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二十二章 電池
在國企部裏和那些大佬們開了幾天會後,孫學坤立馬就是行動了起來,這不行動不行啊,國企部主導的第一批投資都已經是到位了,管理團隊也是給孫學坤給搭好了,就連電報機的相關專利都是幫他從皇家理工學院裏拿到了。
這一次,大唐電報公司並沒有采購購買專利授權的方式,而是直接買斷了電報的相關專利,比如說發報機、收報機、信息編碼等等。
當然了,買斷的隻是整機的技術專利,其他部分專利還是隻能購買授權,比如說電池這個重要零部件。
電池可不僅僅是用於電報的,而且還可以用在諸多地方,其中最為重要的應用就是展開各種電學研究。
而且這電池的專利早就授權出去了,皇室資產科下屬的九江電器公司在四年前就獲得電池的專利授權,目前也是國內僅有的三家生產電池的廠家。
目前的電池應用,一大部分是用於科學研究,因為這是科學家們比較方便、安全獲得的電力供應,至於采取其他方式直接發電,太麻煩,複雜,而且不安全。
現在嘛,電池的另外一大應用自然就是電報了。
除了九江電器公司外,國內還有其他兩家公司,其中一家乃是江南武器公司下屬的上海電氣。
隻不過這家電氣公司的主要業務並不是電池,而是艦載發動機、電動機等係統,主要是為海軍的電推炮塔係統做配套,另外一家則是國企部下屬的贛州電線公司,這家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生產各類電線,不過也有電池的專利。
也就是說,雖然國內有三家企業擁有電池的專利授權,不過真正把電池當成主營業務的還是皇室資產科的九江電器公司而已。
而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家電氣公司,都是剛成立的大唐電報公司的主要供應商。
沒辦法,國內的專業電氣公司就這麽三家而已,可找不到第四家了。
大唐電報公司如果想要架設電報線路的話,其實還遠遠不夠,他必須找到更多的供應商,或者幹脆自建零配件工廠。
畢竟皇家理工學院那邊搞出的電報機隻是一個試驗產品而已,成本基本不考慮,量產也不考慮,但是大唐電報公司卻是不能這樣啊,他必須考慮到大規模生產的成本。
孫學坤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到各個地方,尋找合格的供應商,比如說電線,目前隻有贛州電線公司幹這個,小小一家公司的產量可不夠,而且為了控製成本,同時也是為了分擔風向,必須要有更多的供應商。
而一些比較關鍵的技術,又或者是比較特殊的,孫學坤則是準備自建,直接收購現成,有廠房,有設備,有工人的工廠自行生產。
除了這些生產和技術上的準備外,孫學坤也是愁著該如何確定第一條電報線的選擇。
電報線路不是可以隨便選的,因為目前的電報設備生產成本高,維護成本更高,所以這也就意味著單單依靠官方收發報的話,那麽就太虧了。
官方根本就無法承擔這麽大的行政支出。
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和當年的驛站體係一樣,進行商業化,通過收費寄信寄物以分攤成本。
而帝國的驛站體係進行改革之後,成效是明顯的,這麽多年來基本不需要帝國進行專門的補貼支出,它自己就能造血,然後向全球擴張。
改革之後的郵遞司,在本土各地以及海外領地擁有完善的郵遞網絡以及大量的工作人員,火車、輪船、馬車、馬匹等等。
如果單純以規模資產來說的話,其實郵遞司是一個規模非常龐大的公司。
隻是,郵遞司不是商業公司,從始至終都是一個官方機構,隻是其民間業務采取商業化運營而已。
孫學坤覺得,這電報公司雖然核心使命是快速傳遞行政公文,唯一大唐統一,但是也可以劃出一部分資源進行商業化運營,收費拍發接受電報。
除此之外,他還得和郵遞司進行合作。
因為發電報的時候,人們可以直接去電報局裏,但是收電報的話,當地的電報局收到的電報後,是需要送過去的,不然他也不知道。
這個時候,就可以用當地的郵遞係統,把電文當成信件進行郵寄,就和報紙的投遞一樣。
大唐電報公司找上門去,要和郵遞司進行合作,郵遞司自然是不會,也不可能拒絕的。
畢竟這也是生意,可以給他們帶來利潤的。
當確定了電報會進行商業運營後,首條電報線路的選擇就很重要了,必須是有充分的通訊需求的地方才行。
而當代帝國,什麽地方最符合這種條件?
自然是金陵和上海!
所以毫無疑問,第一條電報線將會是在金陵城和上海。
為了縮減成本,同時也是為了更好的進行維護,更是為了電報線路的安全,電報線將會沿著鐵路線進行架設。
這荒郊野外的,也就隻有鐵路沿線比較安全了,不然的話,分分鍾都被人剪了電線給賣掉。
而鐵路呢,這麽多年來大唐官方的執法機構,已經是用鐵和血告訴了那些刁民,敢破壞鐵路是需要付出血的代價的。
在當代帝國裏,破壞鐵路設施等同於破壞軍事設施,基本被逮到了就是槍斃的下場,連牢飯都沒得吃。
如果是在邊疆地區,比如西北那邊,因為西北鐵路乃是供應前線二十幾萬大軍的命脈,所以是罪加一等,死罪再加一等,自然是連坐了。
除了抓住就槍斃的嚴苛法律外,各地方駐軍也是有義務保護鐵路,日常會進行巡邏。
而電報線路,和鐵路路線具有差不多的性質,所以經過和大唐鐵路總公司協商後,確定電報線路將會直接修築在鐵路線上。
各方麵的準備工作,讓孫學坤忙了個腳不沾地,這來了金陵城後就是沒有離開過。
連續忙了一個多月,這才是趁著時間回了一趟上海。
他的家人住在上海,他也沒有打算把家人接到金陵城去,和很多高級官員上任喜歡帶著家人前往不同,他孫學坤不喜歡這樣。
十多年前舉家遷往上海後,他一家老小就是在上海安下家來,也用跟著他到處跑。
而當代的上海乃帝國第一繁華大城,說起城市的繁華,那是比金陵城還要更好,隻要有錢要什麽享受沒有。
回家之後,孫學坤難得沒有忙工作,而是好好陪了家人幾天,還裝模作樣的指導了長子的課業,可惜的是,他已經是看不懂長子的功課了!
他長子如今就讀於上海大學,學的還是物理。
孫學坤雖然從事工商多年,但是本質上他還是傳統讀書人,對理工這些東西頂多知道一個大概,但是太深入的就沒有辦法了。
當然了,表麵上他還是裝著什麽都知道的。
不知道不代表不能吹啊,比如說這個電報,他知道的肯定比他兒子多。
不過吹完,留下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孫學坤也是忍不住感歎,好在自己早生了二十幾年,要不然的話,自己當年怕是連個進士都考不上了。
這些年的科舉改革的太大,考的東西一年比一年古怪變態。
如今大唐帝國的科舉,曆盡多年持續改革後,已經是逐步定型,院試、鄉試、殿試全部取消,同樣的也取消了生員、舉人、博士、貢士等諸多傳統功名稱呼,隻留下會試以及進士稱號。
不過如今大唐的進士,各省道會試加起來,一年至少錄取上萬人,多的年份甚至好幾萬人呢。
如今這進士已經不怎麽值錢了,考中了進士的絕大部分學子,其實一輩子也就隻能窩在辦公室裏當一個普通科員,到致仕都不可能混到八品以上的待遇。
能夠混出頭的人,永遠都是少數。
過兩年等他長子畢業了,也是會參加會試的,以他上海大學畢業生的身份,考中會試是輕而易舉的,而且他這個老子還算是有點本事,關鍵時刻還是能拉一把的。
至少可以讓這個長子剛開始幾年的從政生涯舒暢的多。
至於以後就隻能靠他自己了。
畢竟自身沒有能力,做不出成績來,他就算是想要拉也拉不動。
那吏部又不是他孫學坤開的!
在家裏待了幾天,孫學坤才是重新投入工作之中,他先是去見了江南武器公司下屬的上海電氣公司的人,商討部分零部件供應的問題。
隻是上海電氣公司做的主要是大型電氣設備,艦載發電機、電動機,就算是他們附屬生產的電線,那也是超大號的電線,其他業務基本不涉及。
因為上海電氣可是用海軍的資金建立的,沒有海軍給的訂單,這家公司都成立不起來。
說白了,這就是一家海軍扶持起來的配套廠商的,是為海軍的戰列艦的電推炮塔做配套的。
麵對電報公司上門要求配套,上海電氣公司背後的金主,也就是海軍那邊是不怎麽願意的。
大唐電報公司搞的電報,雖然是國之重器,對於帝國而言是很重要。
但是這玩意和海軍有屁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