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七樁重罪相臣搭救
吳大用知道王壽光的用意,卻不願搭話,指了指麵前的茶杯,“世人常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要本監台看來,在這杭州卻是過著神仙般的日子,獅峰山的明前茶,大慈山的虎跑泉,再加上由這精靈乖巧的吳越少女烹製,何必再煩心什麽世俗間雜事。”說罷閉著眼睛,任由幾個侍妾為其揉肩捶背。
王壽光飲了一口,還真是與平時所喝的龍井不太相同,便多喝了兩口,認真地說道,“監台大人風雅,在下欽佩,隻求能見沈家二郎君一麵,吾願足矣。”
吳大用睜開眼睛,看了王壽光一會兒,搖搖頭道,“吳匠首,何必呢?!沈家已倒了,何不如與本監台一道為官家效力呢?”
“在下與監台大人乃莫逆之交,監台大人的好意敢不心領。但沈郎君待我恩重如山,王某不才,也非薄情寡義之人。”
吳大用見王壽光提及與自己的情義,心裏麵也是一陣熱乎,這些閹割之人,性情多怪異,行事偏激重義氣,看到王壽光以義為重,吳大用心裏倒有了賞識關雲長的明公感覺。
“那就破個例,讓你見一下吧。其實見了也沒什麽用,謀反的事,在這大周便是抄家滅族的大案,隻抄沈括一家已是官家的恩典。”吳大用為了避免王壽光不識趣,故意把沈括的情況說得很嚴重,但若真是謀反,別說沈披、沈家子弟,就連王壽光也脫不了幹係。王壽光故作不知,連忙道謝。
吳大用遣手下的小宦官帶著王壽光經過了重重關卡,終於在內監使司的監牢裏見到了沈括。沈括身穿犯官的灰色囚衣,看上去有些清減,但並不狼狽。沈括見到王壽光也很高興,簡單的寒暄後,王壽光問道,“東家,如今之計,我等何以相救?”
“王匠首,請回去轉告張撫台和我大兄,勿要打探消息,更不要上奏折申辨,我沈家三世累受皇恩,官家自然能明察秋毫。”沈括自然知道對自己的打壓很有可能是由秦源發起的,自從秦源從北遼出使回來,京城便傳來不少對自己不利的消息,但身處內侍省的監牢,左右皆是皇帝的耳朵,他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傳到柴猛的耳朵裏,他可不想這個時候影響到其它輔臣,這時也隻能相信王安石、文彥博等人能夠仗義執言了。
與此同時,大周朝廷禦史劉述、劉琦、錢顗、孫昌齡、王子韶、程顥、張戩、陳襄、陳薦、謝景溫、楊繪、劉摯,諫官範純仁、李常、孫覺、胡宗愈對沈括的彈劾如雪片般湧上朝堂,顯然有股勢力暗中對變法一黨進行圍攻。
這些清流言官們給沈括羅列了七條罪狀:罪一,養敵資敵,光明匪教教主張天端曾任沈括西席,耽羅國裏有不少來自錢塘沈家的新工藝;罪二,剿敵不利,沈括擔任隨軍轉運使時,並沒有向大軍提供足夠的武器輜重,導致戰事糜爛;罪三,招撫失當,官軍失利後,三萬七千官兵被俘虜,沈括用二百萬貫隻贖回一萬五千俘虜,另外二萬二千俘虜被擄至耽羅;罪四,交惡友邦,大周與北遼本已結盟,隻因大周被擄掠至耽羅的官兵,導致北遼藩國高麗失掉領地耽羅,北遼侵犯邊地,索取千萬賠償;罪五,新法失法,沈括身為當朝計相,進退失度,致使百姓民不聊生,屢有農戶自殘身體以避甲丁;罪六,聚斂財錢,沈括世受皇恩,卻執著於錙銖,與名爭利,斂財百萬;罪七,聚養名望,錢塘沈氏,富甲天下,江南民眾多有不知朝廷法度,隻知沈氏之名。
這些罪狀,有些確有實跡,有些卻是以莫須有橫加猜測,更有些是暗藏殺機,針對的不隻是沈括一人,而是整個變法的朝局,其中殺人不見血最狠的一刀便是第七條罪狀,江南百姓不知朝廷,隻吃沈氏,豈非造反之先兆?大內垂拱殿中,王安石對這些罪狀逐一進行了批駁。王安石、沈括兩人是柴猛一手簡拔著朝廷輔政大員,新法施行以來,朝廷收加收益以千萬計;禁軍雖有裁員,但戰力飆升,各處都傳來捷報;雖然有極個別暴力抗法的案例,但絕大多數百姓得到了實惠,因良田改棉帶來的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在柴猛看來,這些成績有王安石、沈括等人的功勞,沈括固然有用人不察的過錯,但要說他有意謀反,那絕無可能。
柴猛問了一下其他人的意見。文彥博例舉了沈括為政時的細節,特地強調了幾個讓柴猛記憶猶新的廷議,沈括對北遼、西夏的戰略,對熙河開邊的推動,以機巧之術改善民生的思辨,這些廷議曆曆在目,被柴猛認為是子房之才的沈括,何時有過異心?歐陽修自然給沈括美言,柴猛知道沈括是歐陽修的高徒,此時不搭救一二,更待何時。輪到秦源發言的時候,秦源見柴猛主意已定,知道事不可為,便也稱讚了幾句,同時聲明如今三司使空置,不利於朝廷的運轉,建議重新確定三司使的人選,他建議由製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呂惠卿來擔任三司使。
柴猛和王安石都驚訝地看了秦源一眼。柴猛一直認為秦源和文彥博、司馬光一樣是保守派,對新法並不支持,沒想到此時卻主動推薦新法第一幹將出任三司使,這秦源難道和王安石共事了年許,轉了性子。王安石則是另有所想,呂惠卿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幹將,他的才幹擔任計相自然沒有問題,但沈括罪名未立,此時更換計相卻不知秦源葫蘆裏裝的什麽藥。
柴猛想了一下,擺了擺手把此事放下。但是對王安石提出的將彈劾沈括的禦史、諫臣下放到各路、州體察民情、督促新法,以觀後效,卻點頭同意,讓內侍省明旨下發。
朝廷上下這才明白了柴猛的心思,沈括雖然被拘押,但隻議其疏於察人之罪過,不可隨意攀扯,更不能借機攻訐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