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我在大明當暴君> 第755章 科技的飛躍

第755章 科技的飛躍

  三月的北京,柳絮飛滿城。


  崇禎正在北京製造局,他手裏拿著一把短款的燧發槍。


  這種燧發槍是北京製造局剛剛研製出來的第三代燧發槍。


  科技線有一個規律,就是前期迭代速度往往很慢。


  但一旦積累了大量的理論知識和人才,以及工業配套,技術突破的速度就會加快。


  例如第一代燧發槍的有效射程是70米,而且精準度非常低,甚至還會出現卡殼、炸膛。


  北京製造局火器局統計過,第一代燧發槍的卡殼率有10%之高,炸膛也有5%。


  到了第二代燧發槍,卡殼率下降到5%,炸膛率下降到2%。


  到了第三代,也就是此時崇禎手裏這把,卡殼率幾乎降到了1%,炸膛率下降到0.8%。


  這是非常優秀的成績了,說明大明朝的火器製造工藝水平在這十一年中有了極大的改變。


  而第三代的最大革命性突破並不是卡殼率和炸膛率的下降。


  主要有兩點:

  一、出現短款燧發槍。


  二、出現後膛槍。


  沒錯,眼前崇禎手裏這把是後膛槍。


  它的結構在之前的燧發槍基礎上做了很大的改動。


  以前無論是燧發槍還是火繩槍,都是從前麵的槍口填充彈藥,然後用插銷將彈藥捅進去。


  隔著長長的槍管,將火藥捅正了,這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需要訓練。


  而後膛槍則不需要。


  它的燧石附近就有填裝火藥的孔,將火藥填充進去,子彈填充的部位也是在這附近。


  這相當於直接告別了插銷。


  大大降低的操作難度。


  具體體現在什麽上麵呢?


  舉個例子。


  第二代燧發槍一分鍾開兩槍,軍中的火槍手精英可以勉強開三槍。


  但是,一旦後膛槍技術成熟後,那些火槍操控精英們,可以在一分鍾內開6槍!

  數量直接暴增了一倍。


  更加直觀一點,以前的線列陣排隊槍斃,一分鍾打死對方200人,現在一分鍾可以直接打死400人。


  200和400的區別不僅僅是數字上的翻倍。


  事實上,任何數字,一旦放到社會學、行為組織學裏去增加,效果是指數級增長的。


  例如從死200人到一下死400人,死亡翻了一倍,但是效果卻可能暴漲了10倍。


  因為對方死亡後不僅僅攻擊人數減少,士氣也可能在短時間內被摧毀。


  你現在再去看正統曆史上,八裏橋戰役就知道為什麽蒙古人敗得那麽慘了,因為他們遇到的是英軍的後膛槍部隊。


  這是火槍曆史上劃時代的。


  崇禎仔細看了看它的結構,畢懋康說道:“陛下,我們測試了有1萬次,前後測試了8個月,這把火槍密閉性、以及構造,目前已經是最優者。”


  崇禎看了一眼徐光啟,這一年的徐光啟已經垂垂老矣,77歲了。


  徐光啟說道:“陛下,臣等認為已經沒有問題,可以投入軍中量產了。”


  一邊的袁可立手都有些抖動。


  他沒有想到北京製造局居然將火槍改造到如此地步了。


  一旦明軍全部更快這種火槍,簡直是有如神助。


  而且這種短款的燧發槍,攜帶非常方便,可以直接攜帶在腰間。


  如果可以的話,甚至放在布袋裏,掏出來後,隱藏在角落裏填裝好彈藥後,做近距離刺殺。


  刺殺的時候,一秒鍾都是非常關鍵的。


  這種遠程火器到十米以內的距離做刺殺,成功率絕對比你拿一把匕首要高得多。


  崇禎已經想到了,可以配置給軍情處一些精良打造短款燧發槍。


  軍情處做情報刺探,甚至還有做暗殺任務的。


  當然,除了短款的後膛燧發槍,還有長款的軍用後膛燧發槍。


  刺刀的材質也做了升級,以前的鐵打造的,現在一律用鋼刀。


  “好!”崇禎非常滿意,以後的戰爭會越來越多,世界正進入前所未有的叢林時代。


  叢林時代的法則就是弱肉強食。


  要保護自己,就必須發展強大的國防實力。


  否則就成了大宋了。


  “投入量產,第一階段,中央軍配置10萬支,北部軍區配置10萬,西部軍區配置10萬,海軍配置10萬支!”


  “對了,一定要給孫傳庭優先配置,朕今年就要看到占城國主投降。”


  “是。”


  一邊的湯若望說道:“陛下,鐵軌已經準備好了。”


  崇禎怔了怔,這才反應過來,笑道:“走,咱們一起去看看。”


  眾人到了校場,這裏是絕密的地方,北京製造局的諸多研製都會在這裏坐測試。


  周圍被京衛軍重重守護,連一隻蒼蠅都飛不進來。


  在校場上,平鋪了一條軌道,軌道有兩邊的筆直鋼鐵組成,下麵用一節節橫向的木頭做底座。


  在鐵軌的最前麵,有一輛形狀巨大,看起來非常笨重的“大怪物”。


  它匍匐在鐵軌上,現在隨便拉一個人進來問問那個人,那個人一定會很震驚地看著這玩意兒。


  但是科學院的幾位大佬都知道它是用來做什麽的。


  它裏麵有第四代蒸汽機,機械動力架構也做了全麵的調整。


  不要懷疑中國古人動動力架構的認知和操作,齒輪、軸距這些在古代是有實際應用的。


  中國古代卻的是基礎理論知識的發現,例如物理的各種定律等等。


  張凡仔仔細細圍著這東西看了兩轉,雖然外形與後世的火車有諸多區別,但大致已經接近了。


  沒必要外形一樣,隻要能跑,就可以。


  當然,它肯定不完美,還有許多漏洞。


  可萬事都不能全部準備好了再做。


  完美主義者一般都是牛角尖專業戶,曆史上沒有一個牛逼的人是完美主義者。


  先勇敢大步往前走,後期如何優化調整,從實際應用中總結。


  “開始吧。”


  “是!”


  上麵的人開始往鍋爐裏加煤礦,不多時蒸汽就騰騰而起。


  張凡一顆心都懸到嗓子眼處了。


  如果成功了,西域的補給困難將變成曆史。


  莫斯科也不在話下了。


  什麽,奧斯曼?

  不服一樣打!


  周圍的人都盯著那東西,他們眼睛一眨不眨。


  自從皇帝提出來這東西後,他們嘔心瀝血,無數次的測試,無數人的心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