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新格局,崇禎與皇太極的對峙
崇禎雖然向關外調度了5萬精銳之師,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相信北方會有一場打仗。
畢竟打仗這種事,越是高明的政治家,越隱蔽得極好。
就說皇太極要攻打北府這事,是絕密。
而崇禎之所以調度大軍,完全是處於整個北方戰略平衡格局的考慮。
漠南蒙古諸部的武裝力量被打殘了,南直隸事件後,大規模的儒生被發配進入草原,草原在崇禎四年下半年,實際上已經開始了勢不可擋的漢化進程。
這些消息傳到沈陽,讓皇太極幾乎失眠了整整一個月。
因為一旦漠南蒙古進入大規模漢化,代表著皇太極西進的路程上將橫出一塊巨大無比的鐵幕。
例如歸化城的漢化,例如元上都城的漢化,例如北府城的營建。
這三座城市,將在草原上形成一個三角狀的經濟帶,若是形成規模,將會有源源不斷的農作物、牛羊、商品、人口和大規模的軍隊輸入。
此後,漠南草原蒙古時代將徹底落幕,中原王朝的版圖會向北邊擴張數百裏,俯瞰漠北,東震遼東,西望河套。
這是皇太極決不允許發生的。
同樣,崇禎也決不允許,在漠南漢化序幕拉開後,有半點差池。
今日之局麵,是無數將士付出鮮血和生命才換回來的。
兩次草原之戰,兩次遼東之戰,大同之戰,死傷人數高達數十萬,無數家庭破碎。
又調儒生、關內之民多達十數萬而北上。
付出了這麽多努力,決不可功虧一簣。
崇禎五年,三月十八日,盛京以西八十裏。
一隊隊八旗騎兵正從遠處奔騰而來,他們匯聚在主軍營帳前,在指揮官的整頓下,排好了隊形。
戰馬的鐵蹄在地上踏出淺淺的印子,噴吐熱氣。
上麵的士兵正在探討著最近在遼河邊的村子裏的收獲。
並且為即將到來的戰爭感到興奮,這代表著他們可以去掠奪財富了。
去年多爾袞的軍隊南下攻入朝鮮,滿載而歸,就引起了建奴內部不少人的羨慕嫉妒,戰爭重燃的聲音在建奴內部甚囂塵上。
再加上火器的大規模製造,以及紅夷大炮的到來,都大大增強了建奴的信心。
而且皇太極在內部的權力清洗,也使大多數人收益,軍隊後勤明顯變得更加清廉。
代善等人下野,新上台的高級軍官,渴望建功立業,鞏固自己的地位。
對外擴張的意願更加強烈。
建奴內部分出兩派,一派是大軍揮師西進,直取廣寧,一派是避開遼東戰場,到蒙古高原開辟新戰場。
最後,皇太極決定暫時避開遼東戰場,西征蒙古。
當然,這也是有原因的。
前年的遼河之戰,盧象升在遼河邊打敗濟爾哈朗後,遼東局勢從大規模會戰變成了小型的較量。
自此,遼東出現拉鋸局麵。
這正是袁崇煥想要看到的,也是崇禎想要看到的。
袁崇煥向皇帝提出“築城而守,蠶食遼地”的戰略方針,得到了皇帝的鼎力支持。
什麽是築城而守,蠶食遼地?
就是不與皇太極正麵衝突,以廣寧為中心,開始修築城寨。
在正統曆史上,孫承宗和袁崇煥這師徒倆便是這樣的戰略。
這種戰略早在北宋年間,由西北經略使韓弼和範仲淹提出來,為了對付西夏。
結果是什麽呢?
經過近百年的修城,到北宋末年,宋朝差點就把西夏打滅國了。
若是沒有金國南下的靖康之役,可能西夏就提前一百多年滅亡了。
而後世的韃清,也有以為戰略天才將這種戰略運用得爐火純青。
誰?
曾國藩!
他打太平天國就是用的築城戰略,步步為營。
為什麽袁崇煥也用這種戰略?
一場戰爭勝敗,由多種因素構成。
其中有諸多偶然因素,也有諸多必然因數。
以目前遼東軍的實力,如果要強度遼河,硬取沈陽和遼陽,取勝的概率非常低。
一旦戰敗,將會引發一連串的財務危機和政治危機。
這是國家大事,不是賭博。
所以崇禎和孫承宗都鼎力支持袁崇煥的戰略。
經過去年一年的拉鋸戰,袁崇煥已經在遼河西岸經曆了數座軍事堡壘,將戰線的最前沿推到了遼河。
而在這個過程中,皇太極也不是吃幹飯的。
皇太極采取的製衡之策便是小規模多路騎兵快打的戰術。
什麽叫小規模多路騎兵快打?
就是將騎兵切割成數個乃是十數個小隊伍,這樣增加了靈活性和機動性,在遼河西岸,趁著明軍修築堡壘,便輪番進行快速打擊。
這一戰術的精髓就是絕不戀戰,打完就跑,跑後,第二天又來,或者當天下午可能又會回來。
多隊輪番上陣。
這一戰術,起初讓修築堡壘的明軍吃盡了苦頭,甚至摧毀了好幾次明軍苦心修建起來的城堡。
不過很快,袁崇煥也想起了製衡之策。
什麽製衡之策?
就是用敵人的戰術,製衡敵人。
關寧軍也開始分出多個騎兵小隊,以新軍製中的一個連為最小的突擊組織,也就是100個騎兵組成一個連,由十個連分散出去,在遼河平原與建奴展開分散的拉鋸戰。
建奴許多小隊伍分散在遼河西岸搶奪、燒殺那裏的村落,並且毀壞明軍在那裏的屯田。
而關寧軍則在這些村落附近專門隱蔽,等待八旗騎兵的到來。
雙方先後在這裏投入了近萬人。
最終袁崇煥在遼河西岸修建了三座堡壘,一個大渡口,成功將兵鋒指向遼河以東。
但皇太極也沒有閑著,遼河東岸本身有鞍山、海州和耀州,皇太極在鞍山西邊,又設立了一個西大營,專門用來防守關寧軍。
雙方基本上在這裏形成了對峙局麵。
而漢化元上都和歸化城,擴建北府城,更加讓皇太極堅定了西征蒙古的戰略。
此次西征,並非皇太極親征,而是派出了濟爾哈朗掛帥,統領建州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一共10萬大軍。
皇太極提出以戰養戰的戰術,即大軍隻需帶夠兩個月的口糧即可,其餘的糧食,全部去搶。
這樣有利於加強軍隊的緊迫感,大大降低後勤壓力,而且增加軍隊的行軍速度。
這一次,主帥是濟爾哈朗,蒙古諸部首領也盡數參戰,漢軍八旗也有諸多大將參戰。
足見皇太極對這次西征的重視。
而皇太極本人,則坐鎮國內,加強並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