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精兵簡政
自從密奏製度頒布後,朝堂上的官員私下是明顯有所收斂。
至少不會向以前那樣台麵上收錢了。
當然,收錢是一門學問,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送錢送禮的套路很深,也絕不是密奏製度就能完全杜絕的。
不過,確實激起了一些浪花。
就例如崇禎手中這份密奏。
剛才還其樂融融,現在氣氛一下子就變了。
死一樣的靜,一根針落在地上的聲音都能聽見。
崇禎掃視一眼,突然笑道:“諸位不必緊張,也不必擔心,諸位都是朝廷棟梁,朝廷是相信諸位才將諸位派遣到地方總理軍政,朕對諸位也一定是相信的。”
“諸位都在配合朝廷的新軍政,朕是知道的,不過力度還要加大,速度還要加快!”
嗬嗬,如果你真的相信崇禎的話,恐怕在崇禎的劇本裏活不過三章。
這話應該這麽來聽:現在已經是崇禎三年九月了!新軍法已經推行下來!朝廷的決心不允許任何人挑戰!這份密奏就是有人揭發了軍隊的貪汙腐敗!朕信不過你們某些人!朕把醜話說在前頭,接下來誰敢阻撓憲兵司整頓軍政,朕就要誰的腦袋!
在場的總督,可都不過沒有讀過書的武夫啊!
總督都是文臣,都是北京的京官,派到地方去代朝廷統管地方軍政的。
一般都是侍郎級別的大官,要麽也是副都禦史!
都是正兒八經的副部級大員!
這話要是還聽不出來,幹脆趁早遞交辭呈。
諸位總督道:“陛下聖明。”
崇禎又從桌上拿起大同府的軍政匯總,道:“張宗衡。”
“臣在!”
大同現在有10萬兵,今年年底之前,裁撤到2萬,沒有問題吧?”
大家一聽皇帝不是念那封密奏,氣氛頓時一緩,看來皇帝是不準備公開這份密奏了。
麵子還是都給足了。
張宗衡頓了頓,道:“陛下,大同府的兵力恐怕要再緩一緩。”
“為何?”
“其一、草原的蒙古人未必就是真心臣服大明,一旦蒙古韃子有異動,兵力驟然減少,臣擔心恐有防禦不及,邊關有破關之險。”
“其二、突然裁汰如此多人,這些人流落到民間,恐生事端,若是落草為寇,恐怕禍患無窮。”
崇禎微微蹙眉,張宗衡這完全是胡扯。
且不說他大同府明麵上的10萬大軍,真實的人到底有多少,就說裁汰幾萬兵額,就能惹出無窮禍患,這怎麽可能!
正統曆史上的明末之所以爆發出如此大的農民起義,真的是裁汰驛站或者軍隊惹出來的?
當然不是!
那隻是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貪官吸人血,賦稅要人命,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才造反。
如果裁汰驛站的驛卒或者軍隊,就能惹出大規模的造反,那特麽朱棣那會兒充足整個明軍,也裁汰了不少人,誰造反了?
後世那位為偉人早就告訴我們,分析問題,要搞清楚主次,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抓問題要抓根本問題。
現在大明朝軍政的根本問題是什麽?
是軍政的腐敗!
具體體現在哪裏?
不僅僅是殺良冒功啊!
還有虛報兵額。
就說他大同府,每年報10萬人的軍餉,真實人數有沒有5萬都要打問號,而且一大堆老弱病殘。
和當初的京衛軍一個鳥德行,靠關係,花銀子買兵額,買進來每個月拿點朝廷的軍餉,但是打仗肯定是不打的。
為什麽明末的邊軍,逢打仗必敗?
你派一群老弱病殘和平時完全不訓練的關係戶上去,怎麽可能打仗?
其實,這一次崇禎將人全部召回來,一是參加閱兵,讓軍隊對朝廷有歸屬感和認可感;二就是給這些總督施壓,該裁掉的人趕緊裁掉。
他從來不吝嗇給錢,可這錢砸下去,總得有收獲吧?
崇禎並不正麵和張宗衡討論這個問題,這種問題要是一展開討論,那就沒完沒了了,最後思維一發散,就混亂了。
崇禎道:“關於這個問題,之前已經討論過許多次,張愛卿你就不必擔心了,既然軍政的計劃已經訂好了,年底裁汰到2萬兵額,這是朕給你的任務,也是你的使命。”
“陛下……”
“此事不必再議,朕的話是用來執行的,而不是用來質疑的。”
崇禎強行打斷了他的話,語氣聽起來很平靜,但平靜中蘊含著一股不怒自威。
張宗衡勉強道:“是,臣遵旨。”
大同現在10萬兵力,每個人每個月按照1兩算,一個月的軍餉也要10萬兩,一年120萬兩。
這120萬兩,在之前兵部沒有整頓的時候,兵部的官員先搜刮一般,剩餘的60萬兩,發到地方上,地方上的軍官再收刮一半,最後發到士兵手裏。
士兵們也不說什麽,有錢就可以,畢竟他們也不是真正打仗的,就是來拿錢的。
你說,這種情況,要不要徹底改?
為什麽之前沒有改?
因為之前京衛軍也是這幅鳥樣,凡是那都得一步步來。
現在京衛軍整改完了,重新組建的京衛軍戰鬥力也起來了,勝仗也打了幾次,軍威也打出來了,中央軍現在在大明那可是軍威越發強盛。
這才是崇禎現在敢大舉動邊軍的底氣!
2萬就夠了!
軍隊在於精,而不是在於多。
做過大團隊管理的都知道,團隊人數越多,效率反而越低,混吃等死的人越多,如此養成了這種惡習,所有人都跟風。
所以,崇禎就將大同府精兵簡政後的兵額定在2萬,這是最合適的。
這個數字絕不是拍腦袋,這是配合以後全麵北伐漠南、漠北而準備的。
當年的大唐打到了哪裏?
貝加爾湖?
那他崇禎以後就要去貝加爾湖釣魚烤了吃!
大同府已經將會逐漸失去它的邊關意義,大明的軍事戰略核心一定不能被壓縮在長城一線,一定要掙脫這個束縛。
不過首先,當然是軍隊全麵改製。
但這件事,崇禎自己已經料到,絕對不會那麽順利,大明朝的軍隊和地方行政一樣爛,爛得流膿。
他已經做好最壞的打算。
崇禎繼續翻閱:“延綏鎮6萬,依朕看,3萬也是綽綽有餘。”
三邊總督楊鶴道:“陛下,陝西民風彪悍,臣恐怕……”
“你不必擔心,現在陝西災情穩定,該裁撤的裁撤,讓他們找銀行貸款買田回家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