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中華世紀談> 53,魏國內亂

53,魏國內亂

  公元前371年——前361年 魏國奪位內亂誘使諸侯討伐。秦國頒布“招賢令”。商鞅應召赴秦。


  公元前371年,魏國出兵黃河以南,一直打到楚國的魯陽(河南平頂山魯山縣),不僅把楚國驅離黃河,還把自己的勢力擴張到淮泗流域。魏國的霸業再上一個頂峰。


  可就在這個時候,魏武侯突然去世。更要命的是,他生前沒有立太子,死時沒來得及指定繼承人。魏國突然處於權力真空狀態。


  他的倆兒子魏罃[yīng]和魏緩都想繼承君位,隨即爆發奪位大戰。


  弟弟魏緩勢力較弱,敗給哥哥魏罃。但是他不甘失敗,逃往邯鄲向趙國借兵。


  趙成侯認為這是削弱魏國的好機會,立即率軍殺向魏國。他害怕打不過魏罃,拉上好兄弟韓懿侯助他一臂之力。


  趙韓聯軍殺入魏國,擊敗魏罃的軍隊,包圍了魏國國都安邑(山西夏縣)。攻克安邑指日可待,魏國的存廢完全掌握在趙韓手中。


  趙韓開始討論戰後如何處置魏國。趙國跟魏國有仇,趙成侯提議攻克安邑後殺掉魏罃,瓜分魏國。韓國跟魏國沒仇,認為趙國太狠了。畢竟是三晉兄弟,幹嘛做得那麽絕?韓懿侯提議拆分魏國,把魏國一分為二變成兩個小國,讓魏罃和魏緩並立為君。這樣既不傷兄弟和氣也解決了魏國一家獨大對趙韓構成威脅的問題。


  一個要瓜分,一個要拆分,兩國爭執不下。韓懿侯一賭氣撤兵而走,讓趙國自己打去。魏罃一看韓軍撤走了,立即發動反擊。趙軍絕地反擊一舉打敗了趙軍。魏緩也死在了亂軍之中。


  魏罃在戰後正式即位為君,史稱魏惠王。


  韓趙的軍隊剛剛撤走,齊國的軍隊又趁火打劫殺入魏國,包圍了魏國的城邑觀津。


  觀津的具體位置不詳,隻知道在魏趙齊三國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魏國剛結束內亂,又被韓趙重創,元氣大傷,亟需時間整理傷口。魏惠王審時度勢,決定暫時忍耐。他派人向齊國求和,把觀津割讓給齊國,換取齊國停戰。


  但是齊軍占領觀津對趙國構成威脅。趙軍立即出兵襲取了齊長城,對齊國進行反製。齊軍也不示弱,出兵打敗了趙軍,奪回了長城。


  齊國連敗魏趙,拾回了失去的臉麵,重返強國之列。


  魏國大亂之時,秦國趁機收複失土。吳起不在了,秦軍不再懼怕任何人,不斷向河西之地發起進攻。


  當年秦獻公流亡魏國時受到魏武侯的款待。據說秦獻公準備回國爭位時向魏武侯承諾:如果我做了秦國國君,我保證決不與你為敵。魏武侯在世時,秦國果然不向魏國發一兵一卒。楚國進攻魏國時,秦國還出兵幫助魏國。但是魏武侯一死,秦國便恢複了對魏國的攻勢。秦獻公說自己不與魏武侯為敵,沒說不與魏國為敵。等魏武侯一死,這個承諾就等於過期作廢了。


  秦軍向河西發起一輪又一輪的進攻。魏軍被打得節節敗退。


  秦軍和魏軍最大一場戰役是石門(山西運城)戰役。在石門之戰中,秦軍斬首魏軍六萬,震動中原。


  要知道石門在黃河以東、魏國的腹地。石門失陷說明魏武侯當年引以為傲的河西防線已經被秦軍突破。河西之地在失去吳起之後僅靠山河之險已經擋不住秦軍。


  石門一戰宣告秦國蟄伏20年後重新崛起。


  魏惠王在石門之戰後匆忙下令遷都大梁(河南開封境內)。原來的都城安邑靠近秦國,魏惠王覺得太不安全。


  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戰,魏國恢複了一些元氣,出兵討伐趙韓以報安邑被圍之仇。


  公元前362年,魏國在澮水(山西澮河)擊敗趙韓聯軍,殺入趙國,連取數城,逼近邯鄲。


  秦軍趁機在河西發動攻勢。魏惠王隻得放過趙韓,派公叔痤率領國內精兵增援河西。


  公叔痤就是當年嫉賢妒能趕走吳起那個人。他趕走了吳起無異於自毀長城。


  秦獻公親率大軍迎戰公叔痤。秦魏在少梁展開決戰。


  這場決戰打得異常慘烈。秦軍主力壓迫魏軍中軍後退,但兩翼不給力遭到魏軍左右兩軍的夾擊後陷入包圍。秦軍陷入苦戰。秦獻公不得已把擔任後備軍的騎兵部隊全部派出。騎兵部隊利用速度優勢迂回到魏軍的後方,突襲魏軍的中軍大帳,活擒了魏軍主帥公叔痤。魏軍得知主帥被擒不得不分兵去奪。秦獻公趁機率軍發動反攻反敗為勝。


  這場決戰最終以秦軍大獲全勝而收場。不過秦軍獲勝之後並沒有乘勝追擊擴大戰果。因為秦軍在此戰中付出的代價也極為慘重,不僅損失了大量士卒,秦獻公也在戰鬥中被毒箭射中身負重傷。秦軍不得不撤兵回國。


  秦獻公回去不久就死了。他的兒子秦孝公繼位。


  秦孝公上台後停戰休兵。


  連年征戰耗盡了秦國原本就薄弱的家底。秦軍在少梁獲勝後不進反退也是出於無奈。損失的士卒、兵器、馬匹、裝備不能及時補充,甚至糧草都接濟不上,秦軍無力再戰。秦國國力太弱,打不動了。


  魏國利用這難得的休戰期,抓緊建設,發展經濟。他挖了一條運河,人稱鴻溝,把黃河和穎水(河南潁河)連接起來。而穎水和淮河相通,淮河通過吳王夫差挖的那條邗溝與長江相連。這樣,魏惠王挖的這條鴻溝就等於打通了黃河和長江。不僅如此,黃河、穎水、淮河、長江和很多江河相通。這條鴻溝把黃河和長江之間的眾多水係都串聯起來。南北運輸的成本因此降低。


  魏惠王挖鴻溝是為了大梁運兵運糧方便,但無意中做了一件惠及整個華夏惠及千秋萬代的大好事。


  大梁因為鴻溝成為“條達輻輳”交通樞紐,很快發展起來。


  秦孝公為了盡快提高秦國的綜合實力,下達“求賢令”,向國內外招聘能人賢臣幫他治國。但凡能夠“出奇計強秦者”,他將以官職、封地作為酬謝。


  “求賢令”吸引了很多能人誌士來到秦國,其中就包括一個叫商鞅的人。


  商鞅是衛國人。他其實姓姬名鞅,叫姬鞅。他的祖先是周文王姬昌的兒子,被封為衛國國君。按照“以國為氏”的慣例,他祖先這一脈被稱為衛氏。所以商鞅也叫衛鞅。同時因為他是衛國國公的後裔,有時也被人尊稱為公孫鞅。公孫是指國公的孫子或後裔,後來成了姓氏。不過人們熟知的名字是商鞅。商鞅是衛鞅被秦國封為商君之後的尊稱。


  衛國盛產人才,李悝、吳起都是衛國人。但是因為衛國那時已經淪為魏國的附庸,受魏國的完全控製,有才能的人在衛國無法施展,隻好跑到國外發展。他們第一選擇通常是魏國。魏國不但是衛國的宗主國也是諸侯中的豪門、中原的霸主。


  商鞅步李悝、吳起的後塵也來的魏國。但是他來的時候魏惠王開始傾向於任用本國、本族人才,商鞅沒能在魏惠王那裏謀得一官半職,隻得投靠公叔痤做了公叔痤的家臣。


  作為公叔痤的謀臣,商鞅給公叔痤出很多好主意。公叔痤非常讚賞商鞅的才華。


  少梁之戰時,商鞅建議公叔痤以守為攻,不要在秦軍士氣正盛之時跟他們交鋒。據他的了解,秦國國弱不能久戰,所以隻要拖住秦軍打持久戰,就能拖垮秦軍不戰而勝。但公叔痤求勝心切沒有聽商鞅的,結果兵敗被俘。


  所幸公叔痤跟秦獻公是舊相識。秦獻公流亡魏國時,公叔痤對他多有照顧。秦獻公念他的好,也沒難為他,將他送回魏國。公叔痤回來後羞於見人,不久得病而死。


  魏惠王在他死前去探望他,請教何人能能接替他的位置。公叔痤向他推薦了商鞅,說這個人雖然很年輕,但是很有才能。但是魏惠王不了解商鞅,覺得讓一個跟班級別的家臣一躍成為百官之首無法對群臣交代,沉吟不語。公叔痤說,你要是不願意用商鞅就把他殺掉,千萬別讓其他國家把商鞅得了去。以商鞅的才華,他一定會讓任用他的國家成為魏國的強敵。魏惠王認為公叔痤言過其辭,未置可否。


  公叔痤送走魏惠王又感覺對不住商鞅,就把商鞅找來告訴他趕緊跑吧。我建議魏王在我死後殺了你。商鞅不走,說魏王既然不肯用我說明他不認為我有才華,怎麽會殺我呢?


  果然,公叔痤死後,魏惠王既沒有任用商鞅也沒有殺商鞅,早把商鞅忘在腦後。


  商鞅閑賦在家無所事事,聽說秦國正在招賢納士,便離開魏國去秦國碰碰運氣。


  商鞅秦通過孝公的寵臣景監的引薦見到了秦孝公。


  商鞅先給秦孝公講“帝道”,論述三皇五帝是如何以身作則帶領廣大群眾艱苦創業,講得秦孝公睡著了。他於是改講“王道”,敘述周文王如何以仁德教化建設和諧社會,講得秦孝公哈欠連天。商鞅摸清了秦孝公的喜好,大講“霸道”,詳解齊桓公如何富國強兵稱霸江湖。秦孝公馬上把眼睜開了,把腰挺直了,把身子湊過來了。兩人有問有答聊了三天三夜。


  秦孝公問他怎麽才能讓秦國強大起來呢?


  商鞅說,兩個字:農、戰。勸農以富國,勸戰以強兵。具體辦法是把地承包給農民以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利用加官進爵的獎勵機製鼓勵將士殺敵。


  秦孝公很高興,封他為左庶長(助理宰相)推行改革。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