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土木之變
1449年 英宗親政瓦剌,兵敗土木堡,被俘。
??1449年,蒙古瓦剌部侵擾邊境。
??瓦剌在韃靼衰敗後逐漸統一了蒙古草原。瓦剌首領也先上台後瘋狂擴張勢力,向東打到朝鮮,向西打到西域,兀良哈、女真人、哈密都向瓦剌臣服。
??強大起來的瓦剌依然跟明朝保持著朝貢關係,向明朝稱臣,向明朝進貢。
??他們向明朝稱臣,一是自認為實力還沒有強過明朝,二是不願丟了進貢的資格。
??不稱臣就沒資格進貢,這聽起來似乎很滑稽,好像有人願意進貢,上趕著進貢似的。
??但事實還就是這麽回事。周邊國家都願意向明朝進貢,爭著搶著向明朝進貢。
??因為向明朝進貢不是白給,是有回報的。明朝不會讓他們空著手回去。“有來無往非禮也”。明朝會回贈一些東西。他們送來的東西叫“貢”。明朝給他們的東西叫“賜”。“賜”通常是“貢”的一倍。他們不僅能得到高回報,還能得到他們國家急需的物資。
??這種禮尚往來實際上可以理解成一種特殊的貿易關係。你給我你們那邊的特產。我給你我們這邊的特產。比如對瓦剌,明朝讓他們用馬來換中原的絲綢、茶葉、鹽、糧等等生活必需品。他們甚至還可以得到明朝製造的鎧甲、弓、箭。
??這種貿易關係的特殊之處在於它不是一種平等的貿易關係。你必須向我稱臣,我才肯跟你貿易。明朝的對外貿易政策是政治掛帥而不是經濟掛帥,是招撫夷族的一種手段,是一種恩賜,不是現在所說的互通有無、互利互惠。單算經濟賬,明朝是賠錢的,賠大發了。
??明朝之所以願意做這種“冤大頭”也是有所圖。圖名是一方麵。萬國來朝、臣服天下,能讓明朝的虛榮心得到滿足。另一方麵,明朝圖個邊境清靜。你不用來搶,又殺人又放火的,我給你不就結了。
??有的國家隻想“貢”不想“朝”。那明朝是不答應的。比如日本,大老遠跑來納貢,因為“無表”被明朝“卻之”。
??“無表”不是說沒有海關申報表,而是指降書順表。你得向明朝稱臣,承認明朝是老大,才能跟明朝進行貿易。沒有“表”就沒有“貢”。沒有“貢”就沒有“賜”。
??日本在明太祖時期因為沒有“表”無法進行朝貢貿易。他們的一個將軍耍心眼兒,冒充日本政府偽造了一個“表”騙取了貿易資格,後來被明太祖識破。明太祖大怒,把日本打入禁止朝貢的黑名單。
??日本無法靠朝貢獲得日本生活必需的物資就讓倭寇去搶。明太祖防不勝防,煩不勝煩,一麵下令沿海築城加強防禦,一麵禁止船泊出海,讓倭寇沒的可搶。但這樣一來,防了倭寇的同時也限製了本國的海上貿易。
??到了明成祖時期,為了解決邊境倭寇問題,明朝恢複了日本朝貢資格,以此為條件要求日本懲辦躲在日本的倭寇。日本立即照辦,帶上稱臣的國書,拎著一串倭寇頭目的首級趕往中國朝貢。
??日本希望向明朝朝貢,不但是貪圖明朝的“賜”還想借機做明朝的生意,沿途做點買賣,額外再撈一把。
??日本的S刀在中國很有銷路,因為日本的煉鋼技術比中國先進。
??中國的冶鐵煉鋼技術在唐朝以前一直是世界領先,但宋朝之後就不行了。別說沒有新技術出現,連原有的技術有些都失傳了。不知道這是不是跟宋朝的重文輕武有關?不願再在兵器上麵下功夫。也可能是鹽鐵專賣製度把冶煉業變成壟斷企業,靠壟斷就能夠獲得足夠的利潤,也就失去技術革新的動力。也有人說是因為煤的普及。煤便宜而且產量大,使鐵能夠大規模生產,但與此同時也影響了鋼的質量。煤煉鐵含碳量高,難以練出好鋼。
??日本在唐朝時學到了中國的煉鋼技術。經過不斷發展和提高,日本的煉鋼技術超過了中國。日本從中國進口鐵,回去煉成鋼、做成刀再賣到中國。日本刀鋒利無比,非常受中國官宦以及軍人的喜愛。
??日本刀在中國非常暢銷以至於日本人不再看重朝貢,隻把朝貢當做一次合法進入中國境內的機會。有時候日本人還沒走到京師就已經把貨賣光了,索性放棄朝貢打道回國。
??日本人來中國賣刀。瓦剌人來中國賣馬。
??但是瓦剌人不厚道,把淘汰下來的老弱病殘的馬送往中國,把中國當做廢品收購站,並且以次充好索要高價。
??瓦剌還謊報使團的人數。明朝免費招待各國使團,不僅包吃包住還送紅包給使團的每個人。瓦剌人貪圖小便宜,每次都來一大幫人,並且明明來兩千人卻謊報三千人,為了多得紅包。
??瓦剌一貫如此。明朝始終睜隻眼閉隻眼。
??王振得知了這個情況後,大怒,決心治治他們這個毛病。“其太師也先貢馬,振減其直,使者恚而去”。瓦剌進貢馬匹,王振令人按質論價。瓦剌沒便宜可占,憤然離去。另外,“瓦剌貢使三千人,賞不如例,遂構釁”。王振讓人數著人頭給紅包,杜絕虛報騙賞現象。這一點也得罪了瓦剌。“虜使貪婪無厭稍不足其欲輒構釁生隙”。
??瓦剌人不幹了。你不是不給嗎?那我就搶。中國邊境因之戰火又起。
??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軍進攻大同。邊將吳浩、宋瑛率兵迎戰,結果兵敗身亡。
??消息傳到京城,群臣開始討論應對。朝臣大多是儒生。儒生怕打仗。大家勸明英宗寧人息事,以和為貴。明軍戰鬥力今非昔比,而瓦剌統一蒙古後實力劇增,此消彼長,動起手來勝負難料。
??但王振力排眾議要求明英宗立即禦駕親征。
??王大叔用明成祖朱棣五次遠征的光榮事跡激勵明英宗,說得明英宗熱血沸騰。太祖打敗蒙古,成祖打敗韃靼,我要是能打敗瓦剌就能和兩位先祖並肩齊名,成為第三位名垂青史的武功皇帝。
??明英宗當即拍板:討伐瓦剌。
??七月十一日王振提議親征。十二日群臣紛紛上書反對。十五日明英宗拍板親征。十六日,“車駕發京師親征”。
??明英宗說走就走,率領五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出發了。
??雖然說兵貴神速,但是打仗畢竟不是旅行。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很酷,很瀟灑。但是如果把出征當旅行,也來個說走就走,那可不是酷,那是很傻,很天真。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出征之前必須首先解決後勤保障問題。“後勤保障是軍隊戰鬥力、凝聚力的保證”。兵馬的吃喝拉撒睡,武器裝備的供應……要考慮的事情多了去了。
??久居深宮明英宗和太監王振從來沒帶過兵。“目不辨旌旗,耳不諳[ān熟悉]鼙[pí戰鼓]角”。他們哪懂這些。王大叔以為多帶些銀子就得了。窮家富路,路上缺嘛買嘛。
??這倆把問題想得也太簡單了。五十萬大軍,五十萬民夫,一頓能吃窮一個縣。沿路州縣都是窮山僻壤,他們的接待能力能支持的了嗎?
??果不其然,“不到十日,軍中已絕糧”。剛出門就出現了餓死士兵的現象。
??一路艱難不提,大軍勉勉強強開到了大同。
??也先見大軍殺到,率軍北撤,誘敵深入。
??明英宗以為也先怕了自己,準備率軍追擊。大同鎮守太監(相當於軍區政委)郭敬來見王振,勸王振千萬不要追,追就著了也先的道。為了掩蓋自己先前兵敗的無能,他向王振添油加醋地白話瓦剌軍多麽多麽凶悍狡猾。王振嚇得目瞪口呆,決定撤軍。
??五十萬大軍大同一日遊,如潮水般“嘩”一下湧上來了,又“嘩”一下退下去了。
??要撤好好撤也算,趕緊回家,準備充分了來年再戰。誰成想王振在撤兵途中又出幺蛾子。
??大軍離開大同向東北方向行進。大軍來時取道宣府(張家口宣化區),回時打算原路返回。但是王振請求明英宗繞道他的家鄉蔚州(在大同東南),讓他體會一把衣錦還鄉的感覺。明英宗自然如他所願,令大軍轉向東南行進。
??走到半道,王振突然改主意了。大軍所過之處,農田盡毀。不說別的,五十萬人一人一腳就能把農田變成宅基地——瓷實得都不用打地基了。王振擔心擾民,請求明英宗折回原路。明英宗又答應了。
??這一繞一折,時間就耽誤了。
??明軍走到離懷來(河北張家口懷來縣)縣城隻有20裏的土木堡,王大叔發現拉銀子的車隊沒跟上來,命令大軍就地止步,等待輜重車隊。
??有人建議明英宗先行進城,留一部分人等就行了。王振不知道出於什麽考慮,拒絕了這個建議,還譏諷別人“腐儒安知兵事”?
??等啊等,車隊沒等來,瓦剌的馬隊來了。也先率領數萬瓦剌騎兵追了上來。
??王振派出三萬兵阻擊瓦剌。阻擊部隊迎過去就掉進人家設好的伏擊圈,全軍覆沒。
??瓦剌軍隊隨即兵圍明軍大部隊。
??兩軍對峙。也先怵對方人多勢眾,明英宗怵對方馬快刀狠,誰也沒敢先動手,就那麽僵著。
??兩軍整整僵持了一天。也先提議:咱們別相麵了,講和吧。明英宗說:好哇,你們先撤圍,條件好商量。
??也先真的就撤了。
??明英宗長舒一口氣,有驚無險。
??王振迫不及待傳令“移營就水”,也就是把營盤遷到離土木堡不遠的小河邊。大夏天的,將士們被圍在土木堡一天沒水喝,渴得嗓子直冒煙。王振“移營就水”的命令一下達,將士們爭先恐後地往河邊跑。
??也先撤走但沒撤遠,就在不遠處等著這一刻。他見明軍大亂,立刻下令攻擊。
??促不及防的明軍被也先的馬隊衝得七零八落。瓦剌鐵騎左衝右突,大肆砍殺。明軍很快死傷過半。
??明英宗的衛隊也被殺散,身邊隻剩下一個小太監。明英宗知道走不脫了,下馬盤腿而坐。一個瓦剌士兵衝過來,看見明英宗穿的鎧甲和衣服非常高檔,叫明英宗脫下了給他。明英宗不肯脫。瓦剌士兵要殺他。旁邊有瓦剌兵攔住,說這個人看起來氣度不凡,可能是個大官。瓦剌士兵於是押著明英宗去見也先。也先一看,喜出望外,叫人好生看押起來。
??隨行的大臣幾乎全部被殺。王振則被憤怒的士兵一錘砸死。
??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這時明朝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敗仗。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