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中華世紀談> 33,秦晉爭霸

33,秦晉爭霸

  公元前628年——前621年 秦與晉軍戰於崤山,大敗,向西發展,滅國十二,開地千裏,稱霸西戎。


  晉文公去世的當年,鄭國國君也死了。


  秦國駐紮鄭國的秦軍將領給秦穆公送信,建議秦穆公趁鄭國新君剛剛即位局勢不穩之機偷襲鄭國。他說我們負責把守鄭國的北城門。你要是派兵過來,我們裏應外合就可以拿下鄭國。


  秦穆公動心了,去找蹇叔商量。


  百裏奚和蹇叔都勸他別那麽做。秦軍千裏奔襲鄭國,中間需要穿過晉國、周國、滑國,鄭國怎麽會不知道?奇襲不會成功的。一旦偷襲不成轉為強攻,秦軍遠師疲憊,人家以逸待勞,我們勝算不大。並且搞不好有被晉國切斷後路兩麵夾擊的危險。


  但秦穆公堅持出兵。他認為晉文公剛死,繼位的晉襄公正忙於喪事不會管鄭國的閑事。鄭國新君繼位立足未穩,這正是打他的最佳時機。如果能拿下鄭國,秦國就有了中原爭霸的基地,以後再不必受晉國的牽製。


  秦穆公不聽勸阻,派百裏奚的兒子孟明領兵出征。


  秦軍穿過晉國、周國來到滑國(河南偃師)。


  那時的諸侯國以城為國。城外通常沒人把守,可以隨便通行。但是軍隊借路此地必須事先打招呼,否則就是敵意行為。秦軍為了保密沿途沒跟任何國家打招呼。


  但大部隊行軍必須得走大路,也就是國道,難免會碰上來往的商人,想保密是很困難的。


  一個賣牛的鄭國商人正好碰上秦軍。他探聽到秦軍這是要去打鄭國趕忙派人回國送信,同時冒充鄭國的使者來見孟明,假稱奉了國君的旨意前來勞軍,把自己的牛全送給了秦軍。


  孟明吃驚不小,以為鄭國已經知道了他們的計劃,奇襲計劃已經失敗。他們為了達到奇襲效果輕車倍道而行,沒帶多少糧草。如果奇襲不成改為攻堅,後勤保障就成了大問題。


  孟明決定撤兵,免得偷雞不成蝕把米。但是白跑一趟總是感覺有點怨,於是秦軍順手滅了滑國,扛著從滑國搶來的戰利品往回走。


  滑國是晉國的同姓之國,同宗同祖。這可惹惱了晉國。


  晉襄公正在為晉文公守孝之中,按規矩守孝期間不能動刀兵。秦國也就是算準這點才敢那麽放肆。但晉襄公覺得必須給秦國一點教訓,讓秦國知道別以為晉文公死了,晉國就好欺負。


  晉襄公派兵在秦軍必經之路上伏擊了秦軍。


  孟明根本沒料到作為秦國盟友的晉國會突然翻臉,途經晉國控製區時一點防備沒有。


  崤山(河南陝縣東)隘道是設伏的最佳地點。秦穆公在隘道兩側的高地上,布下一個口袋陣。當秦軍經過隘道時,晉軍伏兵四起,將秦軍困在隘道之中。秦軍雖有千軍萬馬也無從施展,在晉軍的圍攻下或死或降全軍覆沒。主帥孟明也被晉軍俘虜。


  後來經人說情,晉襄公把孟明放回。


  秦穆公親自迎接孟明回來,主動承擔了作戰失利的責任,仍然對孟明委以重任。


  秦穆公並沒有死了爭霸的心。他一麵招兵買馬訓練士卒準備複仇,一麵通過聯姻跟楚國結成同盟。


  秦楚都被中原視為蠻夷之國。兩個難兄難弟搭夥衝擊晉國的霸主之位。


  秦楚約好了時間聯手伐晉。可到了約定時間,秦軍出發了,楚軍卻沒來。


  原來,楚國發生了政變。楚成王當初立長子商臣為太子,後來越來越不喜歡商臣,想廢了他重立。商臣探得消息後帶兵闖進宮中逼楚成王自殺。楚成王央告兒子等熊掌燉熟了我吃一口再死,別讓我做餓死鬼。商臣不允。楚成王隻得上吊自殺。商臣在靈前即位,是為楚穆王。


  楚軍失約。秦穆公仍然堅持按原計劃出兵。他仍以孟明掛帥再戰晉國。


  晉襄公親自領軍迎戰。他手下一名將軍狼瞫以戰死沙場為榮,率領本部軍殺向秦軍。他的自殺式攻擊打亂了秦軍的陣型。晉軍大部隊趁機殺向秦軍。秦軍大敗而逃。


  孟明回國後,秦穆公沒有責罰他,而是讓他整兵再戰。


  公元前624年,秦穆公禦駕親征攻入晉國。


  秦軍渡過黃河後,秦穆公下令破釜沉舟。他以此激勵將士不勝不歸。不要幻想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隻有取勝才有生機。


  秦軍在秦穆公親自指揮下橫掃晉國鄉野。晉軍懼其鋒芒,收縮防守,堅壁清野,避而不戰。秦軍耀武揚威一個多月,渡過黃河去崤山埋葬了死難的戰友之後才大搖大擺地回國。


  晉國避而不戰,實在有損霸主的形象。此舉長了秦國之威風,滅了晉國之銳氣。秦國的地位因此上升,晉國的地位因此下降,此消彼長,秦晉現在地位相當,至少在諸侯的眼裏不分伯仲。


  因為秦穆公風頭蓋過晉襄公,有人把秦穆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中,名列晉文公之後。不過對比齊桓公和晉文公,秦穆公顯然還不夠格。秦穆公雖然把晉襄公打得龜不出頭,但沒有能力把攻占的領土據為己有。秦國跟中原還是被晉國隔開,無法跟中原諸侯會盟。


  秦國東進受阻,轉而向西發展。秦穆公“兼國十二,開地千裏”稱霸西戎。西部諸侯包括戎狄都奉秦國為霸主。周天子也遣人送金鼓致賀,感謝他把住西方門戶,實際上也是承認了秦穆公西霸的地位。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了。


  為了保證他去到另外一個世界後也能有人伺候、有人輔佐,他挑了177人為他殉葬,其中包括三位最能幹的大臣。百裏奚和蹇叔如果不是一個死了,一個病退,恐怕也得殉葬。


  殉葬是遠古時的風俗。後來中原不再流行殉葬。殉葬隻在周邊蠻族中盛行。秦國地處偏遠,受狄人的影響大些,風俗習慣跟狄人相仿。


  殉葬的人有的是自願的,有的是被迫的。有人跟主人感情深可能會主動要求陪葬,和主人在陰間作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現在人隻是這麽一說,古人真敢那麽幹。有人不願意陪葬,但如果被主人挑中也沒辦法,不死也得弄死你。


  殉葬習俗非常殘忍。尤其是秦穆公搞了那麽多人陪葬,實在是過分。他這麽一來不僅使秦國的領導層出現斷層,也讓秦國的輝煌曇花一現。


  秦穆公和他的團隊代表了一個時代。隨著他們的離去,秦國退出中原爭霸行列。秦穆公的繼位者大都能力平庸,秦國開始原地踏步,進入漫長的盤整期。


  中原此後進入晉楚兩強爭霸階段。


  楚國在楚穆王即位後又掀起一輪擴張**。他趁秦晉相爭無暇顧及其他之機橫掃江淮一帶,滅掉一些小國,逼鄭、陳等國重新臣服於己。


  以前晉國與秦國等諸侯聯手勉強能抑製住楚國的擴張。如今秦晉交惡,楚國已經無人能敵。


  在秦穆公去世的當年,晉襄公也死了。他死時年紀不大。太子也尚幼。


  晉襄公臨死時把太子托付給自己最信任的大臣趙盾。


  趙盾是晉國的正卿兼中軍將,軍政一把手。春秋時期,朝臣文武不分、軍政合一。朝臣在朝是卿,在軍是將,兼掌軍政大權。正卿就是宰相。中軍將就是元帥。


  晉襄公臨終托孤。趙盾當著群臣麵答應下來,表示一定會盡心盡力輔佐幼主,讓晉襄公安心上路。


  但是晉襄公還沒入土,趙盾就改了主意。他認為亂世之秋宜立長君。太子還是個7歲的孩子,小屁孩兒一個,根本沒有執政能力。趙盾決定改立晉襄公的弟弟公子雍為君。


  公子雍當時正在在秦國做官。當年晉文公決定立晉襄公為太子後,其他兒子就開始自謀生路。公子雍的母親是秦國人,公子雍就去秦國求職。秦穆公對他很照顧,讓他做了秦國的亞卿。亞卿不知道是什麽職務,但級別肯定比大夫高,屬於高幹。


  趙盾立公子雍為君也有借此機會修複秦晉關係的意思。


  趙盾這樣做的確是為晉國著想而不是出於私心。如果依著私心,他一定樂得讓幼主繼位由自己攝政。但是廢黜太子讓先君的弟弟繼位不合當時的禮法,難以服眾。


  晉襄公的遺孀第一個不能接受。她使用女人特有的招數,天天摟著太子坐在朝堂門口哭。逢人就哭訴:“先君曾托孤於你們,太子究竟何罪,你們將他拋棄?”哭得梨花帶雨,肝腸寸斷。朝臣都同情母子並且開始私下裏嘀咕趙盾。


  趙盾更不好受。遺孀抱著太子上班在朝堂門口哭,下班到趙盾家門口哭。她是秦國人,扯著嗓門連哭帶訴唱秦腔:哭一聲親親餓的夫啊——你咋咧命就那麽苦啊——人間沒有享夠福,忙忙地走上黃泉路,你在那搭受淒苦,餓在這搭受欺負,你把木頭娃托了孤,屍骨未寒不作數,可憐咱孤兒和寡母,誰能給餓娃來做主。


  趙盾被搞得坐立不安百爪撓心。


  趙盾愧對母子,決定恢複太子的繼承權,奉幼主繼位。


  但是秦國應晉國之邀出兵護送公子雍回國即位,秦軍和公子雍已經到達晉國邊境。


  朝臣請示趙盾:這可如何是好?咱怎麽跟人家說呢?

  趙盾也作難,索性不講理了,下令把他們趕出去。我先前要立公子雍是想跟秦國和好,化敵為友,共抗楚國。現在我既然已經改立太子為君,肯定會得罪秦國,和好已然沒戲。那麽我們跟秦國還是敵國。敵國軍隊上門我們自然要打出去了。


  於是趙盾率軍偷襲秦軍,把秦軍打得抱頭鼠竄。公子雍也死在亂軍當中。


  趙盾此舉又把晉國和秦國拖入戰爭之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