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3章·以史為鑒
解縉這個名字,建文帝不算陌生,建文帝記得,在他看過的曆史資料上,解縉是朱棣朝廷內閣的第一任輔官之一。
也是由解縉等人入閣開始,明朝內閣製度由此興盛。
建文帝摸摸下巴,覺得既然朱棣可以人用解縉這些人,而且看起來這些人的才幹也不錯,那麽自己為何不按圖索驥,直接任用原班人馬?
這樣子,也省得自己再挑來挑去,而且挑的新人選,不見得會比原初曆史上的內閣班底好多少。
說到就做,建文帝當即起身,坐上禦案後的寶座,取過一紙宣紙,就著禦案,開始寫起記憶中的那七位內閣成員記錄。
朱棣朝廷組建的內閣第一任班底要員總共有七人,分別為解縉、黃淮、胡廣、楊榮、楊士奇、金幼孜和胡儼。
其中六人現在就在翰林院當值,而胡廣其人則現為延平知府,遠在京外。
朱棣內閣一共有七人,毋論朱棣這麽設計為何,但存在總歸是道理,因而建文帝也不打算刪減內閣人數。
但胡廣畢竟遠在福建,把他召回來,山長水遠的,多有麻煩。
最後,這缺的一人,建文帝就不打算再召胡廣,而是安排給了自己和甄美人之間的牽線者,安徽省安湖縣的縣令馬柏鬆。
馬柏鬆畢竟進獻美人有功,而且加上甄美人在耳邊吹風,建文帝想要賞賜他已經有些時候,現在剛好建立內閣,就趁機把他提到朝堂來幹活吧。
建文帝的旨意一下,內閣駐地文華殿很快就熱鬧了起來。
目前的內閣辦差流程還比較簡單,就是通政司將奏疏呈送到內閣之後,內閣輔官們將奏疏按照地方輕件、朝堂輕件、急件這三個歸類方式將奏疏分門別類,然後再由皇帝特命的司禮監負責轉交禦前。
建文帝看奏疏則主要看急件,並親自處理急件中的事務,而普通的朝堂以及地方輕件,則由甄美人給他挑幾份來念,想處理這些了,就由甄美人代他批寫奏疏。
反正隻要不是涉及到國計民生、軍國要務之類的急件,那些地方官拍馬屁、問早安、彈劾別人的折子,什麽時候批複甚至留中不發都不礙事。
至於哪些是急件、哪些是輕件,就得內閣那些輔官們來憑經驗以及集體討論決定了,當然,建文帝也會隨機抽查,以防錯漏。
內閣運作了幾天,一開始難免會有些紕漏,畢竟內閣諸官裏除了馬柏鬆有過地方主事經驗,知道什麽重要什麽不重要外,其他六人都沒有過地方主事經驗,在什麽問題最重要上,思想難免有些偏差。
隻不過好在,建文帝未雨綢繆的安排了馬柏鬆入閣。
馬柏鬆原先雖然隻幹過縣令,但畢竟也曾主政一方,相比起高居朝堂的翰林院書生,更明白治理民生中什麽重要什麽不重要。
而仗著給建文帝送女人的邀天之功,馬柏鬆在內閣中,顯然是諸官之首,對內閣處理急務有很大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