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袁徽被士孫瑞噼頭蓋臉的一頓批,說得啞口無言,準備好的說辭一句也說不出口。


  士孫瑞也沒和他多糾纏,直截了當的說道,你來的時候,應該知道大軍的前鋒已經到了哪兒,就不用在我這兒浪費時間了。士燮想戰,你就回去陪他守城。士燮想降,就請他速度快點,在我大軍抵達之前出城投降。


  圍城之後,就沒有投降這一說了,我會讓你們看看北軍是怎麼攻城的,朝廷又是怎麼對待俘虜的。


  袁徽不敢怠慢,灰頭土臉的回去了。


  半路上,他遇到了正在趕路的射聲營,無意中聽說射聲營的長史是荀衍,頓時來了精神,請求荀衍見面。


  荀衍很快就來了,一身戎裝,大步流星。


  袁徽一下子沒認出來,還以為是來請他入營的士卒,等荀衍走到面前,他才依稀看出一點模樣。等荀衍拱手施禮,自報家門,他驚得目瞪口呆。


  「你真是潁川荀休若?」


  荀衍笑了。「我又不是什麼名士,不會有人冒充。」


  袁徽還是很驚訝。作為荀或之兄,荀衍從軍已經讓他覺得不可思議了,萬萬沒想到荀衍還會像一個武夫一樣穿著甲胃行軍。就算有馬匹代步,這一身鐵甲也挺累人的。


  驚訝過後,袁徽說明了來意,希望荀衍能通融通融。


  荀衍抬起頭,看了一眼遠處。「我能做的,可能只有放慢進軍的速度,多給你兩天時間。」


  袁徽很不滿意。「休若也覺得士威彥應該投降?」


  荀衍無聲地笑了。「他不投降,還想稱王不成?交州本就是大漢的交州,他們兄弟趁中原大亂,割據一方,已經非人臣所當為。中原平定,他既不貢賦,也不上書稱臣,真以為交州是他們士家的?」


  袁徽連連搖手。「休若言重了,士威彥從無不臣之意。只是交州懸遠,與中原消息不通,聽說天子刻薄,強度民田,這才……」


  荀衍看著袁徽,嘴角輕挑。「這不是士威彥的態度,而是你們的態度吧?」


  袁徽的臉頰抽了抽,直視荀衍。「難道不是?」


  荀衍想了想,緩了口氣。「你聽說過漢陽太守楊修嗎?」


  「知道,弘農楊氏子弟,現任司徒楊公之子,名揚天下,誰人不知。」


  「十年前,他在華陰初見天子,天子曾給他出了一道題。」


  袁徽搖搖頭。「願聞其詳。」


  荀衍把問題說了一遍。


  天子此問,如今已經中原士大夫人所皆知的軼事,只是一直沒有標準答桉,各人有各人的理解。也正因為此,這個問題更加迷人。


  荀衍說完,看著袁徽。「你覺得六國之後為何不能復國,反而是出身草莽的高皇帝得了天下?」


  袁徽沉默不語。


  荀衍拍拍袁徽的肩膀。「你也是儒門子弟,當知聖人之道以仁為本。仁者愛人,不僅僅是對士大夫,也是對所有人。天子提倡四民皆士,一視同仁,才是大仁。他能夠在十年之內平定天下,正是因為順應了道,得了民心。你們想逆勢而行,只能和六國子弟一樣,不會有其他可能。」


  袁徽面色煞白,額頭冷汗涔涔。


  「回去吧,告訴士燮,不要有任何妄想。除了投降,他沒有更好的選擇。」


  袁徽咽了口唾沫。「投降之後,朝廷……」


  荀衍看著袁徽,一聲輕笑。「難道他還比袁紹、袁術更該殺?」


  「只是……不死?」


  「其他的,就看他自己了。」荀衍語重心長的說道:「如果想做官,要看他有沒有那個能力。如今大漢最不缺的就是人才,尤其是這種讀了幾部書就以為大道在手的書生。」


  ——


  送走袁徽,荀衍與太史慈商量了一下,放慢了行軍速度,並通知了其他人。


  當然,也沒忘了士孫瑞。


  諸將也清楚,士燮投降是最好的結果。就算他們再善戰,攻城也會有傷亡。如果能不戰而降,當然求之不得。


  兩天後,袁徽再次求見士孫瑞,帶來了士燮的降書。


  這一次,士孫瑞非常熱情地接待了袁徽,並邀他入幕。


  袁徽稍作推辭就答應了,並順勢引薦了一些中原來此避難的士大人,包括劉熙、薛綜、程秉等人。士孫瑞一一問了情況,知道這些都是潛心學問的書生,依託士燮也不過是求個衣食而已,倒也談不上什麼不臣,便答應了。


  他讓袁徽通知眾人,他準備在交阯推行新政,建學堂、印坊,他們願意留下,當然更好。如果思念家鄉,想回去,也可以跟著大軍一起返程。


  如果想做官,他也可以向朝廷推薦。不過朝廷用人重實學,只通經學的除了學堂之外,就只能去印坊做校書,沒有太好的選擇。


  總之,通經入仕已成過往,不要再想了。


  袁徽多少有些喪氣,卻無可奈何。


  ——


  建安九年,臘月二十八,劉協收到了士孫瑞的報捷文書。


  士燮最終還是降了,沒有任何條件。


  當然,士孫瑞辟除了一些人,也推薦了一些人,算是對相關人員進行了妥善的安置,將可能的反抗控制在最小的範圍以內。


  在此之前,劉協已經收到了士孫瑞的一份上疏,安排王凌為益州郡尉,皇甫堅壽為永昌都尉。當時他還沒明白士孫瑞的用意,看到捷報,他算是反應過來了。


  士孫瑞早就做好了招降士燮的準備,也清楚士燮沒有其他選擇,龍編之戰沒有懸念,所以早早的安排了皇甫堅壽和王凌。


  皇甫嵩殺了董卓全家,王允則死於李傕、郭汜之手,這兩人與如今在朝的董卓舊部不好相處,將他們安排在益州南部,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衝突,也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雖然對士孫瑞的先斬後奏有些意見,可是想想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劉協算是默認了。


  他隨即下詔,讓士孫瑞班師回朝,並將士燮兄弟押解到行在,等候處理。至於其他人,他幾乎是照著士孫瑞的請求安排,一字未改。


  士燮兄弟的投降標誌著交州平定,重回朝廷懷抱,曾經四分五裂的大漢終於恢復一統,曾經的亂世也宣告結束,一個新時代正在到來。


  劉協下令,通報全國,與民同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