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商鞅變法
公元前361年——前354年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中原諸侯也任用賢人變法圖強。
商鞅上台後推出一係列改革措施,諸如頒布法律、實行連坐、獎勵軍功和農耕等。
他的這些改革措施大都是從李悝、吳起那躉來的,但比他們更激進。因為秦孝公希望讓秦國在最短時間內強大起來,商鞅投其所好下猛藥治理秦國。
商鞅來的時候帶著李悝的《法經》。他以《法經》為藍本,根據秦國的國情改造成具有秦國特色的《秦律》。《秦律》比《法經》規定的刑罰更加嚴厲,不僅“輕罪重罰”而且實行“連坐”。一人犯罪不但本人會受到嚴酷的刑罰,全家乃至近鄰都跟著倒黴。連坐對預防犯罪非常有效。親戚鄰居發現誰有犯罪企圖會及時製止或舉報,以免殃及自身。
當時秦國的社會治安非常混亂,商鞅亂世用重典實行嚴酷的刑罰。秦國的治安問題很快得到解決。
商鞅把戰功和爵位掛鉤,重獎戰功。戰功越大爵位越高。不同的爵位等級享受分地、分房、服飾等差別化待遇。
他把爵位分為20級,從士一直到侯,規定“戰斬一首賜爵一級”,砍一個腦袋升一級。不過商鞅把爵位分為民爵和官爵。普通士兵最高升到第四級就不能再升了,除非能力出眾被破格提幹,然後再按官爵的順序往上升。官爵不是砍個腦袋升一級,而是根據你所領導的團隊戰績來考核。
沒有軍功的人就沒有爵位,即使家裏再有錢也不能穿好衣服住好房。
爵位跟戰功掛鉤後給了所有人升遷的空間。戰功越大,爵位越高,得到的封地越多,掙的錢越多。普通老百姓也有了追求榮華富貴的機會。爵位與戰功掛鉤的激勵機製激發了將士奮勇殺敵的積極性。秦軍後來被人稱作“虎狼之師”,不僅戰鬥勇猛,而且殘暴嗜殺。一仗下來,遍地無頭屍。
封官進爵以戰功為標準,以前鐵飯碗、鐵交椅就被打破了。“世卿世祿”的官僚貴族不能再把爵位世襲給子孫,必須由子孫自己通過的戰功爭取。他們對商鞅恨之入骨。
不過有秦孝公毫無保留的支持,商鞅並不懼怕任何人的反對。
太子深夜泡吧違反了宵禁規定,被商鞅抓到。商鞅說你是未來的國君,我不能罰你。但你的老師要替你受罰,因為他沒有教好你啊。於是太子的老師被摁到地上“啪啪”一頓大板子,然後臉上還被刺上字。臉上刺字是犯罪的標誌,叫黥[qíng]刑。那時刺字跟現在刺青不一樣,不是拿針慢慢描,而是用刀劃。
太子嚇得八年沒敢出門。他的老師也因為有了犯罪記錄丟掉工作,隻能回家賣酒。
連太子都給辦了,其他人誰還敢往商鞅的槍口上撞?
商鞅的改革很順利地推行下去。秦國也因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迅速發展起來,成為戰國第一強國。
在秦國深化改革的同時,趙國、韓國、齊國也開始改革。
諸侯混戰促使諸侯都在設法提高自身實力。先有李悝變法使魏國在諸侯中脫穎而出。後有吳起變法使楚國迅速恢複元氣。魏楚兩國變法產生的示範效應吸引諸侯群起仿效。
趙國在軍政方麵任用法家實行獎懲,在思想教育方麵任用儒家推行教化,試圖走法治跟德治相結合的路子。
韓國任命申不害為相改革軍隊體製,收編貴族軍隊統一指揮和訓練,重視兵器的製造和改良,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
齊國任命鄒忌為相改革吏治,任賢用能,懲奸除庸,廣開言路,從善如流,使國家在政治上、經濟上出現新氣象。
諸侯變法雖然側重不同,但不約而同任用法家推行法治,無論貴賤依法行事,有功則賞,有過則罰。官職、爵位隨著功過升降,打破了貴賤之間的壁壘,讓貴族有了壓力,讓平民有了動力。法家治國立竿見影,對提高臣民將士的工作積極性幫助極大。儒家在當時不受重視。
除了法家,第二受歡迎的是兵家。兵家能夠幫助國君成就霸業,深受有野心的國君的歡迎。兵家側重軍事但是也懂政治、經濟。因為戰爭不光靠謀略也靠國家的綜合實力。秦國勝勢之下停戰撤兵就是因為國家的綜合實力不夠,無法保住勝利成果。所以兵家在治軍的同時也關注治國。
兵家的鼻祖是孫武。孫武幫助吳國成就霸業。
成就最大的是吳起。吳起在魏國帶兵打仗20年無一敗績,在楚國推行變法幫助楚國重新崛起,能文能武,並且文治武功都取得了別人無法企及的成績。
孫武、吳起已經不在了,活躍在當時國際舞台上的兵家是龐涓和孫臏。
龐涓和孫臏是師兄弟,都曾拜鬼穀子為師學習兵法。據說孫臏是孫武的後代。
鬼穀子和孔子一樣也是一個民辦教師。孔子的學校傳授“六藝”,培養文官。鬼穀子的學校傳授軍事、政治和外交,培養武官。鬼穀子的學校可以說是古代第一個軍校。
孔子教過三千學生,畢業後能找到工作的寥寥無幾。鬼穀子教過多少學生不清楚,據說隻有幾百人,但是但凡有名有姓的在畢業後都找到了不錯的工作。龐涓是魏國的大將。孫臏是齊國的軍師。蘇秦曾掌六國相印。張儀是秦、魏兩國首相。徐福是鬼穀子的關門弟子,為給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東渡日本,據說就任日本第一任天皇。通過畢業生就業率的比較也能看出,大爭之世儒家沒有兵家吃香。
並非儒家不受任何諸侯國家的歡迎。儒家在宋國和魯國就吃得開。
宋國一向以仁治國,著名的宋襄公是其代表人物。宋國在春秋還算是個大國,進入戰國時期沒落成二流國家。別的國家都在搞變法,宋國無動於衷,因此當時有“宋聾鄭啞”的說法。結果鄭國被韓國吞並了。宋國被權臣篡了國。現在的宋國已經改姓戴。
魯國用儒家治國,之前用過孔子為相,後來用公儀休為相。有關公儀休的記載不多。但有一件事為人熟知。公儀休最愛吃魚但是不吃別人送的魚。他說憑我現在的薪水我天天吃魚都吃得起,但如果我接受了你的魚然後因為受賄被免了官,我以後就再也吃不起魚了。這件事常備被後人作為反腐倡廉的宣傳材料。
還有一件事。公儀休看到自家園子裏的菜種得非常好就把菜都拔了,看到老婆織的布好就把老婆休了。別人認為他這人不可理喻。他卻有他的解釋。他認為官不能與民爭利。你既然做官了就不能跟老百姓爭利。如果你自己種菜就不會再買老百姓的菜,自己織布就不會再買老百姓的布。這樣一來,老百姓就沒錢可賺了。這個例子看似體現儒生的思想境界高,實則說明了儒生的迂腐。
史書記載前一件事是想說明公儀休的義,記載後一件事想說明公儀休的仁,認為公儀休是一個仁義的人。但是仁義這東西也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仁義不對地方或者超過了一定的度就是迂腐。就像那個打仗不按兵法按古訓的宋襄公,既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仁義的人可能是個好人但不一定是個好官。史書對公儀休的評價是“百姓無稱,亦無過行”。百姓沒有稱讚他的,也沒有指責他的。也就是說公儀休為官無功也無過。儒生做官大多會得到類似的評語。迂腐使得儒生傾向於墨守成規。墨守成規的人很難做出成績。
儒家重視道德修養、重視仁義,追求紅而不追求專,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在群雄爭霸年代不受歡迎。
道家講究無為而治,在當時更不吃香。
推崇法家國家都在變法求強。推崇儒家的國家依然墨守成規。魯宋後來被楚齊滅掉。
總而言之,在六國聯盟之後的若幹年內諸侯所忙的事情一是外交,一是變法。變法是為了加強自身。外交是為了尋找強援。這都是為下一步爭霸做準備工作。
秦孝公在變法的同時加強跟楚國的外交關係,希望恢複秦楚聯盟。他把公主嫁給楚國太子,跟楚王攀上親家。而魏國跟韓、魯、宋、衛等國結盟,共同抵抗秦楚。
那時雖然還沒有“合縱連橫”一說,但實際上針對秦國的合縱連橫那時就已經開始了。以魏國為首的中原諸侯試圖聯合起來對付秦國。秦國也想方設法尋找自己的盟軍。秦國跟中原諸侯不僅在軍事層麵互有攻守也在外交層麵展開攻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