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柏舉之戰
公元前518年——前506年 吳國輪番攻楚,消耗楚國實力。楚令尹貪財,逼反蔡國。吳借楚國伐蔡之機攻入楚國,大敗楚軍於柏舉。
吳楚之間一直沒有停止戰爭。據說吳楚大戰十次,吳國六勝三平一負,占據著上風。
楚國之前的戰略重心在北邊,忙於跟晉國爭霸,無暇顧及東邊的吳國,讓吳國趁機崛起。隨著吳國越來越強大,楚國內亂不休,凝聚力下降,實力衰退,應付吳國越來越吃力。楚國在和吳國的爭戰中多數時候處於下風。
楚吳十戰中有一戰比較有意思。戰爭的起因竟然是因為小孩鬥嘴。
在吳楚交界,一個吳國小孩和一個楚國小孩因為在一起摘桑葉發生爭執,引起雙方家長互毆,進而引起兩個村子械鬥,兩國地方武裝隨之介入最終引爆兩國之間的戰爭。這種“小兒爭桑”引發的戰爭可謂絕無僅有。這說明吳楚邊境一直處於緊張對峙狀態,隨便一顆火星就會引起爆炸。
“爭桑之戰”後不久,楚平王死了。
吳王僚趁楚國大喪,派兵襲擊楚國。但是楚國早已摸透吳國的脾性,軍隊在得到楚平王的死訊之後就進入一級戰備狀態。吳軍殺入楚國包圍了楚國的邊城潛地(安徽六安霍山縣)。楚軍派步兵增援潛地,派水軍插入到吳軍後方,切斷了吳軍的補給線。
伍子胥認為機會來了,建議公子光發動政變推翻吳王僚。他說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吳軍現在被困在楚國,國內守備空虛。如果我們此時發動政變,很容易成功。以後即使吳軍回國,生米已經煮成熟飯,也隻能接受現實了。
公子光深以為然,把專諸叫來,開始實施刺殺計劃。
公子光請吳王僚來家喝酒。吳王僚應約前來。但吳王僚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警衛工作做得非常到位。軍隊在門外待命。衛兵隨扈左右。吳王僚穿著三層護甲。接近吳王僚的人都要搜身。刺殺很難得逞。
專諸早有準備。他把劍藏在烹飪好的魚的肚子裏,化裝成上菜的仆人,端著魚混過搜身檢查,來到吳王僚的案前。他突然從魚嘴裏抽出劍向吳王僚撲過去。吳王僚身邊的兩個衛兵反應非常快,挺戟刺向專諸。但專諸置生死於度外,眼裏隻有吳王僚,挺劍直刺。劍穿透三層護甲,插入吳王僚的胸膛。吳王僚當場斃命。吳王僚的衛兵也將專諸殺死。
公子光在專諸刺殺前借口腳傷離開宴席躲了起來。他早在家裏埋伏下軍隊,得知專諸得手,立即派出伏兵圍殲吳王僚的衛隊。門外雖然有吳王僚的軍隊,但吳王僚死了,沒人指揮,一哄而散,
公子光自立為王,改名闔閭[hé lǘ]。
伍子胥也因為謀劃有功受到闔閭的重用。
吳王僚被刺的消息傳到前線,楚軍主帥棄軍而逃。楚軍隻得放棄潛地,返回國內,接受闔閭的指揮。
伍子胥推薦孫武幫助闔閭訓練軍隊。
孫武是齊國人,自幼熟讀兵書,研習兵法,後來寫了一本《兵法十三篇》,即後世聞名的《孫子兵法》。孫武是中國最著名的軍事家。《孫子兵法》被稱為武經之首。孫武被稱作兵聖。
闔閭任命孫武為上將軍,尊稱為軍師。
伍子胥向闔閭提出滅楚計劃。他建議把部隊分為三部分,輪班出動進攻楚國。部隊殺入楚國後不求占城掠地,但求吸引楚軍全軍出動。隻要能達到這個目的就算成功。敵進我退,敵退我進,讓楚軍永不得安生。他管這個策略叫“疲楚計”,先拖垮楚軍再跟楚軍決戰。
次年,吳軍進攻潛地。楚國一看吳軍又來了,趕緊派軍趕往潛地救援。可等楚軍呼哧帶喘地跑到潛地,發現吳軍已經撤走了。楚軍人吃馬喂消耗太大,不能在邊境久留,看敵情解除就回去了。剛到家,楚軍又接到弦地(河南信陽潢川縣)被吳軍包圍的消息,隻能重新披掛趕往弦地。
伍子胥的“疲楚計”讓楚軍疲於奔命。
楚軍不想讓吳軍牽著鼻子走,主動出擊進攻吳國。
闔閭派伍子胥和孫武率軍迎戰。孫武派一支部隊作為佯軍把楚軍吸引到彰武(江淮之間,漢水以東地區),然後率領主力部隊迂回到楚軍側後發動襲擊。楚軍被殺得狼狽逃竄。從此以後,楚軍再不敢入侵吳國。
闔閭此戰之後信心大增,厲兵秣馬準備滅楚,給楚國致命一擊。
但是吳軍還沒出動,中原諸侯在霸主晉國的率領下先行一步殺向楚國。
中原跟楚國在弭兵之盟後井水不犯河水。楚國突遭中原討伐完全是令尹囊瓦一手造成。
囊瓦是楚國的令尹。楚平王死時因為太子年幼,把太子托付給他。太子就是楚平王跟秦國公主生的那個兒子。太子在囊瓦的輔佐下登基坐殿,被稱為楚昭王。楚昭王繼位時才十歲。囊瓦代他打理朝政。
囊瓦這人非常地貪婪。他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索賄。蔡國國君來朝覲楚昭王。囊瓦看到蔡侯穿的裘衣和掛的玉佩非常漂亮,不顧廉恥向人家索要,不成,便囚禁了蔡侯,直到蔡侯交出裘衣、玉佩。
蔡侯無端受辱,被關了三年大牢,咽不下這口氣,回到中原後便跑到晉國借兵伐楚。
時任晉國國君是晉定公。但晉國公族已經被六卿以各種借口消滅殆盡。國君已經成為六卿的傀儡。
時任晉國執政是範鞅。範鞅很想借機恢複晉國霸主的榮耀,提高範氏在國內和國際上的地位。他同意召集諸侯合兵伐楚。
範鞅出麵召集諸侯會盟。十六家諸侯應約前來,其中還包括楚國的隨從國,連素有跟晉國爭霸之誌的齊國都趕來參盟。他們有的是因為怕晉國,有的是因為恨楚國,有的是因為同情蔡國,同意組成聯軍討伐楚國。
十六個諸侯加上晉、蔡就是十八個。十八路諸侯討楚國。這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支聯軍。
但是這時晉國那個貪鬼中行寅又出現了。他這次作為聯軍的副帥跟隊出征。他又去向蔡侯索賄。他說你把兩件寶貝都給了囊瓦了,用什麽犒勞我們呢?
蔡侯一聽,心就涼了。他說打下楚國,五千裏土地都是你們的犒勞。
中行寅才不相信能滅了楚國,見蔡侯不肯出血,就不願替他興兵伐楚。他對範鞅說,諸侯三心二意,伐楚很難取勝。再說天降大雨瘧疾流行也不適合出征。興師動眾萬一沒打贏,白白得罪了楚國,對晉國不利。
中行氏跟範氏是同盟。中行寅打退堂鼓,範鞅也不想伐楚了。他借口下雨,軍中瘧疾流行,決定撤兵回國。十八路諸侯聯軍就地解散,各自回國。伐楚的事不了了之。
蔡侯欲哭無淚,氣沒處撒,回國路上滅了沈國(在安徽省阜陽及河南沈丘縣之間)出氣。沈國是楚國的附屬國。
囊瓦恨蔡國背叛楚國投靠晉國還攻打沈國,率領大軍攻打蔡國。蔡國被楚軍包圍,不敢再指望晉國,趕緊派人去吳國求援。
闔閭大喜,認為這是天賜良機。楚軍北上攻蔡,側後暴露在吳國兵鋒之下。吳國趁機出兵與蔡國一起夾擊楚軍。
公元前506年,闔閭拜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謀主(軍師),弟弟夫概為先鋒,親率三萬大軍攻入楚國。
吳軍沿淮河逆水而上攻入蔡國。但是囊瓦反應很快,看到吳軍殺來,擔心被吳蔡夾攻腹背受敵,急忙撤圍退守漢水。
孫武下令棄舟登岸直插漢水,追擊楚軍。
吳軍到達漢水後,與楚軍隔江對峙。
楚軍左司馬沈尹戌對囊瓦說,你在這邊跟他們周旋。我帶一部分人迂回到吳軍後麵,燒掉他們的船,掐斷他們的退路和糧道。趁吳軍軍心大亂,咱倆前後夾擊,將吳軍一舉殲滅。
囊瓦同意。沈尹戌便帶兵走了。
沈尹戌前腳剛走,楚國大夫史皇便勸囊瓦別聽沈尹戌的。按沈尹戌的計劃辦,將來功勞全是沈尹戌的。
囊瓦想跟沈尹戌爭功,違背約定提前動手,下令渡河作戰。
囊瓦輕率出擊給了孫武施展計謀的機會。孫武率領吳軍迅速後撤,吸引楚軍來追,然後尋機作戰。途中三次偷襲得手,雖然勝果不大但大大打擊了楚軍的士氣和囊瓦的信心。
囊瓦想撤回去。史皇勸他不要那麽做,不如追上去跟他們決戰。一旦戰而勝之,什麽罪過都一筆勾銷。囊瓦於是繼續追擊。
吳軍一路退到柏舉(湖北麻城)。柏舉在大別山山腳。過了大別山就是吳國的地界。吳軍守著家門口停下腳步安營紮寨。
楚軍追過來,也紮下營盤,跟吳軍對峙。
楚軍天天來叫陣。吳軍避而不戰。
先鋒夫概不耐煩了,主動請纓去戰楚軍。闔閭不準。
夫概不服氣,心想帶兵之將不能事事都聽主帥的,回營後帶上自己的五千家兵出去迎戰。
這五千人一出營,把盔甲一扒,光著膀子向楚軍陣營衝去。
楚軍被吳軍不要命的打法嚇住了,不知道該怎麽應對。
這五千人衝到跟前就開始亂衝亂殺。楚軍陣營大亂。
孫武聽到夫概出戰的消息,大驚,急忙帶兵出來營救。他出來一看楚軍亂了營了,當機立斷,下令擊鼓進攻。
吳楚大決戰稀裏糊塗就開始了。
混戰中,夫概看見囊瓦的帥旗就在前麵不遠處,殺出一條血路直奔帥旗而去。囊瓦看到吳軍殺到慌了手腳,棄軍而逃。
主帥是軍隊的主心骨。主帥一跑,軍隊的“氣”就泄了。在吳軍的衝擊下,楚軍全線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