,伯爵者十三人,世襲錦衣衛24人。又封總兵以下將官70餘人。
事情到了這裡,可以說是一個比較完美的結局了。
可老天爺真的是對大明開盡了玩笑,這邊南都內閣的旨意還沒發出,遠在長沙的湖廣總督何騰蛟因為擔心湖北巡撫章曠拉攏二王之事損及自身利益,因此在沒有朝廷明令詔可的情況下,擅自利用弘光朝廷初建時頒給湖廣的空白敕書私自填寫,暗中鑄造「遼王之寶」金印,由吳晉錫冒充朝廷使臣逕自前往吳三桂軍中直接冊封吳三桂為遼王。
吳三桂不知道南京那邊根本沒有封親王於他,且先前一直以為自己投明之後會是大明的薊國公,不想朝廷對他吳三桂竟然如此重視,授予遼王之封,這讓吳三桂喜出望外。
不僅親自出城迎接朝廷冊封使吳晉錫,更是在城中發動軍民安排了隆重封王儀式。
吳三桂部下也因吳三桂得封大明遼王興奮不已,眾人均沉浸在大明待他們不薄,除錢糧供給外又有大量恩賞的喜悅之中。
誰知不久后朝廷正使前來,給吳三桂帶來的是平北王的封號,這讓吳三桂大為驚異,對那南京來的欽使道:「我已為遼王,怎的新旨卻是平北王?」
情況很快弄明白了,原來那遼王之封竟是湖廣總督何騰蛟背著朝廷許給他的,吳三桂是又氣又怒,並且處境瞬間變得尷尬起來。要知道他可是在數萬軍民面前舉行的隆重受封遼王典禮,這時突然從遼王這個親王變成平北王這個郡王,軍民會怎麼想?
處境之尷尬可想而知。
吳三桂麾下的將領們更是憤憤不平,又因為家眷多在北京,所以很多人鼓噪明朝官員把王爺當猴耍,不如投了北京的大順引來大兵攻滅那明朝,洗涮此辱!
對此,吳三桂卻是猶豫,他實是不敢再降順。軍師方之琛認為此事也過於奇怪,不如先問明白何騰蛟再說。
何騰蛟那邊也知道私封遼王之事終究紙包不住火,然而此時已大錯鑄成,或者說生米煮成熟飯,由不得他何總督退後,索性把心一橫,再派吳晉錫過來對吳三桂說以他的功績本就當獲封親王,豈能居於那滿洲阿濟格之下,又或與這幫韃子同席而語。
「公既為遼王,便當為遼王,上書南都即可。」
吳晉錫授意吳三桂別理會什麼平北王,直接就以遼王身份給南都上謝表,造成既定事實。
「公有強兵,總督有大義,南都虛弱,必不敢駁公。」
又表示只要吳三桂同何總督結盟,日後總督大人還當為遼王爭取一省之地世鎮。
一套誘辭下來,吳三桂大是心動,於是便按吳晉錫所言以遼王身份向南京上表稱謝。
左夢庚這裡的「興北王」封也完全不被左夢庚承認,馬士英派阮大鋮同左夢庚商量,不為興北王便請改封南贛王,左夢庚卻是不理會,表示當下大明諸軍就他兵強馬壯,因此要封就封親王,親王以下管它什麼王一律不受。並說不要封什麼亂七八糟的王號,要麼秦王、要麼楚王、要麼趙王。
聽了阮大鋮回復,馬士英也棘手了,擔心給左夢庚請封秦王怕是南京通不過,便說不如於秦上加一字,或興秦王,或定秦王,簡稱秦王可否。
左夢庚又不是小孩子,哪有親王有簡稱的,執意要封秦王。
為了給馬士英施壓,也為了展示自己的實力,左夢庚調四總兵5萬兵馬自安慶,又令打造戰船,大有再度東征之意。
此時吳三桂上表拜謝朝廷封他為遼王的消息傳出,舉世嘩然,朝野更是震驚一片。
但正如何騰蛟所料,面對吳三桂自稱遼王這一事實,當朝諸公竟然集體保持沉默,而宮中的弘光帝在知道這事後索性以不能內亂為由,重新擬旨封吳三桂為遼王,左夢庚為秦王,阿濟格為忠王,王體中為興安王、王得仁為建國公。
秦王左夢庚與鳳陽總督馬士英「合流」,遼王吳三桂與湖廣總督何騰蛟「合流」,忠王阿濟格則言「非史公不能令我低頭。」
王體中又與湖北巡撫章曠勾搭成奸,此人對於興安王一封倒也滿意。然而王得仁卻沒能如願封王,只獲了個建國公,心下對章曠及南都都有怨恨,對封王的王體中也是不服,結果一來二去不知怎的和秦王左夢庚麾下總兵、獲封贛國公的金聲桓聯絡起來,醞釀率部脫離王體中到江西與金聲桓「合夥」。
阿濟格那邊對獲封忠王態度誠懇,以漢文上表南京,其部滿洲將校大多情緒平定。
紛紛亂亂的十月,大明朝一夜多了三個親王、一個郡王、四個國公、九個侯爺、二十多個伯爵,雖然「小臣派」痛稱此亂象為亡國之兆,然而如此眾多封爵卻讓大明一夜之間坐收大軍四十萬餘,要說於國家沒有利處也是不可能的。
可惜就在史可法、何騰蛟、馬士英等人就兵強馬壯之後當如何北伐收復失地,剿滅流寇之事各行商議時,江南卻傳來奴變消息。
此消息讓眾多督撫的目光不得不從北方投回江南,統領三大營的京營統制孫武進於南都朝堂那句:「攘外必先安內,江南不穩,我朝焉能用兵北方?」的質問讓不少大臣派的有識之士深刻贊同。
因此,孫武進開始調集三大營準備往江南用兵,然而新封秦王的左夢庚卻突然以新晉親王當為國報效為由,上書南都請求由他這個秦王率兵到江南平亂。
秦王要為國家出力的奏疏還沒冷透,湖廣總督何騰蛟上書可由遼王吳三桂率精兵乘船至江南平亂,而督師閣部史可法為了平息朝堂對於收納滿洲兵的質疑,綜合考慮之下提議可由忠王阿濟格領兩萬精兵往江南。
只有湖北巡撫章曠出於保住自己地盤就行的念頭,沒有替王得仁這個興安王上書去江南。
三位親王都要帶兵去江南平亂,朝堂一時議論紛紛,最後形成的一個觀點就是無論哪位親王帶兵過來,江南民亂都可迅速平定。言下之意以「北兵」為主擴編的三大營跟三位親王的兵比起來,可能差了那麼一點。
弘光這位佛天子也出於愛惜之意不同意孫大將領兵出外,說什麼朕的安危全賴統制,若統制不在,朕夜裡怕是都不能安心睡覺。
皇帝情深意切,孫大將卻總覺這位佛天子有點口是心非,但哪裡不對,又一時想不明白。
待弘光在朝堂上稍露口風之後,孫大將這個離江南最近的大救星便被排斥在領軍平亂的名單外了。
呼聲最高的是吳三桂部往江南平亂,其次是左夢庚,再其次是阿濟格。
弘光也屬意遼王吳三桂帶兵來江南,相較左夢庚和阿濟格,弘光還是很相信大明忠臣吳三桂的。
孫武進這下不幹了,江南可是老子的地盤,吳三桂那個王八蛋把關寧兵帶過來,老子往哪安。
而且,憑什麼連韃子和漢奸都封親王了,他老孫想弄個武安伯都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