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知行要合一
……
高潔聽到宮人傳皇帝令來召見曹琳,微微一愣,暗道:[皇帝召見曹琳,又是為了什麽事?]
曹琳不再與高潔說話,即時領命,往天寧宮去了。
受宣進了殿中,禮罷,落座了。
劉玄便把召見他來之意說了。
並沒有其他的事!
還是《均衡貧富疏》的事。
先把那奏疏遞給他看了。
曹琳一目十行,迅速的瀏覽了。
劉玄道:“看完了?說說吧,你怎麽看?”
曹琳合上奏疏,心底組織著語言。
以史為鑒。
他知道曆代有為之君,都不會坐視貧富分化這個問題而不管。
今上當然是有為之君!
所以,對於這份奏疏,皇帝的態度,自然是認可的!
皇帝認可的,曹琳也不反對。
便把王淹讚賞了一通,能提出這樣的問題,不愧是曾經楚國的中樞大臣啊!
劉玄點點頭,與他說了和高潔、張瑜、王淹三人剛才商議的內容,忽然問道:“你家有不少地吧?”
曹琳一愣,回道:“臣不敢隱瞞陛下,臣家有地三四萬畝。”
劉玄笑道:“朝廷要是推行階梯稅製、減租令,田地越多,交納的也就越多,你對此,心裏不會有恨吧?”
曹琳:“臣豈會?”正氣凜然,“此策利國利民,臣豈會為了一己私利而枉顧大局?”
他嘴上說的好聽。心裏其實還是有些肉痛的。
劉玄道:“很好。”看向曹琳,似要看他說的是不是出於真心。
曹琳一副為了大局的正義之神情。
頓了頓,劉玄又繼續說道:“這點小利損失,你也不必太過計較。眼前雖然失利,但於長遠來看,究竟是得利的。自古以來……”
劉玄說了一番大道理。
無非是土地兼並,貧富分化,“富者連田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大量的佃戶民不聊生,窮困潦倒,過的像鬼一樣,平常吃飽都不能,災年一到,賣兒賣女,稍微嚴重,弄不好就會餓瘋了造反!
天下大亂,地主大戶首當其衝就是被那些瘋子破門抄家的!
累代積累,一朝成空!
家破人亡!
這是一個不利於長遠的弊政!
階梯稅製、減租令,雖然於當下不利,利益有所損失了,但是,從長遠來看,朝廷財政更加充裕,就可以用來賑災、用來開荒,讓佃戶也能有地、讓佃戶所得更加,這樣他們抵抗天災的能力也就強了!
抵抗天災的能力強了,如果遇到天災,他們還有口吃的,就不大會造反。地主大戶也就安生了。
這是長久之策!
自秦漢以來,兩千多年,災民造反,不勝枚舉,這樣的前車之鑒,千百年來都沒有好好的總結、借鑒,這是一個大缺漏、大錯誤,本朝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了!
曹琳想了想,這樣說起來,確實也有些道理。
劉玄又和他說了新立民部、提升太醫院為醫部的事。民部負責的事,有削弱他工部權利之處,劉玄道:“你工部責任重大,隨著新政推行,事務也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了,修幾間房子的瑣事,你就不必再操心了。那些異地歸化來的,也不甘寂寞呀,朕要不這樣,找些事情給他們做,他們恐怕會唯恐天下不亂,惹是生非!朕是不願見到朝政動蕩的!你心裏不要有芥蒂,你能理解朕的意思吧?”
曹琳哪敢說不理解?
皇帝跟你說這些話,這是重視你!
你要感動!
就是不和你說,你又能怎麽樣?
皇帝的心意已經定了!
曹琳自然又是大表忠心,堅決擁護皇帝的旨意。
劉玄又和他說起新政的事情。
新政要提高民生!
落實到具體上,就是糧食要增產!衣食方麵都要增產!
我炎國有多少人口?
一億七千多萬呀!
這麽多人,一戶年買一匹布,那是多大的市場?需要多少棉花?多少田地去種?
隔三差五吃頓肉的話,又是多大的市場?要多少豬?要多少的豬糧?要多少田地?
這些都是需要投資的!
誰投資?
光靠朝廷不行。
這筆投資,朝廷也拿不出。
還是需要民間有錢的人來投資,和朝廷一起投資,一起把這個民生工程做起來。
如果大多數百姓沒幾個錢,那麽他們就沒能力去購買、去消費,民生就無法提升,投資了生產出來了也賣不掉!
所以,一定要提升大多數的百姓的收入!
他們收入增加了,有了錢,就要消費,就要花掉,就要買東西。買什麽?吃穿是少不了的,錢其實還是有我們賺了。
階梯稅率、減租,會令田主有損失嗎?表麵上是有損失的,其實並不會。朕這樣做,隻是不希望他們把錢拿去吞並土地,這對他們自己、對國家、對民生,都是沒有什麽好處的,但是,工商業還是可以做的,朝廷鼓勵他們投資工商業!
劉玄說著這些,曹琳連連點頭,態度虔誠。
劉玄:“穩定糧食生產,大興工商業,這是國策!田主大戶也要為國家的這個大業,擔負起責任來!”
曹琳聽到這句話,眼睛就不由的一亮。
這話的言外之意……
劉玄:“特許經營的份額,可以拿出一部分來,直接分配給田主大戶。官僚、士紳,都要擔負起這個責任來。今年年底就要把未來五年的發展計劃製定出來,未來五年,是大發展時期!”
……
曹琳腳步輕快的回到了內閣,微笑的看了高潔一眼,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梁集沒忍住,問道:“陛下召見,都說什麽了?”
曹琳哈哈笑了兩聲,“也沒什麽大事。”並未隱瞞,把君臣說的說了。
高潔聽了,心道:[一邊要階梯稅製、減租,一邊又要直接分配給田主大戶特許經營份額,打一棍子給兩棗,陛下這一手玩的溜啊!]
這天下午,《均衡貧富疏》被抄傳若幹份,在京三品以上人手一份。皇帝又下達諭旨,明日下午,召見在京三品以上官員,共議均衡貧富一事。
皇帝召見高潔、曹琳,所談的內容,實際上由他們告知同僚,在京三品都知道的七七八八了。
此事的確幹係重大!
翌日。
官僚按時到了天寧宮外。
皇帝宣見,諸臣魚貫而入。
天寧殿正殿裏,如舉宴會似的,兩邊布置了長案、座椅,案上放著寫有名字的木牌。
諸臣進殿,循禮,欲行跪拜大禮。
皇帝高座龍椅,說道:“諸卿免禮。”
諸臣躬身行禮,口稱:“謝陛下。”
在朝上,跪禮還沒有廢除,但是,實際上,君臣之間,逐漸的形成了默契,跪拜之禮,一般已經不行了。
劉玄道:[古之聖君賢臣坐而論道,今朕於此布置椅案,效法古之聖賢,也與諸卿坐而論道,共議國事,諸卿都坐吧。]
諸臣又躬身謝恩,按名索驥,坐在了屬於自己的位子上,各個正襟危坐,並不敢放肆。
殿門在吱呀呀聲中關閉。
劉玄道:“《均衡貧富疏》昨天已經發送給諸位,諸位想必都看了。這份奏疏上所說的事情,是極為重大的!是關乎君、臣、民——所有人的長遠利益的!……”
這一場禦前重臣會議,直開到了天色暗將下來。
·均衡貧富,不是說要不準有貧富之別!
·而是要把貧富的差距,控製在一定的程度內!
·這個程度,不能過大!
·不能搞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樣!
·那樣的話,就會天下大亂了!
·天下大亂,是對誰都沒有好處的!
·過去為什麽會天下大亂,朝代更迭不休?朕看根本原因,就是這個貧富差距沒有控製好!
·差距太懸殊了!
·差距到底層大量百姓都難以活下去了,典妻賣子、棄老溺嬰,甚至易子而食,這是人間悲劇啊!
·要是你們過這樣的生活,你們要不要反?
·你們自己捫心自問,心裏要有點數,朕不知道,也不想猜你們的想法!
·朕隻曉得,如果朕過那樣的生活:橫豎都是死。那是一定會反的!
·那樣的生活裏,就不要和我講什麽大道理的廢話了!
·肚子餓的要死,老的小的都難養活,你還和我講什麽禮節呢?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是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成為第一霸主的管仲說的。
·我儒道亞聖,孟夫子也說過:“是故明君製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製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
·這些話是什麽意思?就是說,要讓百姓守禮守節,是有前提基礎的!這個前提基礎,就是要讓百姓“倉廩實、衣食足”,足以養父母妻子兒女。即便遇到災荒凶年,也有積蓄,足夠撐過去!
·孔曰成仁。什麽是仁?讓老百姓有吃有穿,上能養老下能養小,這就是仁。
·沒有這個前提基礎,你自己吃的滿嘴油光,卻去和生活潦倒的他們去講禮儀,講的通嗎?朕看是講不通的!
·要是講的通的話,曆來哪有那麽多的造反?各個寧可餓死也要守節,天下豈不就太平無事了?哪會有那麽多的朝代更迭呢?
·問題是講不通!
·幾千年來的踐行,都證明了這一點!
·沒有那個前提基礎,講禮儀,那就是空談,就是鏡中月、水中花。仁義道德啊,聽起來好聽,但是沒有用。鏡子裏的月亮、水裏的鮮花,看起來挺美,其實是夢幻一場,虛假的。
·這並不是一個了不起的大道理。兩千多年前的聖賢就發現了,就說出來了。我想諸位對這個道理也是知道的。天下的士林讀書人,管子可能沒讀過,但是孟子肯定是讀過的,道理也是懂的。以前的朝代的君臣士子也是懂這個道理的。
·既然懂得這個道理,那麽,為什麽還是會弄得貧富相差懸殊,百姓不得不犯法以求生呢?
·朕想,主要是兩個原因。
·其一,是利欲熏心,雖然懂得道理,但是貪財圖利之心太重,心竅被這個利欲之念蒙蔽了,利令智昏啊!
·其二,雖然沒有利欲熏心、利令智昏,但是,隻是知道這個道理,他並不去做,不去實行。民間說“光說不練假把式”,說的就是這種人。
·這種人,“止於知,而絕乎行”,知行斷開了、分開了,這是不對的,應該要知行合一!
·不僅要知道這個道理,更重要的,還要去踐行這個道理!
·光知道,不踐行,那就於國於民都沒有什麽建樹。貧富懸殊依舊,餓極造反依舊,天下大亂依舊,改朝換代依舊,有什麽建樹呢?
·那麽,為什麽不去做,不去實行呢?
·因為空談大道理容易,真做起來難啊!
·要均衡貧富,那就是要“朱門”自己割自己的肉了!
·佛經裏說佛祖割肉喂鷹,然而“朱門”裏有幾個佛祖,敢向自己下刀子呢?
·沒有幾個!
·大多數都怕痛,下不去手!
·這叫什麽呢?
·這叫雖然明白道理——可以稱得上一個“智”字。但是,怯弱,沒有勇氣,是個懦夫。
·士林之中,有種惡習,喜歡嘲諷武夫有勇無謀。有勇氣而沒腦子,當然是不行的。但是,光有腦子,沒有踐履的勇氣,也是不行的。你光知道怎麽做蛋炒飯,材料都擺在你麵前,可是,你不去做,這些材料會自己動起來,變成一碗蛋炒飯嗎?並不會的!
·有勇氣沒腦子,那是莽夫!有腦子沒勇氣,那是懦夫!莽夫和懦夫有什麽區別呢?本質上並沒有什麽區別,都辦不成事!
·這個“智”,實際上也隻是“小智”,“小智者”怕眼前的一點痛,於是就束手不去做了。
·眼前的一點小痛不敢承擔,問題沒有解決,這個小痛就會積累成大痛!小痛不過是割一塊肉,大痛那可就是輕則破門搶錢糧,重則家破人亡了!
·從長遠來看,忍小痛而存長利,才是具有大智慧。避眼前的小痛,而終致家破人亡的下場,隻是“小智”,鼠目寸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