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中華世紀談> 70,六國歸一

70,六國歸一

  公元前228年——前221年 秦引黃河水灌大梁,城破,魏亡。秦王翦以六十萬軍伐楚,擊破楚軍,楚亡。王賁兵臨臨淄,齊降。六國歸一。


  秦軍雲集韓趙,魏國陷入秦國的包圍當中,成為秦國的囊中之物。秦軍可以任意選擇進攻方向。並且魏國的國都大梁已經在秦軍的兵鋒之下。


  公元前225年,嬴政派王翦的兒子王賁[bēn]率軍去攻打魏國。


  王賁率軍來到前線,發現大梁的地勢較低又緊靠著黃河,適合水攻。他命人堵住黃河把水引到大梁。三個月後,大梁的城牆轟然倒塌。秦軍一擁而入,生擒了魏王。


  魏國也完了。


  秦國三下五除二就把三晉收入囊中,隨即又把目光對準楚國。


  其實秦國在攻燕之後滅魏之前曾出兵嚐試性進攻楚國,一下攻占楚國十幾城。這使嬴政對楚國產生輕視之心。


  嬴政希望王翦統兵去伐楚國,問王翦破楚需要多少人馬。王翦說非六十萬不可。


  六十萬兵馬是秦國的全部家底。


  嬴政不認為打楚國需要那麽多人,於是又問大將李信。李信說二十萬足矣。


  嬴政覺得李信說的靠譜,笑話王翦人老了,膽小了。王翦受到秦王的譏諷羞愧難當,識趣地托病退休。嬴政也沒挽留他。


  嬴政交給李信20萬兵去打楚國。


  李信一路攻關拔寨打得非常順利,兵鋒直指楚國的都城壽春(安徽壽縣)。可不知什麽原因,李信突然撤兵往回跑。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爺爺)率軍急追,連追三天三夜將李信追上。楚軍將秦軍包圍後一舉擊潰。李信率領殘兵敗將突圍而出逃回秦國。


  史書沒有交代李信為什麽不進反退?據後人分析,李信突然回兵是因為昌平君起兵叛亂。


  昌平君姓字名誰已無從考證,但曆史上的確有這麽一個人。他是楚國人,據說還是楚國王族,在秦國做官。嬴政親政時,他率領軍隊平息了嫪毐叛亂,因功被封為昌平君。他怎麽會跑回楚國舉兵叛秦也不可考。不過很多人認為正是因為昌平君舉兵叛秦才使得李信放壽春不打回兵去打昌平君。項燕趁機發動反攻打敗了李信。


  不管怎麽說吧,李信是大敗而回。


  沒辦法,嬴政親自跑到王翦家裏賠禮道歉,請求王翦出山去打楚國。王翦答應掛帥,但咬定必須給我60萬兵。嬴政這回不敢再還價,傾囊而出,把能調動的兵全給了他。


  王翦率領60萬大軍再次殺奔壽春。項燕率兵迎戰。王翦一看項燕來了,命令部隊就地安營紮寨修建工事。項燕前來挑戰。王翦避而不戰堅守不出。


  雙方對峙了幾個月。項燕見無仗可打便領軍東去,也就是撤回去了。


  《史記》說“荊數挑戰而秦不出,乃引而東”。《資治通鑒》說“楚既不得戰,乃引而東”。兩本書都說楚軍東去,但是都沒有解釋項燕為什麽要領兵東去?是誘敵深入還是糧草不濟?是畏戰逃回還是楚王召喚?


  有人分析,項燕“引而東”跟先前李信“引兵而西”的原因相同,都是因為昌平君。昌平君舉兵叛秦迫使李信回撤。項燕趁機反攻打敗李信。但是昌平君不承認弑君而立的楚王,自立為王,跟楚王分庭抗禮。秦軍打來時,項燕率軍迎戰秦軍。昌平君趁機襲取壽春。項燕不得不退兵回援。王翦趁機發動攻擊,一舉擊潰楚軍。


  也有說法項燕沒有撤軍隻是換防。項燕看秦軍沒有進攻的意思,決定暫時撤回一部分兵力支援“三農”建設。因為有一部分人要走,楚軍必須重新調整布防兵力。營盤內的楚軍忙著搬出搬入,亂糟糟一片。這時,秦軍突然發起進攻打了楚軍一個措手不及。


  不過,這都是猜測。戰國時期史料奇缺,好多事語焉不詳。


  不管怎麽說,楚軍因為“引而東”被秦軍擊敗。


  秦軍擊潰楚軍主力,長驅直入殺奔壽春。楚軍主力已失,無力抵抗。秦軍攻破壽春俘虜了楚王。


  項燕奉昌平君為楚王繼續抗秦。但在秦軍的攻擊下,項燕跟昌平君一起兵敗被殺。


  楚國宣告亡國。


  王翦繼續東進清剿楚國殘餘。越國此時四分五裂。各部首領紛紛去除王號投降了秦國。南方被秦國統一。


  與此同時,王賁率領一支秦軍北上清剿燕趙殘餘。王賁攻破遼東,俘虜了燕王。燕國至此正式滅亡。王賁回軍的時在代國舊地俘虜了自立為代王的趙嘉。趙嘉是趙王的哥哥。他在趙國亡國後收攏趙國殘餘建立了一個流亡政權,結果也被秦軍除掉。北方也被秦國統一。


  此時六國已去其五,隻剩下東邊的齊國。


  齊國這些年奉行靖綏主義,不摻和任何國家的戰爭,不得罪任何一方。趙國前來借糧借兵,齊國一律不給,眼睜睜看著趙國在長平大敗。秦國發動統一之戰,齊國眼睜睜地看著秦國滅了一國又一國。等到五國都滅亡了,隻剩下他孤零一人,齊國傻眼了。


  齊國希望跟秦國和平共處。秦國嗤之以鼻。嬴政說給你五百裏土地讓你做個封君,你把齊國政權交出來。要不然我就要出兵滅了你。


  齊王知道肯定打不過秦國,想想千裏之國換五百裏封地也可以接受,就答應了,舉國投降。


  秦國人押著他來到共國(河南輝縣)舊地,指著一處樹林,說以這樹林為中心周圍五百裏都是你的了。齊王進了樹林。秦兵立即把樹林包圍起來。


  齊王的實際活動範圍不到五百平方米。他知道被秦人耍了卻無處伸冤,隻能自怨自艾。


  後來秦兵斷了齊王的飲食將他活活餓死。


  至此,齊、楚、燕、趙、韓,曾經顯赫一時的國家全都一股腦地倒進秦國的口袋裏。


  贏政一統江山,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誕生了。


  六國畢,四海一,中國出了一個始皇帝。


  秦國吞並了六國一統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五百年的諸侯混戰,把分崩離析的中國版圖又攏在一塊。


  贏政特許全國人民放假三天慶賀統一。這三天可以隨意聚會、宴飲、開Party。


  要知道秦國法律嚴苛,三人以上聚會要到公安機關備案。


  嬴政統一中國後做的第一件事是改名號。稱王已經體現不出天下唯我獨尊的氣勢,被諸侯叫濫了,連小國中山都敢稱王,王這個名號就不值錢了。“後”也不能叫了,早已經給了王的老婆了。大家群策群力創造了一個新名詞“皇帝”。


  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所以自稱“皇帝”。 因為他是中國第一位皇帝,所以他自稱“始皇帝”。 史稱“秦始皇”。


  配套的其他稱呼也改了。以前做王的時候自稱“孤”、“寡人”,做侯的時候稱“不穀”,現在稱帝了就改為“朕”。


  “朕”的本意是縫隙,是“我”的謙稱。就像女人即使是大老婆也謙稱“妾”一樣。誰都可以稱朕。但秦始皇把這個定為專用名詞後,其他人就不許再“朕”啊“朕”啊亂叫了。不過“孤”“寡”兩字放開了,可以隨便用。隻要你願意,你盡可以稱呼自己為孤寡老人。


  另外皇帝的命令稱為“製”。皇帝的老婆稱為“皇後”。皇帝的大印叫“璽”。諸如此類。


  秦始皇的璽據說是用著名的“和氏璧”雕刻而成。


  楚國人卞和為了它丟了兩隻腳,多虧碰到一個賭石的行家才保住了第三隻腳。稀世之寶“和氏璧”最早收藏在楚國,後來作為聘禮送去趙國。秦國聽說後想用15座城池交換此玉,從而引出和氏璧“價值連城”、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傳說。六國歸一後,“和氏璧”還是落到了秦國的手裏。秦始皇把它做成玉璽。


  傳奇的玉璧變身玉璽後又演繹新的傳奇,圍繞這顆象征至高皇權的“傳國玉璽”的爭奪貫穿曆朝曆代。秦王子嬰獻璽降劉邦。漢朝太後擲璽罵王莽。三國孫堅藏璽騙諸侯。後唐末帝抱璽**亡。在後唐末代皇帝李從珂**後,傳國玉璽最終銷聲匿跡。


  總之,秦始皇建立起一整套的皇帝禮儀,這套禮儀被後世皇帝爭相效仿。


  秦始皇吞並六國得到大片土地,按老規矩應該論功行賞分封有功之臣。李斯說:前車之鑒,後車之師。周武王搞分封最終造成諸侯混戰、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麵。我們不如搞郡縣製。有功人員以金錢來獎勵。


  秦始皇於是“分天下為三十六郡”。 郡相當於現在的省。郡下設縣。縣相當於現在的市。


  “郡置守、尉、監”。郡守是最高行政長官,相當於現在的省長;郡尉是最高軍事長官,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監禦史是郡的最高監察長官,監督軍、政兩套班子的運作。


  郡守的上級是丞相。郡尉的上級是太尉。監禦史的上級是禦史大夫。太尉、丞相、禦史大夫合稱“三公”,是中央**的*****。丞相下麵有“九卿”協助,相當於九個部委。


  “三公”的領導自然是皇帝。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金字塔,全國的權力最終集中到皇帝一人的手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