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鄢陵戰後拉鋸戰 (魯成公十七年,公元前574年,春秋第一百四十八年 )
攻伐鄭國的“車輪戰”——
鄢陵大戰結束了。
晉國這次發動“鄢陵大戰”的最初目的,就是征伐鄭國,既然楚國失敗了,這個戰略目標還要繼續。於是從此後,晉國和楚國又恢複了常態,第一次弭兵之盟完全遭到了破壞,雙方繼續圍繞著鄭國,開始新了拉鋸戰:
“鄢陵之戰”戰後的第一次征伐鄭國行動,代號為“沙隨之盟拉鋸戰”行動。
魯成公十六年,秋天,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戰”後不久,晉國在宋國的“沙隨”地區,馬上借著勝利的態勢召開了諸侯會議,晉國、齊國、魯國、衛國、宋國、邾國等諸侯國參加會議,一起謀劃討伐鄭國,這就是:沙隨之盟。
七月,晉國、齊國、宋國、魯國、邾國等國軍隊出兵討伐鄭國,繼而討伐陳國、蔡國。
七月二十四日,鄭國此時發揮的孤膽英雄的精神,獨自抵擋眾多的諸侯國,鄭國悍將子罕出兵夜襲聯軍,竟然將宋國、齊國、衛國三國軍隊打了個措手不及,一下子被擊敗了,三國聯軍潰不成軍。
這也算是在“鄢陵之戰”之後,一場被動的鄭國反擊戰。
鄭國和楚國的“鄢陵之戰”雖然失敗了,但是,楚國和鄭國的軍事實力,並沒有受到實際上的損害,這完全是因為楚共王意外受傷,而造成精神緊張所發生撤軍失敗,和被敵人殺的大敗,丟盔卸甲等,有根本的區別。
因此,戰後的晉國號召了諸侯攻伐鄭國,還是想削弱鄭國的軍事實力,沒想到反而被鄭國反手一擊,打了個措手不及,搞了一個夜間突擊,一下子就擊潰了齊國、宋國、衛國的三國聯軍,可見鄭國的軍實力,除了晉國和楚國兩個超級大國外,在對付小的諸侯國上,還是很有戰鬥力的。
由於三個諸侯的軍隊被擊潰,此次的軍事行動隻能是無疾而終了,鄭國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獲得勝利。
鄭國沒有依靠楚國,反而頂住了晉國中原諸侯集團的一次群毆行動,這很了不起。
鄭國,也想了,自己不能老是被人征伐,和任意的欺負,即然已經和晉國站在了對立麵,而且目前還有局部勝利的局麵,利用局勢適當的反擊一下,也是很有利的。於是,中原又爆發了第二次的“柯陵之盟伐鄭行動”。
魯成公十七年,春天,鄭國公子駟帶兵突然侵襲晉國的虛、滑兩地,這讓晉國吃了一驚,又被搞了個措手不及。於是,馬上讓衛國從背後進攻鄭國,企圖牽持一下鄭國,讓鄭國形成兩麵作戰的態勢,鄭國當然不幹了,於是派鄭成公的太子髡頑和侯獳一起到楚國求救兵,並且直接將兩個人作為人質,留在了楚國。
而楚國則是派遣公子成和公子寅,帶著部隊到鄭國參加軍事守備任務,一下子就化解了鄭國背後的危機狀態。可見,鄭國和楚國此時牢固的聯盟狀態,是非常堅固的。
既然,背後的衛國攻不動鄭國,晉國就要繼續的讓其他的盟友參加,此時,最好的盟友就是魯國。
所以,魯國,也在晉國的指示下,開始參與對鄭國的圍攻。但是不論是衛國還是魯國,都隻能是敲邊鼓的角色,不能作為主力的攻伐力量,最後的決定軍事力量還是取決於晉國的軍力。
晉國出兵了。
魯成公十七年,六月二十六日,晉國開始出兵支援聯軍,以便形成兩邊合擊的態勢,中原諸侯們一起匯集到了河南許昌地區的“柯陵”之地,進行會盟,聲討“鄭國小霸竟然無故挑起國際爭端”的惡劣行為為由,一起展開伐鄭的軍事行動。
這又是準備要打群架的樣子。
楚國當仁不讓,他不能眼看著鄭國被群毆,於是出兵救鄭,你伐,我就救。
楚軍前進到“首止”的時候,晉國中原聯盟也怕與楚國正麵對抗,晉國也知道楚國的雄厚軍力,不願意拚死決鬥,這就是“狗咬馬虎,兩下怕”,晉國就撤兵了。
晉國組織的這次伐鄭活動,再次無疾而終。
第三次晉國集團的伐鄭行動。
這一年的冬天,晉國繼續召集上次“柯陵”的諸侯國家們,準備繼續完成六月份未竟的伐鄭事業,繼續進攻鄭國,鄭國儼然就是雙方鬥爭的焦點了。
以晉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行動很迅速。
十月十二日,聯合國軍包圍了鄭國的都城,鄭國的形勢十分危急,咬牙堅持防守,拚命抵抗,等候楚國的援兵。楚國依然按照大的作戰方略,繼續出兵救鄭,公子申帶領的楚國軍隊,已經是傾巢而動,當楚國軍隊剛剛前進到了汝水邊上駐紮時,圍困鄭國的諸侯就開始撤兵了。
晉國集團還是害怕與楚國的直接交戰。
十一月,所有的諸侯撤兵,楚國再次的救鄭成功。
這這段時間裏麵,晉國集團對鄭國是三伐,楚國對鄭國是二救,隻有第一次是鄭國自保,國際上的軍事局勢非常的膠著,不分上下,所以就目前的狀態來看,楚國和鄭國的聯盟是牢固的。
晉國想一下子就打垮鄭國,瓦解鄭楚聯盟,也不是意見很容易的事情,軍事隻是一個手段,但是未必一定能夠達到目的,這還需要政治上的發酵,才能結合軍事行動有所變化。
現在並不是政治發酵的最好時機,這都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