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中華世紀談> 116,綠林赤眉

116,綠林赤眉

  公元13年——23年 西域瓦解。匈奴攻擾不止。綠林軍、赤眉軍起事。王莽製禮樂。


  王莽改革完全憑著儒生的理想、想象、意淫,失敗是難免的。儒生厚古薄今,認為古代的所有東西都是好的,恢複古代製度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實際滿不是那麽回事。


  他熱情有餘而能力不足。他以前麵即使是**陣也要勇往直前死而後已的大無畏精神推行改革,密集出台政策卻又沒有一套切實可行的實施辦法,給自己設的雷太多,到頭來不僅沒趟過去雷區還把自己炸了個半死。


  王莽推行新政完全是拍腦袋決策方式,根本沒有周密地籌劃,遇到問題就傻眼。


  王莽新政一邊出,一邊廢,搞亂了全國,搞臭了自己。當年王莽稱帝,老百姓送金匾唱讚歌,把他當救世主。現在人們開始編歌罵他了。


  首先起來造反的是劉氏宗族。王莽改漢為新,罷免了劉氏的官職,“賜姓”他們姓王,並且廢了劉氏宗廟。劉氏宗族紛紛起來反抗。


  匈奴也反了。匈奴單於惱他以“章”騙“璽”,不再服從王莽的號令。王莽立即實施報複,將匈奴改稱降奴,將匈奴單於改稱“降奴服於”,把他的兒子都封為單於,企圖挑撥匈奴內亂。匈奴單於大怒,跟新朝翻臉,開始不斷襲擊新朝邊境。


  西域各國也不滿王莽把自己的王降為侯。焉耆國(在塔裏木盆地)殺了新朝都護投靠匈奴。王莽派兵鎮壓,被匈奴與焉耆的聯軍殺敗。西域各國紛紛倒向匈奴。


  王莽從全國各地調集三十萬軍隊派往邊境平叛。


  各地官府緊急征調民夫、糧草隨軍出征。百姓深受其擾。“天下騷動”。百姓不堪其苦,開始出現拋家舍業流亡他鄉甚至落草為寇的人。山西、遼東靠近匈奴。這裏的百姓受不了匈奴不斷的襲擾和官府無休止的征發,跑走的最多。


  原本從漢宣帝以來,邊境地區戰火平息,百姓幾代都沒見過戰爭,人丁興旺,牛馬遍野。突然間戰爭爆發,邊境地區的百姓或被匈奴殺害,或被匈奴擄走,或者外逃躲避戰亂,邊境地區日漸荒涼。


  內地暫時遠離戰爭,但是飽受政治混亂之苦。王莽托古改製,不斷推出新政,然後朝令夕改。百姓不知所從。王莽在不斷推出新政的同時推出新的禁令以保證新政的落實。法令越來越繁瑣嚴苛,百姓動輒犯法。觸犯刑罰的人數越來越多。貪官汙吏趁機興風作浪更讓百姓苦不堪言。以身犯險對抗官府的人越來越多。


  益州郡(雲南)發生叛亂。王莽不檢討自己施政方麵有什麽過失,派兵討剿以儆效尤。但是士兵水土不服,“疾疫死者什六七”,還沒開戰就失去了戰鬥力。王莽再次征調周邊各郡二十萬軍隊去戰。


  儒生按理說是厭惡法律,反對戰爭的。其實不然。儒生厭惡的是不能隨意修改的成文法,反對的是開疆擴土的戰爭。對於不符合他們理念的人和事,他們向來不吝以包括刑罰和戰爭在內的嚴厲手段予以打擊,直至消滅。


  儒生按理說是厭惡法律,反對戰爭的。其實不然。儒生厭惡的是不能隨意修改的成文法,反對的是開疆擴土的戰爭。對於不符合他們理念的人和事,他們向來不吝以包括刑罰和戰爭在內的嚴厲手段予以打擊,直至消滅。


  王莽征調的三十萬軍隊陸續向邊境開拔,已經有二十多萬到達邊境。王莽打算等三十萬軍隊都到齊了再開戰,將匈奴斬草除根。


  就在這個時候,匈奴單於死了。


  匈奴當權的大臣是王昭君的女婿須卜當。須卜當希望匈奴跟新朝講和,延續呼韓邪單於以來的漢匈和平局麵。他立呼韓邪單於的兒子為單於,勸說單於跟新朝和好。單於於是向王莽求和,希望和親。


  王莽內政外交屢屢受挫,搞得國內怨聲載道民變四起。傳聞一條黃龍摔死在黃山宮(在陝西興平市境內)。龍是天子的象征。這更讓王莽沮喪。王莽哀歎新朝氣數將盡。


  匈奴向王莽求和給王莽打了一針強心劑。王莽喜出望外,以為自己以德服人的品行感召了匈奴,更加相信儒家教義的正確性。


  王莽召集各地的大儒研究禮樂,準備以禮樂治天下。“莽意以為製定則天下自平”。隻要製度製定完善,天下自然太平。


  王莽政治、經濟改革都沒有成功,轉而進行禮樂改革。他對其他改革非常輕率,但對禮樂改革非常認真。他和他的儒生群臣從早到晚探討各種禮儀的製定,把所有朝政都拋在了一邊。他們認真討論每一個細節,務求符合儒家《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的要求。


  王莽專心禮樂,沒空處理朝政。對於一個集權國家來說,皇帝懈怠朝政,朝政很快就會亂套。官員們沒有皇帝的指令不知道該怎麽做事,也懶得做事。


  王莽要求按周朝標準重新核定各級爵位的封地食邑,在沒有重新劃分封地之前,每人先領幾千個銅錢的生活費。隨後又以財政出現困難為由,暫停官吏的工資,每人一匹絲帛,大概相當於一千錢。


  封君官吏一大家子人靠那仨瓜倆棗度日哪夠去。有的貴族不得不靠打工糊口。官吏也想法掙外快,於是貪汙受賄之風開始盛行。官吏正事不幹隻一門心思琢磨怎麽貪汙受賄。


  國內災害頻發,蝗災、旱災、黃河泛濫禍不單行,饑民遍地。一石米的價格躥升兩千錢。朝廷拿出錢糧賑濟災民。可是賑災錢糧很快被官吏貪汙個精光。百姓沒有得到救命糧隻得“人相食”。


  王莽大怒,下令反腐。一支支工作組被派往各地巡查,鼓勵下屬告上級、奴婢告主人。凡是涉及貪汙的官吏一律沒收財產。但是貪汙之風卻愈演愈烈。


  天災加上人禍,民變大爆發,並且一發不可收拾。


  山東、湖北先後爆發大規模民變。


  王莽派兵鎮壓,但摁下葫蘆又飄起了瓢。新軍疲於奔命,沒空休整,戰鬥力急劇下降。另外,國內饑荒也影響到軍隊的糧餉,士兵的士氣也大受影響。


  工農兵學商,現在仍肯支持王莽的隻剩下“學”了。


  儒生是一如既往地支持他。王莽“托古改製”符合儒生的口味。王莽要實現《周禮》中描寫的理想社會,受到儒生的歡迎。


  王莽夜以繼日地和儒生們研究周禮,天下已經大亂了還不自知。


  荊州(湖南、湖北一帶)鬧饑荒,野菜成了寶貝。百姓成群結隊跑到山裏挖野菜。新市(湖北京山)人王匡、王鳳兄弟也跟鄉親們一起跑到綠林山挖野菜。


  狼多肉少,饑民彼此之間難免鬧矛盾,打群架。王匡、王鳳兄弟好管個閑事,總是出來調解。哥倆處事公道,贏得眾人的信任,成了這群饑民的頭兒。


  野菜畢竟不是韭菜,割一茬長一茬,總有挖完的時候。眼瞅著就要餓死了,王匡、王鳳哥倆把心一橫,帶領這幫饑民以綠林山為基地落草為寇,幹起打家劫舍的勾當。周圍饑民紛紛跑來投奔,沒多長時間竟王匡王鳳的隊伍發展到上萬人。


  饑民藏身綠林山,占山卻不敢稱王,四處搶掠卻不敢攻城略地。他們沒有什麽遠大的理想、偉大的抱負,但求一頓飽飯活命而已。


  不久,山東琅邪(山東諸城縣)人樊崇也聚眾造反,人數很快發展到數萬人。山東東海(山東郯城縣)人許宣聚集的變民更多,達到六、七萬人。全國各地都爆發規模不等的民變。


  女人也出現在變民隊伍中。一個叫呂母的山東婦女,因為兒子被縣官枉殺,散盡家財召集了百十號人下海為盜,很快發展了數千人。她帶隊殺回陸地,攻破縣城殺了縣官,為兒子報了仇。女人帶頭造反,呂母可能是有史以來第一人。


  不久,一個叫遲昭平的山東婦女也加入變民隊伍。遲昭平“能說博經以八投,亦聚眾數千在河阻中”。“博”是指博彩、賭博。“八投”是一種賭博、遊戲項目。遲昭平“能說博經”,想必是一個賭場高手或者賭場老板。她聚眾造反出於什麽原因不得而知。


  王莽派來兩萬軍隊圍剿綠林山。自知難逃一死的饑民在王匡、王鳳兄弟的帶領下和官兵玩命了。誰也沒想到,饑民以寡敵眾竟把官軍打敗了。


  饑民們抓住了官軍總指揮,當著他的麵殺了他的警衛員砸了他的車駕,警告他井水不犯河水,然後把他放回去了。


  雖然和官府已經兵戎相見,他們還是不想把事做得太絕、得罪官府太狠。直到那個時候他們還懷著熬過荒年回家種地的心思。


  此戰使得綠林山聲名大振。饑民紛紛投奔,綠林山很快聚集了幾萬饑民。


  可那麽一大群叫花子湊在一起又不講衛生,使綠林山發生了瘟疫。饑民不得已逃出綠林山,尋找新的根據地。


  官軍圍追堵截,可還是讓饑民突出重圍。沿途百姓紛起響應,饑民隊伍聲勢益大。


  逐漸勢大的饑民也逐漸改變了主意,他們的目標不再是爭口飯吃而是爭奪政權。從此饑民隊伍轉化為反**武裝,人稱綠林軍。


  山東的樊崇軍隊也打敗了前來征剿的官兵,日益發展壯大。他們打仗時總是把眉毛染紅以區分敵我,所以被人們叫做赤眉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