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陛下聖明
陛下因何造反正文卷第620章陛下聖明兩日後,三人終於進了南京城。李邦華等人驚訝的發現,整個南京城幾乎成了的大工地,到處都在建房修屋。
「戰爭的破壞實在是太大了,繁華的南京城竟然成了這副模樣,也不知道秦淮河一帶變成了什麼樣子?」宋應星嘆道。
數年前他去北京趕考時經過南京城,在秦淮河遊玩了數日,很是喜歡南京城的繁華風流。現在來南京城當官,估計至少要在南京城待上幾年,可不希望南京城也變得像揚州那樣。
「看來宋大人不僅喜歡研究機械,還喜歡研究風月啊。」田爾耕調侃道。一路相伴而行,二人已經建立了很好交情,算得上是無話不談的朋友了。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宋應星笑道。
「宋大人既然擔任了南京工部尚書,這些事情以後就要歸你負責了。」一旁的李邦華淡淡道。
修房修路,本就是工部負責的範圍。南京城現在進行的這麼大的工程,自然要由宋應星這個工部尚書負責。
「恐怕宋大人以後沒時間去秦淮河遊玩了啊。」田爾耕笑道。
宋應星頓時苦起臉來。
三位尚書同時來到南京報道,自然早就驚動了當今皇帝。還未等三人先到驛館安置好,便有太監前來傳達皇帝召見旨意。三人自然不敢怠慢,趕緊隨著來傳的小太監向行宮而去。
「這不是去皇宮的路吧?」李邦華突然問道。李邦華曾在南京任過職,對南京城道路非常熟悉。
「南京皇宮太過破敗,眼下正在整修,還沒法居住,陛下暫時住在以前的魏國公府。」眼前的三個都是部堂級大員,小太監不敢怠慢,恭敬的答道。
李邦華沒再吭聲,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南京皇宮已經兩百年沒人居住了,破敗是必然的事,但是皇帝只是南巡來此,說不定等不到皇宮修好就返回北京了,根本沒必要進行整修。可現在皇帝卻下令整修皇宮,而且是在大戰剛剛結束江西還未平定的情況下,不惜耗費錢財民力整修皇宮,著實不是好的時機。
皇帝為何非要現在修繕皇宮?李邦華仔細想去,恐怕只有遷都這一個原因了。細極思恐,想想都讓人感到震驚。
「二位大人先等一下。」寢宮外,田爾耕、宋應星二人被太監伸手攔住,二人相視一眼,默默的停下腳步。
「臣李邦華叩見陛下。」李邦華走進寢宮,向著皇帝行一跪三叩之禮。
「朕調李尚書來南京,並非是要閑置,而是有重要任務交給你。」讓李邦華平身之後,朱由檢開門見山道。
「不知陛下讓臣做什麼?」李邦華暗道果不其然。事實上一開始李邦華就有所懷疑,在一般人看來,朱由檢把他調到南京任吏部尚書絕對是明升暗降,李邦華卻不這麼認為,而是猜測朱由檢另有其他意圖。
朱由檢說:「李尚書想必已經聽說過了,朕在江東四府進行了均田,並且在縣下又設了鎮村兩級官府。接下來又要在江南各府乃至整個南直隸進行均田改制,等到徹底平定江西反賊之後,同樣會在江西均田改制。朕決定,把已經完成均田的府縣官員任免懲處之權,都交給南京吏部負責。」
李邦華倒吸了口涼氣,把所有均田地區官吏任免權都交給南吏部負責,雖然現在只是在江東山東少數地區進行了均田,但看朱由檢的意思,將來肯定是要在整個大明進行均田的。也就是說將來南京吏部要負責全國官員任免升遷罷黜。這是要用南京吏部取代北京吏部啊!
「陛下這樣做,置北京吏部於何地?」李邦華聲音顫抖道。此刻他並沒有因為得到重任而驚喜,而是感到極大的不安。
「北京吏部負責沒有進行均田省份官員任免,以後等到整個大明進行均田之後,都城自然會遷到南京,北京朝廷將會被取消,北京吏部自然會被南京吏部所取代。」朱由檢毫不掩飾的說道。
遷都,由南京六部代替北京朝廷,朱由檢的話讓李邦華終於證實了自己的猜測。
「陛下,以北京為都城乃是成祖之命,為的是守衛邊疆。陛下要把都城遷回南京,邊防怎麼辦?北方百姓怎麼辦?」李邦華勸諫道。
「你先前一直任兵部侍郎,對現在局勢應該清楚。眼下建奴已經被打殘,漠南蒙古也已經降伏。邊疆以後不會再有大的戰事。大明的菁華之地在江南,把都城放在北京,上百萬人口,九邊重鎮,都需要江南供養,每年光是糧食物質運輸便耗費無數。而以南京為都城,則可勢控整個大明!要比北京強得多。」朱由檢解釋道。
李邦華沉默了,他自然知道朱由檢說的有道理,從經濟角度來說,南京自然比北京更適合作為都城。可是.……
「陛下,都城在北京,每年大量的物質從江南運往北方,維持著南北的平衡,若是遷都回南京的話,臣恐北方會越發的貧困,更恐九邊將士感到被拋棄,從而無法安然守衛邊疆。」李邦華嘆道。
「南北經濟差異,自然需要朝廷想法進行平衡。可在稅收等方面進行調節。至於你說的邊防問題,朕已經深思過。按照現在的情形,不管是蒙古人還是女真人,以後都不可能是大明的威脅。」朱由檢道。
「陛下何以如此篤定?」李邦華驚異道。從漢唐以來,華夏和草原之間總是反覆拉鋸,強弱更迭,不是漢人殺入草原力挺掃雪,便是草原人攻破邊牆飲馬黃河,反反覆復無止無休。
朱由檢意味深長道:「這是科技發展的趨勢。」
隨著火器的出現和大規模使用,隨著火槍火炮越來越先進,草原上的牧民很快便是失去快馬利箭的優勢。自從登基以來,朱由檢便注重火器製造和改進,現在大明的火銃,雖然還是滑膛火繩槍,但論質量和西夷的火牆沒多少差異。而且以後,火槍火炮會越來越先進,草原人將再也無法威脅大明。
「至於你說的九邊將士感到被拋棄而生出不滿,更加不會。朕會改革兵制,徹底放棄軍戶制,以後大明的軍隊都改為募兵制,九邊的軍隊都是從各省招募,每個府每個縣都給與一定的募兵兵額,規定三到五年的服役期限,期限到後退役回家。」朱由檢道。
李邦華聞言眼前一亮,這種徹底的募兵制聽起來是很不錯,完全可以解決邊軍士氣低落軍隊腐朽的問題,但就怕百姓不肯當兵啊,畢竟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說法早已深入人心,若是有選擇的話,沒有百姓肯當兵吃糧。
「為何不肯?」朱由檢笑道,「當兵拿的餉銀不比做工差,而且還會多分一些田地。將來退役后還能在鎮村政府中謀個職位,百姓們恐怕會搶著當兵吧?」
李邦華突然想起路過鎮江時和那農夫說的話,想起了那農夫說起兒子當禁衛軍時驕傲的神情,不由得微微點頭,認可朱由檢的說法。
「取消軍戶制,均田改制,陛下是要徹底顛覆太祖制定的各種制度嗎?」李邦華喃喃道,實在是朱由檢帶給他的震驚太多了。
縱觀朱由檢這些年的行為,成立禁衛軍,處置宗藩,處置勛貴,殺戮士紳,搶奪士紳田地分給百姓,罷停科舉,私自進行吏考選官吏,組建商行船隊,出海和倭人貿易,種種行為,都是對大明制度的顛覆。而且這些行為,全都是朱由檢私下宣布進行,從來沒有經過朝廷討論。
這種種,根本就不像一個皇帝所為,更像是造反的反賊!這是要造大明的反,造太祖皇帝的反啊!
「太祖剛剛建立大明之時,華夏經歷了蒙古人一百年荼毒,又剛剛經歷十多年的戰亂,百廢待興,故制定的種種制度都是為了迅速恢復經濟,恢復華夏之秩序。然而兩百多年過去了,人口繁衍,大明人口倍於當初。以前的各種制度進行了兩百年,積弊深重,早已不太合適。朕決議進行徹底變革,重建一個嶄新的大明!」朱由檢滿是豪氣的道。
看著朱由檢意氣風發的樣子,李邦華精神有些恍惚,彷彿看到了兩百多年前的太祖一樣。當時太祖驅逐韃虜重建華夏之時,是否也是這樣的意氣風發?
「李尚書,你一路南下,經過了山東揚州鎮江等地,朕問你這些地方現在情形如何,百姓過得怎麼樣?」朱由檢突然問道。
「地方安寧,百姓安居樂業。」李邦華實話實說道。
「比之以前如何?」朱由檢又問道。
李邦華老實道:「好很多。」
朱由檢便笑道:「如此看來,均田改制之後,百姓的生活好於往昔,這才不到一年時間,數年之後,山東江東等地,百姓們的生活又將是何等情形?若是整個大明都進行了均田改制,天下百姓都必將能過上好日子,如此將會建立一個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李尚書,你是讀書人,讀書人的最大理想不是修賓士齊嗎,你可願輔佐創立這樣的盛世?」
李邦華也被說的激動了起來:「臣自然願意,若能看到那樣的盛世,便是死都值了。」
「哈哈哈……」朱由檢大笑了起來。
「就是,」等朱由檢笑過之後,李邦華道,「就是對士紳們太過殘酷了一些,科舉取消了,家中田地也被分了,從此泯然眾人。」
身為士林一員,李邦華在士林中有太多友人,在他看來,支撐這個天下的還是讀過書的士紳,而不是那些大字不識的普通百姓。朱由檢種種改革行為,固然能使得普通百姓暫時獲益,但卻會失去士人之心,恐怕並非好事。故還是忍不住勸諫。
「殘酷嗎?」朱由檢輕笑了一下,「不是殘酷,是士紳們自恃太高,習慣了高高在上,一時間不能接受而已。李尚書,朕問你,太祖時對待士紳是什麼情形?」
「這個.……」李邦華頓時不知道該如何說了。
有明一朝,對待士紳官吏最殘酷的便是太祖朱元璋。當皇帝三十年,朱元璋殺掉的士紳官吏沒有十萬也有八萬。
「太祖之時,嚴刑厲法,官吏但凡貪污,輕者罷官抄家,重者扒皮萱草,便是鄉紳,也必須照章納稅,無人可以有例外。按照太祖制定的規矩,士紳官員可以免去徭役,減免一定田畝的田稅,但不是不用繳納任何稅賦!可是李尚書你看看現在,士紳可有繳納賦稅的?士紳們拚命兼并田地,卻把賦稅轉移到普通小民頭上,逼得無數百姓家破人亡。」朱由檢冷冷道。
李邦華默然,因為朱由檢說的乃是實情。
「士紳們靠讀書考取功名,便以為一切都是該得的,是辛苦讀書換來的地位,便可以從此高高在上,魚肉百姓。其實不過是竊朝廷之威自重而已。他們遠沒有自己想的那麼重要!秦漢之時,沒有科舉,天下還不一樣安定?強漢之威曠古爍今!
是皇家給了士紳讀書人地位,是大明百姓辛苦耕耘養活了士紳讀書人。皇家可以給士紳們特權,當然可以收回。大明百姓可以養活士紳,也可以選擇不去供養。
至於說治國,誰說一定要有功名者才能治國?普通百姓中也一定有才智之士。取消了科舉,難道就找不到合適做官的人不成?」朱由檢冷冷問道。
李邦華臉上冷汗滾滾而落。這,這分明是要徹底取消科舉,消滅士林的節奏嗎?
「當然,朕不是暴虐之君,也不會做出焚書坑儒這樣的事情。朕要做的只是取消士紳特權,分了士紳地主的田地,讓耕者有其田而已。除非罪大惡極之士紳,朕不打算對士紳過多追究,甚至會允許士紳們保留商鋪工坊生意。朕也沒剝奪士紳們做官的機會,他們一樣可以通過吏考做官。」朱由檢繼續道。
李邦華頓時大喜:「陛下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