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重生大宋征服史> 第77章 使遼之臣

第77章 使遼之臣

  勝吉十七年十一月初九,皇宮內城政事堂。


  王安石仔細看了呂惠卿主持撰寫的變法章程,然後遞給參知政事秦源,笑著對呂惠卿說道,“吉甫的字越來越秀雅了。”


  呂惠卿,字吉甫,勝吉六年丁酉科進士,與蘇軾、蘇轍、程顥、曾鞏等人為同年。八月王安石組建製置三司條例司時,呂惠卿正任集賢殿校勘。王安石因和呂惠卿友好,因此向柴猛進言推薦呂惠卿,認為呂惠卿的賢能豈止在當今之人中出類拔萃,即使是前世大儒也不是能輕易比得過的。學習先王的道理而能用於今世的,隻有呂惠卿一人而已。於是,柴猛便任命呂惠卿為製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為王安石、秦源之下,參與勝吉變法的第一人。王安石事務繁忙,秦源多不理變法之事,有關新法的解釋及章程的撰寫,便由呂惠卿一人承擔。製置三司條例司相度利害官劉彝、謝卿材、侯叔獻、程顥、盧秉、王汝翼、曾伉、王廣廉等人雖然也有才幹,但多安排至各路進行勝吉變法的督促巡查,於勝吉變法之大局便沒有呂惠卿更為清楚,昨日眾人商議到深夜,見呂惠卿考慮周祥、貼合實際,便公推呂惠卿執筆完成了各路變法章程。豈料,王安石對此章程並不滿意。


  當今官家頗喜書法,翻閱大臣奏折時,如遇書法新奇、賞心悅目之人,往往會加上朱批予以褒揚,長此以往,大臣以勤練書法為第一要務。呂惠卿之前擔任集賢殿校勘,正是給皇帝編校書籍的官職,所以寫的一手好字。王安石讚揚呂惠卿的文字,而非其中的內容,顯然是對眾人用一夜工夫寫的章程不甚滿意。


  呂惠卿滿心期待王安石的讚譽,結果得到了王安石委婉的批評,大座的皆是人中龍鳳,一時間呂惠卿麵子倒有些掛不住,臉色一紅道,“敢請石相指教。”


  王安石注意到呂惠卿的神情,也沒有解釋,看秦源看章程看得仔細,便問道,“秦相,你對吉甫此章程怎麽看?”


  秦源看得入了迷,過了一息才回過神來兒,“石相,吉甫大才,吾等不及也。”


  王安石看了秦源一眼,略有些失望,但卻沒有表現出來,他歎了一口氣道,“吉甫,汝之苦心,吾自然知曉,但若依諸位之章程,大周這二十八路變法得三年才可見其效。”


  “石相,若可使我大周順利施行強國利民之法,三年似也不多。”


  “可我大周卻不能再等三年,西夏、北遼畏我朝強勢,興兵隻在這一兩年,如我大周不能革弊鼎新、攻堅克難,則蠻夷興兵之時,便是我黎民塗炭之日。”


  “石相言重了吧。”秦源忍不住說道,出使北遼換來和平是他的功勞,他可不能允許被王安石輕易的抹殺。


  “你看看這份折子,昨日剛到的六百裏加急。”王安石從書案上撿起一封書信遞給秦源。


  秦源取來一看,卻是幽薊路製置使趙謙的奏折。秦源略微皺眉,打開折子,隻看了一眼,便臉色大變,驚疑不定地問道,“這耽羅國與我大周何幹,為何遼國責我大周毀約。”


  “趙謙也沒有耽羅方麵的消息,隻是北遼擾我邊境,擒住遼人斥候才知道大概。耽羅乃北遼藩國高麗國所轄,今年突然反叛,高麗征繳時,說是被我大軍禁軍擊潰,全軍覆沒。去年四州之戰,有二萬二千兵丁不知下落,現下看來,是被匪教擄到耽羅了。”


  “可惡!”秦源神色複雜地說道,不知道他是針對北遼,還是匪教,還是沈括?“我等不如麵見陛下,遣使臣前往,陳說詳情利害。”


  “北遼豈是因高麗事與我大周交惡,實乃我大周掃平隴右、河湟,擊退西夏,使北遼畏我朝變法之功,欲攻我大周,以緩我變法之勢也。”


  眾人默然。


  “為今之計,必須快刀斬亂麻,皇親國戚、權臣勳貴,值此國家存亡之計,應當知道取舍,況且,清丈土地,一畝隻取稅一鬥,不及其利之一成,有何不舍?搜檢隱戶,一戶僅繳納四百文賦稅,於鄉紳富豪而言,僅是九牛之一毛。然國家有糧才能養兵,有丁才有兵源,以一家一戶之微利換千秋萬世之太平,此乃陛下之意,亦為吾等之計。”


  呂惠卿等人的章程正是考慮到變法將觸動到皇親國戚、權臣勳貴以及士大夫階層的利益,所以才擬定了一個循序漸進的策略,通過宣傳、轉化、引導等策略讓那些擁有大量土地和佃戶的權貴階層逐漸接受。而王安石的決策則是動用國家的力量,在京畿路及二十八路強製推行。這麽一來,變法派將得罪難以盡數的官紳,就算是他們認為改革勢在必行,也不願意直麵士大夫的怒火。


  呂惠卿硬著頭皮說道,“是吾等考慮不周,變法確實應按石相的意思來辦。”


  王安石點點頭,變法之事交付呂惠卿等人辦理,自己把關即可,但軍國大事卻隻能自己拿主意了。想著北遼和耽羅的軍務,書案上一疊書信吸引了他的注意,那是好友司馬光的來信,兩天之內寫了三封,洋洋灑灑三千言,他忙得沒時間回信,如今倒有一處置方法。


  片刻之後,王安石與秦源在留翠園見到了柴猛。在王安石的建議下,柴猛同意派司馬光出使北遼,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說明耽羅之事與大周無關,攻擊高麗的軍隊係流竄至耽羅的反賊;二是大周欲與北遼結百年之好,可增開槯場;三是為表示誠意,願歲貢白銀二十萬兩,絲絹十萬匹,棉布二十萬匹。起初柴猛並不同意第三條建議,但王安石向他解釋了以這些浮財換取北邊的安寧,以便於大周集中力量進行變法,平定西夏後,柴猛便不再堅持。畢竟這幾十萬貫的財貨在北遼看來是一筆巨資,足以證明大周的誠意,但對於大周而言,還不及變法四路新增收益之十分之一,隻要變法施行順利,一切都會應刃而解。至於皇親國戚、權臣勳貴從腰包裏抖一些芝麻出來,在柴猛看來更是理所當然之事,沒有國家、軍隊的保衛,皇親國戚、權臣勳貴的利益誰來維係?總不能隻讓皇帝和百姓付出,皇親國戚、權臣勳貴卻一毛不拔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