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滾,別擋著本官逃跑
龍大人帶著親兵以及其他的中軍將領撤出戰場後,這也就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剩下的明軍就是徹底失去了指揮中樞。
在通訊不發達的時代裏作戰,部隊的作戰,尤其是這種大規模的作戰,是極度依賴於旗幟的,而雙方主將的帥旗則是更為重要。
這不僅僅是用來激勵士氣,更是具有不可代替的指揮作用,帥旗在,代表著下屬的將領和士兵們能夠找到主心骨,他們回頭看的時候能夠看到自家的主帥,但是如果回頭看不到帥旗了,那麽就代表著主將已經跑了。
是的,並不是死,而是跑了!
因為在古代軍隊裏,可沒有什麽斬殺了主將後,來一個句大吼某某已死,然後敵軍就會崩潰的,人家是看是帥旗作戰,至於主將死不死,下麵的普通士兵還真不知道,不可能你說敵人的主將死了就真的死了。
但是帥旗倒下了,那可就真代表著主將死了或者跑了。
這個時候,部隊也就相當於失去了指揮,而一支沒有統一指揮的部隊,其下場是可以預知的。
就和之前的明軍騎兵一樣,他們就是缺乏了統一的指揮,數十股騎兵基本是各打各的,打起來混亂無比,誰都不聽誰的,而這,還是他們實際上有一個名義上的指揮官。
然而這個指揮官隻是臨時的,那些騎兵不信任甚至不服他,戰鬥的時候這個明軍騎兵將領根本就指揮不動下屬的其他明軍騎兵,隻能是指揮本部以及少部分騎兵而已。
有了名義指揮官進行統一指揮的明軍騎兵都這樣了,如今明軍的主力步兵徹底失去了統帥,接下來會發生何等的混亂是可想而知的。
而且很關鍵的是,龍大人身為一個文官,他根本就沒有和其他職業將領那樣,對撤退做出詳細的安排,比如說先撤出那支部隊,後撤出那支部隊。
他隻是簡單的下了一個撤退命令而已,至於怎麽撤退?拜托,本官可是科舉天才,你讓我背四書五經,寫一片八股文章那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但是你問我怎麽撤退,腦子秀逗了你,老子怎麽可能去學那些粗魯武夫的東西,簡直是有辱斯文!
滾一邊去,別礙著本官逃跑!
龍大人傷心絕望的走了,留下接近兩萬防線已經崩潰的明軍!
而這支明軍的防線已經是徹底崩潰,並且是失去了統一的指揮,好幾個前線的將領都試圖重新組織起來,不管是抵抗也好逃跑也好,但是這種情況下,哪怕是把趙子龍、張飛之類的名將拿出來,怕也是無法挽回局麵了。
部分前線明軍高級將領的努力變成了徒勞,最後眼看著局勢已經是徹底無法挽回,他們也隻能是緊隨龍大人之後,帶著親兵們先行撤退了,至於那些普通將士,這個時候他們也是管不了這些人的死活了。
反正對於這些高級將領而言,實際上普通士兵就是炮灰,更別提部隊裏過半都是臨時征召的青壯和民夫了,把真正的核心,也就是他們各自的親兵帶走就行了。
隨著眾多明軍高級將領率領親兵撤退,明軍的全麵大崩潰就是上演了。
片刻時間不到,整條戰線上已經是看不到明軍有組織的抵抗,不管是高級將領們還是普通士兵,一個個都是恨爹媽給自己少生了兩條腿,跑的不夠快。
明軍的全線崩潰,對於大唐新軍來說也是一場考驗,因為他們要盡可能的把這些明軍給留下來,不管是把他們擊殺還是把他們俘虜,都是需要盡可能的把他們給留下來,要不然的話,這些潰兵逃到北邊之後,極有可能被明軍將領重新組織起來。
到時候這些潰兵被重新組織起來,雖然士氣不會太高,但總歸是麻煩。
所以明軍徹底崩潰的時候,大唐新軍也是做出了相應的戰術改變,從之前的密集無比,以步兵營為基本單位的步兵方陣迅速散開,組成以隊為基本單位的小方陣,然後開始獵殺並俘虜明軍士兵。
恩,基本上就是一邊追上去一邊喊著;繳械不殺,跪下不殺之類的話。
在大軍徹底崩潰的情況下,很多已經跑不掉的明軍士兵,為了保全性命會相當果斷的扔下刀劍,然後跪跪在地上選擇投降。
甚至會有一些中低級軍官,率領著數十、數百人不等集體選擇投降,甚至投降的過程之中以及後續,他們還會幫忙大唐新軍維持俘虜的秩序。
這得益於大唐新軍一向來優待俘虜的傳統,眾多明軍投誠俘虜在大唐新軍裏都是混的好好的,不少大唐新軍的軍官,實際上就是早期投誠的明軍軍官。
而這種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曾子文了!
在明王朝的高級官員的口裏,曾子文已經是成為了大大的明奸,竟然背叛朝廷投靠了偽唐賊軍,而且還掉過頭來成為偽唐賊軍的一份子對明軍作戰,更關鍵的是,曾子文竟然還在偽唐賊軍那邊混的好好的,據說都被封爵了。
這樣的曾子文,在很多有心思投誠,或者是被迫投降的明軍軍官眼裏,就是最耀眼的指路明燈。
有了曾子文的例子在,他們會想著,投誠偽唐賊軍興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當不了朱家王朝的將軍,當李家王朝的將軍也是不錯的嘛,興許還能混一個爵位,過一過開國功臣,富貴家族幾百年的癮頭。
潰敗後投降,然後投身敵軍反過頭來和往日的友軍作戰,這對於諸多明軍來說並不是什麽難以接受的事,嗯,不僅僅是對於明軍這樣,實際上對於絕大部分古代軍隊來說都是很正常的事。
大唐新軍也不例外!
大唐新軍之所以還沒有出現大規模投降的事,那是因為大唐新軍還沒有遇到這種大潰敗的事,一旦遇上了,而且明軍那邊也能保證他們的性命的話,轉投明軍也是分分鍾的事。
隨著一隊又一隊的明軍開始投降,大唐新軍俘虜的明軍數量也是開始不斷的刷新記錄。
兩千、三千……
等到投降的明軍總數超過了五千人的時候,大唐新軍甚至已經是分不出足夠的人手來看押這些俘虜了,因為此時大唐新軍還是處於戰鬥狀態呢。
部隊正在追擊前方潰逃的明軍,不太可能分出太多人手來看押俘虜以及打掃戰場!
最後隻能是把收容、看押俘虜,打掃戰場的事交給了之前並沒有怎麽參加戰鬥的第第五步兵團。
而其他的部隊,則是持續追擊潰逃明軍,同時開始向其他方向散開,以保持對周圍的警戒、防備。
追擊敵軍、收容俘虜,打掃戰場,同時還得保持對周邊地區的境界,以至於已經超過萬人的大唐新軍都是覺得自己人手不夠用了,而且場麵一度混亂!
沒辦法,部隊已經是分的太散,而且任務繁重,這個時候即便是李軒這個全軍統帥,也是忙的暈頭轉向,指揮起來都是覺得麻煩無比,甚至出現了同一個命令,傳遞給了兩支部隊的尷尬事。
也好在如今是處於戰場收尾階段,而不是最激烈的交戰時期,所以才沒有出現太過嚴重的後果。
不過這樣混亂情況下指揮困難的情況,也是讓李軒生出了想辦法改善指揮體係,尤其是通訊方式的想法。
這個時候,他是無比懷念能夠有一個無線電指揮體係,如果有幾十個對講機的話,那麽該多麽美妙啊,就算沒有對講機,但是如果有無線電報機的話也好啊!
可惜的是,他的這種想法注定是無法實現的,至少在他點亮無線電科技樹之前是無法實現的。
對講機那玩意可是在後世二戰時期才出現呢,而能夠隨部隊機動的軍用無線電報機,那也是在一戰時期才大規模運用的。
在這之前,諸多將領都是困於落後的指揮體係啊!
為此想了諸多辦法,其中最有效的短距戰場指揮方式,無疑就是傳統的旗語指揮了,稍微遠距離的則是隻能通過傳令兵傳遞命令了。
旗語指揮的話,簡單,把旗語普及下去,不僅僅要有大量專業的旗語兵,同時中低級軍官也必須懂得旗語。
倒是傳令兵的大量普及比較麻煩,因為這涉及到一個老大難的問題:馬匹緊缺。
一支軍隊之中,往往傳令兵所乘騎的戰馬都是最優秀的,基本上和高級將官所乘騎的戰馬等一個等級。
比如近代日`軍裏,他們裏最優先的戰馬,優先供應高級將官乘騎以及傳令兵乘騎,接下來才是輪到炮兵以及騎兵。
李軒的中軍營帳之內,向下屬部隊傳遞命令的任務,由親衛營所負責,這一場大戰裏,專門為李軒所在的指揮中樞傳遞命令的傳令兵就有二十幾人。
而下屬各部隊裏,也會有眾多專業的傳令兵,如果是算總數的話,大唐新軍裏,專業的傳令兵就能夠達到一百多人。
這一百多人不斷的奔波於各部隊之間,傳遞著各種軍情。
而這一百多人,所代表的就是需要兩百多匹甚至更多的馬匹!
尤其是長距離的命令傳遞,為了趕時間,確保命令能夠準時傳遞出去,傳令兵往往都是輪換乘騎雙馬甚至三馬的。
如果沒有如此高效的命令傳遞體係,李軒根本不可能有效的指揮分散在各地,數量已經擴大到萬人以上的大唐新軍。
不過即便是現有的傳令兵規模,依舊還是無法讓李軒滿足,如果以後大唐新軍的規模持續擴大,占領的地盤也就越來越大後,勢必要有一個係統的命令傳遞體係,也就是俗稱的驛站。
沒有驛站體係的話,是很難有效指揮規模越來越龐大,同時地盤也越來越多的部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