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二)
第二天。
陳柯讓人把打字機搬到各個學校。爭取快一些把字序排好,好刊印明年的課本。
現在工場裏已經生產了二十台打字機。於是陳柯自己留了兩台,其餘的都分發到位。
每個學校的老師們都分配到不同的音序區間。隻要有空,就記錄下幾個字序,效率比陳柯一個人埋頭苦幹要快多了。
而有的老師,看會了繁簡對照表和字根表後,也開始為五筆字型排序。充分證明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天分。
鍾老三他們的業務也是越來越熟練。
喇叭的構造也不複雜。接到陳柯的任務後,從製圖到生產,再到最後將零件拚接成樣品。前後不到十天時間。
陳柯拿到這套樣品之後,真心感慨工業進步得如此之快。雖然隻是照著圖做,但也相當不容易了。
孫興成他們也是饒有興致的看陳柯擺弄著喇叭和耳機,最後通上電池。
雖然稀奇東西見多了,他們卻也很難相信這種物件能幫人聽聲音和說話。
而陳柯很快就證明了這是真的。
“郡主,這東西真能用?”
鍾表場的辦公室裏。鍾老三看著陳柯把喇叭檢查了幾遍,實在不太能相信這東西的功能。
這個喇叭的結構比很多工場設備簡單多了。
機器能工作,那是因為有看得見,摸得著的動力,還有嚴密的齒輪和傳動設備。
這是符合匠人精神的。
但這個喇叭,就是一些鐵,銅,磁連接起來的東西。外麵一個漏鬥,理論上說這是可以幫忙聚攏聲音。
“但要聚攏聲音,直接用手捧在嘴邊,不是更方便嗎?”
孫興成,胡逸之和陸高軒等人坐在一邊,也保持懷疑態度。
他們武功高強。如果要傳音,直接運氣喊話,可以傳出幾裏地。
隻有李西華是半信半疑,或者說有些期待奇跡的發生。
“呼!……呼!……”
陳柯終於把喇叭檢查完畢,然後裝上了電池。先對著喇叭底吹了兩下氣,眾人便聽到了很大的氣息聲音。
之後他又“喂”了兩聲,然後說的話也從漏鬥一樣的喇叭筒裏傳了出來。
“歪?歪!希臘奶……”
“真的把聲音放大了!”
眾人麵麵相覷,以為自己是在做夢。
因為喇叭筒裏的確傳出了聲音,而且是陳柯的聲音!
雖然這聲音聽起來似乎有點不太真實,但可以分辨出的確是他在說話,而且聲音很大。
以在場眾人的武功,自然也能夠聽出來。陳柯並沒有運功說話,這的確是由設備傳出來的!
之前看到的東西雖然稀奇古怪,但多少看得見摸得著。而這一回,陳柯搗鼓出來的東西實在是太詭異了一點。
李西華卻是異常興奮,問道:“郡主,這怎麽做到的?”
“哈哈,其實這也沒有什麽。就是利用了電流而已。”
陳柯也不再故弄玄虛,簡單介紹了一下喇叭的結構。
漏鬥的底端一圈是鐵,後麵是一圈磁鐵,接下來是在常態下不受磁力影響平墊片。
中間兩圈是銅製成的音圈和彈片,然後接一個盆架。最後就是一圈用陶瓷做成的音盆,中間塞有防塵蓋。
在通電情況下,人的聲音穿過磁鐵,會形成電磁波。它通過電流傳遞到音盆上,從而讓音盆震動發出聲音。
“所有的聲音,都是由震動產生的。我們把耳朵枕在桌子上,敲桌子的時候就能聽得更清楚,這就是聲音的傳播。而陶瓷的震動,和人的聲帶最為接近,所以適合做傳聲喇叭。”
陳柯說著,用手指按著自己的喉嚨。眾人也學著按了一下,發出聲音,果然感覺喉嚨在震動。
注聽器的結構和原理是一樣的。隻不過是將喇叭帶在人的耳朵上,聽清別人說話而已。
“這東西可太神奇了。有了這個,以後喊話就不用運氣費嗓子了!”
鍾老三武功低微,有了這個也能在關鍵時刻冒充一下高手。
而吳三桂有了這個,就能緩解耳朵失聰,喉嚨失語的困擾。聽清下屬的回答,然後分派事情,誰也不能糊弄他。
很快,孫興成他們就頗有興致的擺弄著這些小設備。
有的拿著喇叭,學陳柯那樣說話。有的則是把注聽器戴在耳朵上,讓別人說話自己聽。
陳柯也大鬆了一口氣。
……
從鍾表坊裏逛出來,看著工場林立的芒町。陳柯自己都不太能相信半年以前,這裏隻有幾座小場房而已。
現在的芒町,已經有了大小場區十餘個。場房,倉庫加起來有一百多座,雖然還有大半依然是草堂。
一座座大煙囪裏飄蕩出來的黑煙,還有穿行於礦場之間的木軌車。工場裏可以清晰的聽到機器傳出隆隆的轟鳴,還有鋼鐵浸泡過油漬之後,飄蕩在空氣中的特有氣味。
各個場區之內,現在還豎起了一排排的宣傳欄。宣傳欄做得挺漂亮,就像房子的一麵牆,上麵還有瓦簷。
欄目上張貼著各個場區的規章製度。有的是文字,有的是圖畫,提醒著工人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是不對的。
這一切,都能讓人感觸到一種不同於古代的文明氣息。
陳柯逛到了石料場,石應朋也快步迎到了門口:“郡主!”
石料場現在已經添置了十餘套設備,各種石磚石瓦整齊的堆放在工場旁邊。顯示出了強大的生產力。
陳柯微笑著點了下頭,帶他一同逛到了街上。問道:“這些草堂,預計還有多久可以完工?”
石應朋說道:“現在的工程進度,已經完全走上了正軌。最早今年年底,最晚明年開春,所有的草堂都能修建完成。”
說著,石應朋帶陳柯來到了一座場房的施工地點。
陳柯也意外的發現,他們竟然已經用上了原始的吊車了。
三根筆直的大木,架成了一個穩定的支架。上麵垂吊著一根木杆,一頭由勞工控製,另一頭負責吊運石料。
這本來是很常見的古代建築方式。
但石應朋在支架底座擺放了一台蒸汽機。它用一些簡單的機器架構控製支架和滑輪繩,比用人力拉扯要快上百倍。
“這不會又是孫長老的傑作吧?”陳柯當真是沒有想到,他們的創意居然一個比一個快。
石應朋說道:“這是微臣的想法。當然,孫大人和鍾大人幫忙製圖生產,還提出了一些設備上的有用建議。”
“行啊老石,你終於也開始搗鼓機器了?到底是搞建築的。”
陳柯早就想讓石應朋一起搞機器了。一個懂拱券,又懂榫卯的匠師,設計起機器來絕對差不到哪兒去。
石應朋倒沒有故作謙虛,隻說道:“微臣也發現,這些機器實在是太神奇了。起初我隻相信自己的手藝,直到遇上了郡主,才知道能借用的力量還有更多。”
說著,陳柯已經和石應朋一同走到了那條簡易吊車下麵。
“老石,你有沒有覺得,這架機器還能再完善一下?”
“郡主有什麽提議?”
石應朋也覺得,這吊車實在太簡陋。但具體怎麽完善,他不可能那麽快就構思出來。
陳柯便拿出了紙筆,帶他一同退到了遠處。邊對著吊車的方位,邊構畫出一個草圖。
石應朋也看著草圖,不住的點頭。
他感覺這位郡主實在是太神奇了,很多還沒有想透的東西,她總是能隨時點悟別人。
比如草圖上的這架吊車,中間加了一下操作台。通過傳動機,吊杆能向任意方向旋轉,還能用氣缸控製升降高度。
之後,陳柯說道:“老石,以後條件好了,我們能不能把樓蓋高一點?不光看起來氣派,主要也節省一點用地麵積。”
石應朋說道:“這個當然可以。拱券結構的房屋,一般蓋兩到三層樓問題不大。特別是郡主做了方便的承重柱,隻要計算好受力,蓋起來進度差不了多少。”
陳柯說道:“不用搞得像教堂那麽宏偉,我就想蓋一些職工宿舍而已。你說的三層樓,每層多高?和這些草堂一樣嗎?方便住人嗎?”
石應朋說道:“以目前的承重柱,最頂端能保證拱頂離地麵三丈,每層有一丈高。因為拱券的結構,頂樓隻能做成閣樓,人進去後屋裏就像一個土包子,不太舒服。”
陳柯用手托了托下巴,說道:“原來是這樣……”
石應朋說道:“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像教堂那樣,把承重柱分開。第一層用最外圍一圈承重,第二層再用靠裏層的一圈,這樣一層層蓋上去。於是每一層房子都會縮小一圈。”
“那改一改地基架構呢?”
陳柯突然又問了一句。
“改地基架構?怎麽改?”石應朋有些不解。
陳柯馬上又翻過一頁白紙,再次畫了一個草圖。石應朋的目光也隨之專注了許多。
“囲?”
“不錯,就是‘囲’字型地基。”
陳柯點點頭,“中間的井字,和四邊都是相連的,井中間的口是起樓的方位,旁邊的框架都是地基。它就像大樹的根一樣,你覺得怎麽樣?”
“好!”
石應朋回答得很幹脆,“太好了!多謝郡主提點,點悟了微臣多年的困擾。如果地基改成這樣,底層也可以做到和中間一樣高,而且保證不會垮塌。”
陳柯哈哈一笑,說道:“不客氣,我也是偶然想到的。”說著又畫了一幅承重柱的草圖。
石應朋看了,忍不住再次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我怎麽就沒有想到?”
陳柯的這幅草圖上,承重柱是分奇偶數的。
比如一圈承重柱中,奇數支撐二樓的重量,偶數支撐三樓的重量。隻是外表看起來差不多而已。
這其實就是內圈型承重柱的改良版。它當然不是陳柯發明的,而是美國人發明的。
在高樓建築學科興起之前,美國人就率先做出了一幢十層高的樓房。
不過因為承重柱太過密集,導致這座樓房牆壁奇厚。後來成為了建築史中的笑柄。
石應朋說道:“如果是這樣,這房子就能蓋到五層半!而且上下齊整,內部寬敞,結實又穩當。”
陳柯說道:“這就是我想要的,科學利用占地麵積就行,主要是結實耐用。房子太矮了浪費資源,也沒有藝術感。太高了很醜,我覺得五到六層左右最好。”
石應朋的審美倒是和陳柯一樣,頗喜歡搞這種偽滿風格:“微臣也覺得這樣最合適!如果是普通職工住,每層保證一丈高就足夠,六層樓也相當高了。”
陳柯頓時大喜:“好好好,咱倆真像一根腸子裏爬出來的。你先挖地基,明年先蓋個樓先看看效果?如果還行,咱們就多蓋幾座,增加點藝術氣息。”
“微臣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