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捧著左傳品春秋> 第36章 齊桓公韜光養晦練內功( 魯莊公十五年,公元前679年,春秋第四十四年)

第36章 齊桓公韜光養晦練內功( 魯莊公十五年,公元前679年,春秋第四十四年)

  齊桓公於魯莊公九年(公元前685年)繼位至魯莊公十五年(公元前679年)稱霸,前後六年時間。


  在這六年的時間裏麵,齊桓公韜光養晦,可謂是一年一個台階,終成中原的第一霸主。


  修內政:

  齊桓公上位的每年正月,齊國各地官員到齊國首都朝會的時候,齊桓公會對來自各地區的鄉長們討論各鄉的事情。首先,他會詢問各鄉有沒有:愛好學習,孝敬父母,聰明伶俐,鄉內聞名的人?如果有這樣的人,各位鄉長必須如實的向國君匯報,這就是所謂“明察鄉裏”。


  其次,齊桓公會問:各鄉中有沒有武藝高強的人,各種流派的武林高手,必須要如實匯報,這就是所謂的“舉賢與能”。


  第三,會問:各鄉有沒有:不孝敬父母的,不尊長愛幼的,驕縱暴虐,不聽從上級命令的人?這樣的也必須如實匯報,這就是“懲奸避惡”。


  如果一旦發現各位鄉長有不如實匯報上述情況的,可以按照國家的法律進行相應的處罰。


  於是,各位鄉長都回去好好的工作推舉賢良。


  然後由齊桓公親自進行麵試,考察。然後再根據各自被舉薦人的特長,進行各種官職的任命。再讓這些被任命的官員的上級,對他們進行在當官期間的考察,再去選拔更為賢良的官員,由國君進行新的麵試和述職後,繼續提升使用。


  舉薦、選拔、升任,這既是所謂的“三選製度”。


  如果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似乎是很正常的一個公務員的任職流程,沒有什麽大驚小怪的。但是如果把這個流程,放到二千多年前,意義就完全不同了。其實,這就等於是齊桓公打破了貴族政治把持官吏的製度,打破了平民老百姓不能當官的藩籬,打破了士紳政治的官僚體係,這可是在奴隸社會發展中的巨大創舉。


  從全國的基層組織中選舉賢良的人員,讓有本事的人當官,讓能夠接觸到實際基層情況的人執政,這樣齊國的政治必然會符合民情,順利發展,也鼓勵了基層老百姓的努力遵守道德規範的良好製度,這才是強國之本。


  設機製:

  齊桓公讓輔佐自己的兩個重要的齊國貴族高氏和國氏,當然他們也是支持齊桓公的嫡係人員,按照管仲所設立的“家、伍、軌、裏、連、鄉”六級等級進行垂直管理。高氏和國氏直接管理鄉級幹部,讓鄉級幹部(鄉長)管理連級幹部,讓連級幹部(連長)管理裏級幹部,讓裏級幹部(裏長)管理軌級幹部,讓軌級幹部(軌長)管理伍級小隊長,讓伍級小隊長(伍長)管理家庭。


  所以,隻要是最基層的每個老百姓有善行,必然會得到選舉的機會。同時隻要是每個基層老百姓有惡行,必然也會受到嚴肅的處理。


  這個製度就等於是:從每家抓起,從每個人抓起。國,是百姓的家;家,是君王的國。渾然一體,牽一發而動全身。


  減稅收、促生產:


  齊桓公對於最小的行政單位的管理特別用心,大約也就是我們的街道辦事處一級的基層組織吧。


  根據每家耕種土地的肥瘦情況,製定不同的收稅標準。決不搞“一刀切”。“肥地多收,瘦地少收或免收”,這樣老百姓就不會因為土地的情況,而相互攀比或者是隨便的遷徙,穩固了基層的農業穩定性,保住了國家糧食的基礎。


  對於各種土地分配,根據具體的情況,針對必要的合適農民進行分配,老百姓非常滿意,沒有更多的糾紛和爭執,尤其是:任何的活動,絕對不允許和農民的農耕季節相衝突。該耕地的時候,該收獲的時候,不安排任何活動,讓農民充分利用這個時節去工作。減少對各地的牲畜的征收工作,減少祭祀使用的犧牲,這樣農民家就會豬滿圈、牛羊滿欄,繁殖興旺。


  無論是在哪個年代裏麵,“吃飯”都是天大的事情。


  對於曾經為國家作出貢獻的舊臣或者是退休的老人,及退伍軍人等,在頒布政策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對他們的撫恤政策,這樣所有的民眾看到“老有所養,功有所饋”,人民都會拚命的為國家辦事,而不會苟且偷安。


  一定要保護好自然生態環境: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


  根據四季的時節,安排砍柴的、打獵的、捕魚的、采集的進行漁獵生產,各安其責。


  你看看人家齊國,這些政策多麽偉大,就是放在今天也完全可以適用。所以說,一個國家要想強盛,不是什麽戰爭和武器,不是什麽口號和會議,而是真正的富民政策。


  要想稱霸武林,必須練好武功。


  強國,必須要有強大的軍隊。


  齊桓公一直擔心自己齊國軍隊的數量和裝備問題,於是在管仲的建議下,開始實行一係列的軍事改革:

  首先,改變了軍法的製度,以前齊國對軍隊內違反軍規的軍人將士,采取的是:軍棍、鞭子、斷足、割鼻子、斬殺等刑法,以威懾士兵。現在改了,不用這些殘酷的製度了,改成罰款。


  也就是說:當士兵違反軍紀應該受懲罰的時候,讓違規的士兵用自己的錢財,出資製造鎧甲,或者是各種武器,來贖罪。這是個重大的改革措施。死刑或重罪,罰一副犀牛皮做的鎧甲和一杆車戟(在戰車上使用的長戟),在那時當然都是高級貨,很貴重的。


  如果犯了屬於那種割鼻子、斷足的輕罪,這也算是輕罪,古人真是很勇猛啊。犯輕罪的:罰一副皮革做的盾牌和一杆車戟。其他小過錯的,罰錢不等。


  另外對案情不明確的,若要是提起訴訟,先關三天禁閉再說,讓起訴的人先好好想想是不是真的要起訴,如果確定了要訴訟的,要交訴訟費:十二支箭,然後再審理查清案情。所以說在那個時代打官司,代價是很高的,先要準備被拘留三天後,才能交訴訟費打官司,哈哈。


  從此以後,齊國的武器裝備就變得很充足了。


  攘外必先安內,齊桓公安內後,就要開始對外的外交活動了——


  外交,自然要先確定外交政策和方向,此時,齊桓公就向管仲求教:

  齊桓公問:“向南方征伐,誰是主要對抗對手?”


  管子說:“魯國,我們把已經占領魯地的棠、潛二城市返還給魯國,就可以將前伸到魯國境內的兵力集中起來,收縮兵力,駐紮在海灣地區,有山,有大海的屏障保衛我們,我們就很牢固,隨時可以征伐。”


  齊桓公問:“向西怎樣?”


  管仲:“衛國,同樣道理,我們返還給已經占領衛國的四個城邑,收縮兵力。”


  齊桓公問:“向北?”


  管仲:“燕國,我們返還已經占領燕國的二座城邑,收索兵力,蓄勢待發。”


  為什麽齊桓公不問向東如何發展?因為齊國的東麵是大海,基本都是齊國的地域,所以那就是“海之崖,天盡頭”,在山東最東邊的入海半島就是榮成,現在就有“天盡頭”景點,當年秦始皇到此而回,因此叫:天盡頭。


  齊桓公說:“然後怎樣?”


  管仲說:“我們一定要和周圍的這些國家搞好關係,然後大家一起劃定疆界,南到泰山北,西到濟水(濟南),北至黃河,東至大海,建立八百兵車的野戰軍,選擇特別淫亂的國家進行征伐,霸業可成。”


  其實,也許你想問,既然齊國想要稱霸,為何不象之後戰國時期的秦國一樣,一直殺下去,一直的政府下去,直到最後占領國家算了。


  如果有這樣的看法,這就是你沒有站在當時曆史環境下,用曆史的觀念看問題。以為,這種觀念是造反,吞並天下,而不是作為諸侯國的興霸。


  因為,那時候的天下是周王室的,一個個的征服滅國,就是造反,而征服與管理,才是代替周天子管理天下,是興霸。


  齊國和管仲所論述的這個範圍,基本上就是當年齊國建國時候,周王給予薑子牙的征伐範圍,到了齊桓公才算是實現,這已經是十分巨大的成就了,齊桓公圖的是稱霸,而不是造反和吞天下。


  製定好了國策後,就開始一步步的實施。


  對於小國要用威。


  齊桓公的爸爸齊襄公雖然荒淫無度,但是在他執政的時候,滅掉了紀國,這也算是為當年在東周之前,因為紀國國君的讒言而讓周王煮了齊國國君報了仇,當然這是家仇的借口,關鍵是滅掉了紀國,等於掃清了距離齊國首都東邊最近的一個小國障礙。


  齊桓公上位,各個諸侯國家都派人前來祝賀,就是不來的,也發了祝賀的電報,可是在齊國首都的西邊最近的譚國(現濟南章丘龍山街道位置)卻沒有動靜,政治敏銳度不強。


  當年,齊桓公逃亡的時候,曾經想到譚國避難,但是人家譚國竟然不接待,這讓薑小白牢記在心,於是在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直接派兵就把譚國給滅了,國君譚子流亡到了莒國,你說譚國真是有些不識時務。


  滅掉了譚國,樹立的權威,但是大國外交要有宏大的寬厚心,根據當前齊桓公上位的事件,齊國和魯國發生了衝突,連續打了幾仗,互有勝負,但是這樣對峙下去不利於齊國的國際形象。


  魯國可不是譚國,說滅就滅掉了的,因此還要搞好關係。


  魯莊公十一年,齊國又和周王室求婚,並從魯國迎娶了周王室的公主共姬。前麵已經說過,當時周王室下嫁公主,都是由同行的諸侯國幫助嫁女的規製,之所以周王室的女兒稱作公主,就是由諸侯國的國君主持嫁女的來源,諸侯國的國君尊稱為“公”,而王室的女兒都是各諸侯國的“主”,由“公”嫁送的“主”就是:公主。而諸侯國的國君的女兒稱作:翁主,因為“翁”是對父親的尊稱,“主”自然是主人的意思,所以叫做:翁主。


  魯國雖然和齊國,因為齊桓公上位的事件一直在鬧別扭,打仗,但是這個周王室分派的工作,魯國不能推辭。比如:當年魯莊公的爸爸魯桓公被齊襄公殺死的時候,也是幫助周王室嫁了一個女兒王姬給齊襄公,不過這個王姬過門後一年就死了,這次齊桓公又要娶周王室的女兒,當然還是魯國的工作了。


  齊桓公親自到魯國來迎親,兩國的國君自然就要見麵,喝上一場大酒,本來兩人就是姨表親,大家都是表哥和表弟的關係,一來二去,通過這個嫁女的工作,使齊魯兩國矛盾開始緩和起來了,走向了外交的正規道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