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中華世紀談> 251,四境皆安

251,四境皆安

  727年——746年 唐玄宗兵伐吐蕃、突厥、契丹、奚,皆勝之。四境皆安。


  ??727年,吐蕃安靜了十年感覺元氣恢複又開始進犯唐朝邊境。


  ??吐蕃軍在甘州(甘肅張掖)搶掠一空後揚長而去。涼州都督王君?[chuò]率軍追殺。他一麵追,一麵派出一支軍抄小路趕在吐蕃的前麵,沿著吐蕃回家的路焚燒路邊馬草。吐蕃軍都是騎兵,來去如風靠的是馬快。要讓馬兒跑,就得讓馬吃草。TJ把草都燒沒了,吐蕃的馬兒吃不到草了,餓死大半。吐蕃的行軍速度降了下來。TJ趁青海湖結冰橫穿青海湖,抄近路追上吐蕃軍。吐蕃軍的主力已經走遠了。TJ對吐蕃軍的後軍發起進攻,斬獲頗豐。


  ??吐蕃回去稍作休整便出兵報複,突襲瓜州(甘肅酒泉),攻陷城池俘虜了王君?的父親。隨後吐蕃軍再攻涼州(甘肅武威),要王君?出城決戰。王君?見吐蕃人多勢眾不敢出戰。吐蕃軍攻城不下,拆毀瓜州後撤走。


  ??唐玄宗發現事態嚴重,調集十幾萬人增援西北。


  ??吐蕃卷土重來被TJ殺得大敗。TJ順勢發動反攻,收複失土。


  ??729年,TJ攻克石堡城(青海西寧湟中縣),把邊境線向西推進一千裏。


  ??吐蕃發現自己實力有所恢複,但TJ的實力恢複更快,自己已經不是TJ對手。看著TJ向自己步步推進,吐蕃再次向唐玄宗請和。金城公主一口一個“皇帝兄”大打感情牌。吐蕃讚普赤德祖讚給唐玄宗寫信,自稱外甥,聲稱“倘使複修舊好,死無所恨”。唐玄宗同意和好,下令停止軍事行動。


  ??金城公主請求以赤嶺(青海日月山)作為吐蕃與唐朝的邊境線,得到唐玄宗的批準。


  ??這次邊界劃分把絕大部分青海版圖劃給吐蕃。唐朝隻保留青海邊緣一長溜狹長地帶。


  ??這倒不是唐玄宗怕了吐蕃,而是唐玄宗覺得為青藏高原爭來奪去沒什麽意思。


  ??日月山後麵就是青藏高原。日月山是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自然分界嶺,也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牧業區的自然分界線。


  ??唐玄宗認為青藏高原不適合耕種,對於唐朝來說沒有價值,不值當為它動刀兵。


  ??並且,青藏高原也不好打。


  ??青藏高原象個天然屏障把中原人擋在外麵。吐蕃人下得來,中原人上不去。高原缺氧。不是土生土長的人很難適應那裏的環境。


  ??別看TJ在平原打得吐蕃丟盔卸甲,一旦上了高原就不好說了。強烈的高原反應會使TJ的戰鬥力急劇下降。別說戴盔披甲拎槍執刀,就是空手走路也喘得象風箱。


  ??就像足球強國巴西、阿根廷,在自己的主場比賽,打玻利維亞就跟玩似的,但到了人家的主場就人家被玩了。玻利維亞有獨特的主場優勢——3000多米海拔的高原。


  ??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是4000米以上。


  ??赤嶺位於青藏高原的邊緣,海拔3520米。


  ??即便TJ把青藏高原打下來,派軍駐守又是巨大的負擔。


  ??唐玄宗幹脆賣金城公主一個麵子把青藏高原讓給吐蕃。


  ??此後吐蕃與唐朝重歸於好。西北邊境恢複平靜。


  ??唐玄宗放棄青海與吐蕃講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契丹人夥同奚人再次作亂。唐玄宗不想兩線作戰。另外,突厥人也讓唐玄宗不放心。


  ??吐蕃進犯瓜州的時候曾聯絡突厥一起夾擊唐朝。毗伽可汗不想跟唐朝為敵,主動向唐朝通風報信,討好唐朝。


  ??唐玄宗讚賞毗伽的做法,答應在受降城設立互市,也就是與後突厥進行雙邊貿易活動。突厥有唐朝需要的好馬。唐朝有突厥需要的絲綢。互市可以讓唐朝跟突厥互通有無,互惠互利。


  ??互市受到突厥的歡迎,也讓突厥少了搶掠的動機。能夠通過互市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沒必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搶劫。


  ??唐玄宗對突厥人百般安撫,防止突厥人跟吐蕃人、契丹勾結趁火打劫。


  ??處理好西北和北方後,唐玄宗集中力量對付東北。


  ??契丹一直是唐朝東北邊境的麻煩,叛服不定。在TJ與吐蕃作戰期間,契丹人夥同奚人趁虛而入。


  ??唐玄宗命令幽州節度使趙含章率軍討伐契丹。


  ??732年,趙含章率軍迎擊契丹。契丹軍一看TJ殺到,望風而逃。趙含章的部將烏承禕擔心契丹人詐敗誘敵,勸他暫且不要追擊,搞清情況再說。趙含章不聽,揮軍猛追。結果在白山(具體位置不詳)中了契丹人的埋伏,趙含章大敗。多虧烏承禕率領本部軍從另外一條道路及時趕到,橫擊正在追殺趙含章的契丹人,將契丹軍擊敗,救下趙含章。


  ??TJ乘勝追擊,斬獲頗多。契丹人再無還手之力,逃入深山老林。奚人不願受那洋罪,投降了TJ。


  ??唐玄宗將趙含章免職流放,讓薛仁貴的兒子、薛訥的弟弟薛楚玉代理幽州節度使。


  ??第二年,契丹人卷土重來。


  ??薛楚玉派出一萬精銳騎兵,帶著投降的奚人去戰契丹。


  ??TJ行至都山(在河北秦皇島境內)遭遇契丹大部隊。奚人不願跟契丹人作戰,在戰鬥打響後突然撤離。TJ陣型大亂陷入被動。一萬TJ打得隻剩下六千。主帥也死在亂軍當中。失去主帥的TJ依然死戰不降。契丹人舉著TJ主帥的頭顱給TJ看,勸他們投降。但TJ視死如歸,始終不降,一直打到全軍覆沒。


  ??這仗雖然打輸了,但可以看到TJ的精神狀態已經跟以前已經大不相同,不再是士氣低迷,一觸即潰,而是敢於跟敵人死磕到底。


  ??唐玄宗將薛楚玉免職,把大將張守珪調到幽州當節度使。張守珪是在抗擊吐蕃作戰中打出名的將軍,智勇雙全。西北無戰事,唐玄宗把他調到東北。


  ??張守珪到任後,果然不負朝廷的厚望,屢屢擊敗契丹,

  ??契丹首領連戰連敗,想通過詐降獲得一個喘息的機會。張守珪比較謹慎,派手下王悔代表自己前去安撫契丹人。王悔來到契丹軍中,很快發覺其中有詐。王悔不動聲色,暗中策反真心打算投降的契丹將領。


  ??某日夜,決定投唐的契丹將領率軍偷襲契丹大帳,殺了契丹首領,率領契丹軍歸降了唐朝。


  ??張守珪一出手便平定了契丹。唐玄宗龍顏大悅下令在幽州為他立碑記功。唐玄宗打算提拔他做宰相。當時的宰相張九齡進諫唐玄宗要賞罰有度。他剛打敗契丹你就封他為宰相,等他再滅了奚人、突厥,你該封他做什麽呢?唐玄宗於是改封張守珪為禦史大夫。


  ??736年,張守珪派養子安祿山率軍去討奚人和反叛的契丹人。


  ??安祿山“營州雜胡”,也就是營州的少數民族。有說法他的先祖是西域的胡人。他媽在他爸死後抱著他改嫁給突厥人。安祿山長大後與發小史思明一起逃離突厥家庭投奔TJ,因為作戰勇猛受到張守珪的賞識,被張守珪收為養子。


  ??不過安祿山打仗有勇無謀。張守珪讓他率軍去打奚人和契丹人。因為輕敵冒進他被人家打得大敗而回。


  ??按照軍紀敗軍之將要殺頭的。但張守珪愛惜安祿山是個人才,不忍殺他,隻是免了安祿山的官職,讓他在軍中戴罪立功。


  ??來年張守珪親自出馬,擊敗了契丹人。但他後來再去打奚人時吃了敗仗。


  ??他害怕朝廷追究,向朝廷謊報打了勝仗。唐玄宗知道真相後將張守珪貶為地方刺史。


  ??唐玄宗讓禦史大夫兼任幽州節度使,從幽州分出一部分設立平盧鎮,提拔安祿山為平盧節度使坐鎮營州。唐玄宗把防禦契丹和奚人的任務交給了安祿山。


  ??安祿山倒也沒讓他失望,坐鎮營州期間把契丹和奚人治得服服帖帖。


  ??安祿山也由此發跡。


  ??當時TJ在西域駐軍兩萬,鎮撫西域各國。在河西駐軍七萬多人,隔開吐蕃和突厥。在朔方駐軍六萬多人,防禦後突厥。在河東駐軍五萬多人作為朔方的總預備隊。在範陽(幽州)駐軍九萬多人防禦突厥、契丹和奚人。在平盧駐軍三萬多人防禦契丹和奚人。隴右駐軍七萬多人防禦吐蕃。劍南駐軍三萬多人防禦吐蕃和蠻獠。在嶺南駐軍一萬多人看守南部邊界。另外還在東部沿海部署了幾千人。當時TJ邊防軍一共有49萬人。


  ??這49萬人保護著唐朝邊境不受外族侵犯。


  ??當時唐朝的人口是4891萬,相當於一百個人養一個兵。相比現在幾百人養一個兵,唐朝老百姓的負擔還是大了些。


  ??《資治通鑒》記載:“邊將奏益兵浸多,每歲用衣千二十萬匹,糧百九十萬斛,公私勞費,民始困苦矣。”為邊防軍生產、運送衣服糧食對百姓來說就是一個非常大的負擔。


  ??不打仗還好,一打仗,前線需要的人財物更多,百姓的負擔更大。


  ??737年,安靜了十年的西北邊境再起戰火。


  ??吐蕃進攻勃律國(吉爾吉斯斯坦)。勃律國打不過吐蕃,向唐朝求援。它因為歸附唐朝,屬於唐朝的屬國。唐朝不能不管。唐玄宗下旨要求吐蕃罷兵。但吐蕃置若罔聞,執意攻破了勃律。


  ??唐玄宗大怒,下令河西駐軍向吐蕃發動懲罰性攻擊。


  ??河西節度使崔希逸率軍從涼州出發,深入吐蕃境內兩千裏,在青海西發現一支吐蕃軍,隨即發起進攻。吐蕃沒想到TJ會打它,毫無防備,被TJ打了個措手不及。TJ斬殺兩千多人得勝而回。


  ??吐蕃被激怒,宣布跟唐朝絕交。


  ??之後吐蕃不斷出兵襲擾唐朝邊境,攻城略地。


  ??唐玄宗也被激怒,調兵遣將反擊吐蕃。從河西九曲到川西,TJ向吐蕃占領區發動全麵進攻。吐蕃節節敗退,喪師失地。


  ??這時金城公主去世。吐蕃借報喪的機會向唐朝求和。但唐玄宗不準講和,執意要跟吐蕃打下去。


  ??唐玄宗令人毀掉赤嶺的界碑,表示不再承認金城公主時期劃定唐藏邊境。


  ??這時金城公主去世。吐蕃借報喪的機會向唐朝求和。但唐玄宗不準講和,執意要跟吐蕃打下去。


  ??唐玄宗令人毀掉赤嶺的界碑,表示不再承認金城公主時期劃定唐藏邊境。


  ??741年,吐蕃傾國而出40萬向赤嶺方向發動進攻。TJ5000騎兵勇敢迎戰,將吐蕃軍隊擊敗。


  ??5000人打敗了40萬。TJ對吐蕃人有了輕蔑之心,以為吐蕃不敢再來,放鬆了戒備。沒想到吐蕃人卷土重來,一舉攻陷石堡城。


  ??吐蕃乘勝攻向西寧。TJ迅速組織兵力迎戰。唐玄宗讓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指揮作戰。


  ??兩軍交戰,TJ先鋒騎將率軍衝鋒,一槍將吐蕃主帥挑落馬下。吐蕃驚慌失措陣腳大亂。TJ趁機發動全麵進攻,擊潰吐蕃,斬殺5000多人。


  ??TJ殺回石堡城。吐蕃守軍一麵堅守石堡城,一麵向國內呼叫救援。吐蕃讚普迅速派出援軍。


  ??皇甫惟明隻顧攻城,忽視了打援,沒有派兵警戒身後。吐蕃援軍上來後與城內守軍裏應外合夾擊TJ。TJ被殺得大敗。皇甫惟明帶著殘兵敗將逃回國內。


  ??唐玄宗免了皇甫惟明任命王忠嗣為河西、隴右節度使,讓他統一指揮四鎮之兵再戰吐蕃。


  ??東北的契丹和奚人趁TJ與吐蕃大戰不斷侵擾唐朝邊界。但是有安祿山坐鎮東北,契丹和奚人露一次頭打一次,東北邊界一直平安無事。唐玄宗因此能夠專心對付吐蕃人,對安祿山的能力非常欣賞。


  ??突厥人沒有趁機搗亂,因為他們自顧不暇。


  ??後突厥可汗毗伽被人毒死了。他兒子繼位後也得了一個急病死了。突厥再次陷入奪位內亂。


  ??突厥因為內亂而勢衰。原先歸附它的鐵勒部落紛紛起來造反,反戈一擊,瓜分它的地盤。


  ??唐玄宗想趁機徹底解決突厥問題,招撫回紇、葛邏祿、拔悉密等部落為己所用。


  ??先前突厥勢大,回紇歸附突厥。如今突厥勢衰,回紇向唐朝歸附,轉而攻擊突厥。


  ??742年,唐玄宗派王忠嗣配合回紇等部落進攻突厥,大勝而回。


  ??744年,王忠嗣再次出兵,又攻破突厥11個部落。


  ??745年,回紇人在大戰中幹掉了突厥人新選出的可汗。突厥殘餘走投無路隻得投降了唐朝。


  ??“於是北邊晏然,烽燧無警矣。”北線從此再無烽火,徹底安靜下來。


  ??746年,王忠嗣率軍對吐蕃發動反攻,連戰連勝,收複失地。


  ??但是懾於石堡城易守難攻,王忠嗣遲遲不敢進攻石堡城。


  ??他對唐玄宗說,石堡城險要堅固,強攻會死數萬人。不如休兵秣馬,等待時機。


  ??吐蕃連敗之後也無力再戰。雙方因此進入對峙狀態。


  ??唐朝四境都恢複了平靜。


  ??四境平,百姓安。國內的百姓得以安心地生活生產。有軍隊的保駕護航,唐玄宗的“開元之治”也得以延續。


  ??“開元之治”是唐朝在“貞觀之治”之後的又一個盛世。國家在唐玄宗的治理下蒸蒸日上,不僅政局穩定,天下太平,而且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交通便利,商貿發達,國富民強,聲威遠揚。


  書屋小說首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