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南坡之變
1320年——1328年 南坡之變,碩德八剌被弑,也孫鐵木兒被擁為帝。元朝後期奪位內亂分起。
??1320年,元仁宗的兒子碩德八剌即位。
??據說當年答己提議兄終弟及時,約定哥哥死後把皇位傳給弟弟,弟弟死後把皇位傳給哥哥的兒子,哥哥的兒子死後再把皇位傳給弟弟的兒子,如此讓皇位一直在兄弟倆之間傳接。海山是粗人,但很實在,死後按約定把皇位傳給弟弟。弟弟元仁宗有文化,但私心重,生前就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當媽的也是疼老小。答己裝聾作啞,默認元仁宗壞了規矩。
??碩德八剌即位後,丞相鐵木迭兒欺負新帝年幼,益發飛揚跋扈。朝中幾乎隻知道有鐵木迭兒,不知道有皇帝。朝堂上稀稀落落,丞相府熙熙攘攘。群臣都跑去丞相那裏捧臭腳。
??碩德八剌看在眼裏,記在心上,開始留意扶植自己的勢力。他罷免了跟鐵木迭兒沆瀣一氣的左丞相阿克繖[sǎn],提拔和自己投脾氣的拜住為左丞相,分削鐵木迭兒的權力。鐵木迭兒提出要調整人事,碩德八剌同意,但鐵木迭兒舉薦的人碩德八剌一概不用,隻用拜住舉薦的人。
??鐵木迭兒看出苗頭不對,立即去找答己(現在升格為太皇太後)。答己把碩德八剌找來,說你能坐上皇位,鐵木迭兒出力不小,你怎麽跟他對著幹呢。碩德八剌說我沒有啊,我隻是任用賢能、罷除奸邪而已。太後碰了個釘子,大怒:白養你這孫子!
??鐵木迭兒知道了又羞又惱:合著把我當奸邪了。
??碩德八剌頂撞太皇太後打壓鐵木迭兒,引起一些人的不滿。被罷免的左丞相阿克繖趁機聯絡跟太皇太後、鐵木迭兒走得近的大臣,密謀改立碩德八剌的弟弟為帝。有人把消息告訴了碩德八剌。碩德八剌借口開會將這些大臣招進宮,不審不問,直接拉出去砍頭。
??他不審不問是擔心這些人供出太皇太後或鐵木迭兒後讓自己為難。太皇太後、鐵木迭兒的勢力太大了。碩德八剌不太敢跟他們直接交鋒。他在殺了阿克繖等人之後,把他們的家產都賜給鐵木迭兒,以示鐵木迭兒跟逆黨不是一路人。但是他內心裏實際上已經認定鐵木迭兒就是逆黨的背後黑手。
??此後,但凡鐵木迭兒提出的動議,碩德八剌一律“不允”。
??鐵木迭兒又羞又惱稱病不出,不再進宮。
??過了一段時間,鐵木迭兒上朝銷假,說我病好了可以上班了。碩德八剌不鹹不淡地說:你年老體弱,還是再休息一段再說吧。
??鐵木迭兒被病退了。
??鐵木迭兒回到家,又羞又惱又憂又懼,沒多久真病了,並且一病不起,死了。
??老太後得知情夫死了又傷心又難過。她後悔立碩德八剌為帝,歎氣:“我怎麽會養出這樣一個小兒”。
??沒多久,太後也死了。
??這下好了,碩德八剌再沒有顧忌的人。他迫不及待地對鐵木迭兒一黨展開清算。一批一批的鐵木迭兒黨人被趕出朝廷。一堆一堆的鐵木迭兒舊政被推翻。
??他任命拜住為右丞相,接管鐵木迭兒全部權力,然後將鐵木迭兒抄家,剝奪鐵木迭兒官職和封號。
??鐵木迭兒一黨的殘餘惶惶不可終日,狗急跳牆決定和皇帝拚死一搏。
??1323年,碩德八剌出巡上都。
??蒙古實行兩都製,蒙古老家的都城稱上都,中原的都城稱大都。上都在現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元朝皇帝夏季去上都辦公,天涼時回大都辦公。
??鐵木迭兒餘黨在皇帝從上都回來的路上設下埋伏,趁夜黑人靜之時率軍衝入皇帝的行宮大帳。
??尚未安歇的碩德八剌聽見帳外大亂起身要去看個究竟,迎麵撞上叛兵,被叛兵一刀砍翻在地。
??因為事發地在上都郊外的南坡店,所以史稱“南坡之變”。
??發動政變的大臣宣布擁戴忽必烈的長子長孫也孫鐵木兒為帝。他們之所以沒立海山的兒子,是因為政變首領和海山有殺父之仇。他們之所以擁立也孫鐵木兒,是因為他根紅苗正。忽必烈的長子長孫的身份容易被朝裏朝外接受。也孫鐵木兒生在草原長在草原,從沒受到過漢文化的影響。讓他當皇上會得到希望保持蒙古傳統的守舊派的歡迎。
??從仁宗以來出現的漢化傾向讓黨內的老同誌憂心忡忡,擔心江山變色。也孫鐵木兒一句漢話都不會說,這當然會讓他們感到放心。
??總之,政變分子弑君另立並沒有遭到黨內外的抵製。滿朝文武沒一個替碩德八剌鳴不平。
??朝中原本就不支持碩德八剌繼承皇位,認為仁宗沒有按約定把皇位傳給海山的兒子,這事做得不對。另外碩德八剌做了三年皇帝,有兩年因為財政困難取消了年終分紅。剩下的那一年也隻是意思意思。大家雖然嘴上謝賞,心裏卻在罵娘。碩德八剌清洗鐵木迭兒一派的同時為了壓縮財政開支裁減冗官,搞得人人自危。碩德八剌之死倒是遂了廣大幹部的心願。
??也孫鐵木兒被從漠北接來登極坐殿。
??他宣告登基的詔書寫得非常有趣,是有史以來唯一的一份大白話的登基詔書。
??他說:我是“薛禪皇帝(忽必烈)可憐見嫡孫”,“今我的侄皇帝(碩德八剌)生天了也麽道,眾人商量著:大位次(皇位)不宜久虛,惟我是薛禪皇帝嫡派”,“從著眾人的心,九月初四日,於成吉思皇帝的大斡耳朵(上都)裏,大位次裏坐了也。”
??也孫鐵木兒不會說漢話,以蒙語發詔書,然後讓人翻譯成漢話。翻譯大概是跟元曲學的漢語,把這麽嚴肅的詔書翻譯得跟元曲對白似的,令人莞爾不禁。
??順便說一句,與唐詩宋詞相比,元朝著名的是元曲,也就是有唱念做打的戲曲。文人不能通過科舉考取功名,也不願替蒙古人做事,轉而利用所學自娛自樂,創作了很多戲曲。最著名的元曲作家當屬關漢卿。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竇娥冤》。
??戲曲的目標人群是普通百姓,所以戲文都是采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
??平常老百姓說的都是白話文。文言文屬於書麵用語,隻有寫文章才用到。文人包括皇帝百官平常嘮嗑也是說白話文。皇帝文化程度不高,親手詔書或口諭可能會用白話文。但正式詔書,尤其是像登基公告這麽重要的詔書,一定是要用文言文來寫。皇帝的詔書有專門的寫作班子負責,字斟句酌,精益求精。
??也孫鐵木兒身邊也有一個寫作班子,但是用蒙語寫作。蒙語詔書寫好後交給翻譯班子翻譯成漢語。翻譯對皇帝的詔書不敢使用意譯而使用直譯。按照蒙語的語法順序逐詞逐字翻譯出來就是這麽一個啼笑皆非的東西,就像網絡翻譯機直譯英文鬧出的笑話。
??直譯很難體現文采。但太沒文采也讓人笑話。
??元朝皇帝給寺廟下了一道聖旨。和尚把它刻到石碑上,現在依然留存。
??聖旨是這麽寫的:但屬寺家的水土、園林、碾磨、店鋪、解典庫、浴堂、人口頭疋,不揀甚麽,不揀是誰,休倚氣力奪要者。更這和尚每(們)道有聖旨麽道,沒體例的勾當休做者。做嗬,他每不怕那甚麽!聖旨俺的。鼠兒年三月十三日,大都有時分寫來。
??聖旨的意思是:凡寺廟財產,不論什麽,誰也不能仗勢侵奪。和尚也不得自恃持有聖旨,做違法亂紀之事。如敢做,他們豈不知畏懼!欽此!某年某月某日,寫於大都。
??蒙古人重武輕文,不重視什麽文采,說明白就得。不僅是漢文詔書,就是蒙文原文也談不上文采。
??蒙古人之前沒有文字,到了成吉思汗時代才有了文字,還是仿造回鶻文的。忽必烈在位時讓國師八思巴借鑒藏文重新改造了蒙文。蒙古人有文字的曆史非常短。
??文字都是現上轎現紮耳朵眼剛創造的,哪裏會有什麽文化積累,能寫明白就不錯了,還能奢望什麽文采?
??也孫鐵木兒是元朝皇帝中文化水平最低的。他在上都即位時身邊也沒有精通漢文的官員。他來到大都後也不重用漢人。文武百官中的漢人大臣屈指可數。能在他跟前說上話的隻有一位大臣,名將之後張珪[guī],但說了也白說。也孫鐵木兒不相信漢人,不會采納漢人的意見。
??他來到大都後宣布要學習漢文,學習儒家經典。這話傳出去引起儒生一陣小激動,以為儒家的地位被皇帝肯定,自己將有出頭之日。實際上也孫鐵木兒不過是做個姿態籠絡漢人而已,並且作為以漢人為主的多民族國家的領導人確實有必要聽懂漢語看懂漢文,如此而已。
??他學儒家經典不久就開始抱怨,我做的所有決策都不是受儒家經典的啟發。這些儒家經典對於我來說沒有任何價值。
??他對漢人的籠絡不過是形式上的,但對蒙古人的籠絡是動真格的。
??也孫鐵木兒是被蒙古貴族扶植上台的。他比較識趣,上得台來大賞群臣,搞得朝堂上一團喜氣,到處洋溢著過節的氣氛。
??他大封群臣,尤其是給擁立他為帝的政變分子加官進爵。後來一想不對勁,把自己和政變分子膘一塊讓人覺得自己皇位來得不正,又把政變分子滿門抄斬。
??他把自己從漠北帶來的一批人安插進來,將漢人和儒家大臣擠出朝廷。朝廷又恢複成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天下。漢人大臣隻剩下張珪裝點朝堂。
??張珪的爺爺本是金國降將,幫蒙古人滅了金國立下奇功。他爹接班後幫蒙古人滅了南宋被封為侯。張家對蒙古人忠心耿耿,被譽為元朝“四狗”之一。
??也孫鐵木兒靠買好群臣過了幾年的皇帝癮。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