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OM.3 “拖延症”訓練營〔拖延是因為不想做〕
ROOM.3
“拖延症”訓練營〔拖延是因為不想做〕
“拖延症”患者
“拖延症”實際上隻是不正式的說法,在精神疾病的診斷中並沒有拖延症這個概念。不過,也難怪大家會把它叫作“拖延症”,這種行為習慣還真是挺難改的。
在這個房間中等待受訓的李女士,和艾麗思說了作為“拖延症患者”的生活。
“早上起床就不用說了吧。”李女士聳聳肩,“反正我習慣遲到了,在現在這個單位也不想幹了。”
“寫東西我最善於拖延。”她說,“從上學的時候就是這樣,給我三個月來寫,我從第一天就開始著急,然後用種種方式開始拖延。
“先是要做各種準備,從準備素材到準備寫東西時需要的飲料和小吃。
“然後會有各種意外,比如意外有朋友約吃飯,意外家裏有事情,意外遇到流浪貓……
“總想先吃點東西再馬上幹活,或者想看完微信就幹活,或者想喝口水就幹活,或者是上衛生間後就幹活,然後一天就過去了,什麽也沒有幹……
“有一次我終於下定決心要寫了,結果開始痛經。
“然後就是每天著急,隻好吃東西來緩解壓力,所以現在我成了胖姐!
“從來都是到最後期限時,不睡覺不休息地拚命,終於弄出一個勉強過關的東西來。
“我想改這個拖延的毛病,想了很久,就是實在改不了……”
“我以前也是這個樣的。”旁邊的一位男士插話說。
艾麗思和李女士回過頭去看。
針對性訓練減少拖延
男士微笑著打招呼,說:“我以前也覺得真的改不了,後來發現事情不那麽難。
“有時候,改不了隻是因為不想改,我拖延隻是因為實在不想做。
“心理學家告訴我,人的心理是分層次的,在更深的層次我們心裏有個孩子。這孩子是非理性的,不想做的事情他就拖延不做。‘不得不做’的道理他是不懂的。不想去幼兒園就要拖延,誰會管媽媽上班是不是會遲到?
“美女讓我去修電腦的時候,我從來不會拖延的。”男士為了活躍氣氛,開了句玩笑。
“哈哈哈。”艾麗思和李女士都笑了。
“所以,有些時候我們拖延,也需要想想,將要做的事情是不是自己真的想做的?如果選擇其他工作,是不是會更喜歡?也許拖延症就會不治而愈呢。”
“這麽一說,拖延症也有好的一麵嘛!”李女士興奮地說,“看來它能讓我們更懂得自己的心,可以表達我們自己的獨立意誌,讓家人知道我們不喜歡什麽!”
“可是,”一秒鍾前還很高興的李女士馬上發愁了,“現實中我們總不可能都按孩子的願望生活啊,有時候我們就是需要去做一些艱苦的工作或者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這怎麽辦呢?”
“這裏訓練我的時候,首先還是做心理分析,看拖延的原因有什麽。比如,有的人拖延是因為工作讓他緊張,而拖延也讓他緊張。當拖延的時間足夠長,限期也足夠近的時候,不工作帶來的緊張超過了工作帶來的緊張,他就可以開始工作了。這種情況也許可以讓他學習緩解緊張的放鬆技術。”旁邊的男士繼續說。
“另外,訓練我的時候,還用了一種‘行為自動鏈接法’。把我要做的某件事情分解為幾個步驟,分別訓練我把第一步驟自動鏈接到第二個步驟,把第二個步驟自動鏈接到第三個步驟,以此類推。
“比如,練習一聽到鬧鈴聲就坐起來。在白天清醒的時候練習,像練習仰臥起坐一樣練習。
“然後,練習坐起來就穿上一件衣服,然後去衛生間用冷水洗一把臉,反複練習,不怕枯燥。
“然後,練習把牙刷放下就去吃早餐……
“當然,每個人的順序不同,做不同事情時的步驟也不同,但原理是一樣的。最後這一套成了自動化的習慣動作—當它們成為習慣動作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起床的痛苦感消失了。”
看著李女士和艾麗思都聽得特別專注,邊聽邊連連點頭表示讚同,男士講得更帶勁了。
“如果你要寫文章,也是同樣的原理,訓練自己打開電腦文檔就先隨便寫一些文字上去,質量好壞先不管,等進入狀態,你再修改文字。丘吉爾寫作就是這樣的,沒有靈感的時候,先寫再說。”
李女士聽完,連連拍手稱讚。
艾麗思也跟著湊熱鬧,說:“什麽時候有空,我也試試。”
“你真的想改變拖延的行為習慣嗎?如果想,那你現在就有空。如果你要等,那估計你可能等不到那一天了。”情商不夠高的直男說話總是這樣不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