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宋與西夏的恩怨由來
縱觀北宋一朝,都說遼是宋最大的敵人,然而宋和當時周邊國家打仗最多的卻不是北邊最為強大的遼,而是西夏。宋與西夏之間的關係不得不先理出個頭緒,這也是宋代曆任統治者也為之頭痛的問題。
建立西夏的黨項人是羌族的一支,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唐朝皇帝一貫重用胡人,經常用這些黨項人來對搞吐蕃人。唐僖宋時黃巢起義,時任夏州節度使當時的黨項部落首領拓跋思恭因為收複長安有功,而被賜姓李,封夏國公。
從此後拓跋思恭及其後代由此改姓李,擁有了以夏州為中心、包括夏、緩、宥、銀州的藩鎮勢力,成為當地最大的勢力。
唐滅至五代十國,夏州己經改拓跋為李姓黨項藩鎮采取了無論中原王朝何人做皇帝,自己都稱臣的策略,以換取李氏對夏州的合法統治地位和大量賞賜,進而繼續發展自情懷的勢力。
中原王朝皇帝曆來愛麵子,所謂的萬國來朝看似風光無限,實際是大量賞賜這些所謂來朝拜的除好看之外,根本沒有任何實際意義,而且這些小國小部落朝秦暮楚,給他東西他就說你好,說不定哪一天給的少了或是沒給,說不定就翻臉。
經地二百多年的經營,夏州李氏擁有的地盤不僅有肥美的牧場,而且還有現在鄂爾多斯南部的鹽產地。牧場出產牛羊戰馬,而青鹽的意義更大,不要小看了這種在現在幾乎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鹽,在北宋那個時代,青鹽可是最上等的食鹽,除了食用還可以潔齒,更可以當做硬通貨使用、
有馬就有騎兵,有鹽就等於有錢,可以說夏州黨項有兵馬有錢糧勢力是相當的大,李元昊能夠建立西夏,這些都是必要的基礎。
結束了五代十國的紛亂,宋一統中原,夏州李氏依然向宋稱臣,每年送去一批戰馬且允許宋派文官管理部分縣(按照當時的說法是,宋羈縻夏州)。宋太祖先是忙於削奪開封附近的藩鎮兵權、用來建立國家軍隊禁軍,對於更加遙遠的西北黨項沒法顧及而給予“許之世襲”。
宋太祖趙匤胤與遼國交鋒後,發現此前一直所向披靡的宋軍步兵,麵驛遼國騎兵顯得吃力起來,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建製騎兵,將目當投向夏州李氏控製的西北地區,更想將都城從無險可守的汴梁遷到洛陽或是西安,並且修通往西北的路,積極將羈縻的夏州變成實際控製。
遷都的計劃,由於受到後來成為宋太宗趙光義等官員的反對,太祖皇帝又英年早逝,最後沒有來得及實義。太宗趙光義繼位後與遼國人的曆次交手均失敗告終,也明白了騎兵的重要性,此時各地的藩鎮的兵權己經削除,也將目光投向了西北。
太平興國七年,趙光義找了個借口要把夏州李氏親族全部招到到京城開封,準備根除這個西北最大盤踞勢力。然而,當時黨項首領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有先見之明,深知一旦入京就再無翻盤機會,就借故逃離,遁入茫茫草原。
雍熙二年,李繼遷聯合當地勢力誘殺北宋駐守西北的將領曹光實,隨後乘機占據銀州,攻破會州(今甘肅靖遠),又通過向遼國“請降”來拉攏遼國對抗宋,遼也願意宋西北邊疆出問題,所以就封李繼遷為夏國王。
宋太宗大怒,曾派兵去打擊但沒能勝利,再次準備用兵時便駕崩了。宋真宗即位,由於麵臨遼國南下壓力,不得不對李繼遷采取緩和行動,在得到李繼遷繼續名義上向宋稱臣的情況下,默許李繼遷實際控製夏、綏、銀、宥(今陝西靖邊)、靜(今陝西米脂)州等地。
後來,乘著宋遼對峙,李繼遷率諸部落攻陷宋朝西北重鎮靈州、涼州,截斷宋朝通往西域的商道,同時禁止西域諸部向宋朝賣馬,嚴重的影響宋的軍力建設。
此時李繼遷已經實際脫離宋獨|立了,隻不過沒有公開立國而已。李繼遷死後,李德明即位,選定銀川為都城,改名興州,同時繼續執行向宋遼稱臣、以迷惑宋遼的方針,以便宋遼不來幹涉自己,積極向不僅適合放牧而且適合種植糧仞的河西走廊發展。
李德明率兵南擊吐蕃、西攻回鶻。由於宋遼相互盯著對方,讓李德明再一次拓展了黨項人的生存空間。
此後,李元昊即位,仿照中原王朝建立文武官員和一套製度,在攻取吐蕃的瓜州、沙州(敦煌)、肅州(酒泉、嘉峪關一帶)三個戰略要地後,於仁宗寶元元年宣布脫離宋的藩屬地位而自立,建立大夏(西夏)。
從戰略眼光上來看,宋太宗比宋太祖差的可不止一個層次,逃走了一個李繼遷,為兒孫輩留下了恁大的一個禍患,自此宋在西線與西夏的戰爭,從爆發到北宋滅亡便沒停止過,其中名將輩出,西軍的戰鬥力也是驚人非常。
在這其間北宋與西夏發生了五次戰爭,李元昊為了攻占陝西,發起了第一次宋夏戰爭,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場戰伇中,均以宋敗告終,然西夏雖勝但消耗亦是很大,特別在定川之戰,西夏兩路軍一路大勝一路全軍覆沒無力西進奪取陝西,掠奪所得遠遠不如消耗,得不償失,雙方最終議和。
由於西夏占據了橫山,占據了進可攻退可守的地利之勢,北宋一直處於被動防禦的劣勢。在占據地利之勢的西夏隨後又發起了第二次對宋的戰爭,而這一次以西夏大敗結束,毅宗李諒祚受傷一年後死去,西夏國勢漸頹,逐漸處於守勢。
第二次宋夏之戰後,宋大將王韶熙河開邊,直接威脅到西夏右廂地區,後於五路伐夏,卻因為將領內訌失利,緊隨而來的便是永樂城之戰,此戰宋戰敗城敗,死傷士卒民夫多達二十萬,最終西夏戰勝。
北宋對西夏的進攻,在文臣武將的眼中有兩種進攻模式,一類是速勝,另一種便是蠶食政策,第三次宋夏戰爭五路伐遼的失敗,則是證明了速勝戰略的失敗,而北宋築永樂城則是對蠶食政策的一種非正式的實施。
在第三次宋夏戰爭結束後,元祐六年章楶擔任環慶路經略安撫使,提出西夏嗜利畏威,如不給予懲罰,邊境不得休兵。應當逐漸占據西夏疆土,用古代對諸侯削地的辦法,以削弱對方來強固自己的邊防,然後派各路兵守其要害之處,並率軍進攻西夏。夏軍多次侵犯,均為章楶所敗,有效遏製了西夏的侵犯。
紹聖元年,章楶出兵西夏,並據地形修築工事,鞏固邊防。攻取西夏大片地區,取得了宋朝對西夏作戰的戰略主動權。夏軍進攻平夏城,章楶於胡蘆河川三戰三捷,大破其軍,經過兩次平夏成之戰又奇襲天都山,使西夏數萬軍馬被俘,更是擒獲西夏統軍嵬名阿埋。
至此,平夏城的最終築起,如刺入西夏人咽喉的刺。其後這一戰術立刻成為宋軍主流,依托層層推進的堡壘,沒有了後勤壓力的宋軍頻繁出擊,各種小規模的戰鬥,一年的時間竟然斬首萬餘,西夏土地不斷被蠶食。
這一次樂天行到西北,說不上算不算是參加宋夏戰爭,但這一戰可以被視為宋夏之間的第五次戰爭。就戰爭的進程來看,這宋夏的第五次戰爭己經算是進行了一大半。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有著北宋六賊稱號的其中一位童貫,童貫雖然是個太監,但絕不是尋常人。但提起童貫更不得不提起另一個人,童貫的老師北宋著名的武將太監李憲。
李憲是曆史上少有的擁有很高軍事能力的宦官,戰功不下於當時任何名將,而且曆史上的口碑還挺好。但是就因為他是宦官,北宋朝臣對他的功績往往視而不見,過錯則無線放大,最終鬱鬱而死。
第三次宋夏戰爭中,李憲是五路伐夏唯一有明顯戰果的一路統帥,居然還要為靈州城下的失敗背黑鍋,實在是令人嗟歎。
不得不承認,在北宋的曆史上太監比武將還能打,有別於漢、唐、明三朝太監給人以隻是擅權做亂的印像。
李憲死後,作為李憲門生的童貫開始了長時間蟄伏,直到徽宗即位,童貫與蔡京相互為黨,迅速的搭上徽宗,並成為皇帝在軍中的代理人,總理西北六路邊事,他繼續推行進築淺攻的政策逐步蠶食橫山,以名將王韶的兒子王厚為主將,自己任監軍,發起一係列的戰役。
政和四年,宋軍在童貫、種師道的率領下,於古骨龍大敗西夏軍,己經在橫山占據了足夠的優勢。
鄆王趙楷送與樂天的軍情,一路上樂天接連翻看了數日才看完,對宋與西夏之間如何結怨,以至於相互攻伐了足有百年之久的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
從軍情上的了解,眼下這個時期的西軍無論是野戰,攻城,守城都要遠遠強於西夏軍,西軍方麵又多將門世家,名將輩出,士兵多敢死善戰,裝備精良,而西夏軍隊青黃不接,後繼無人,西夏國勢更是一蹶不振,宋朝己經到了對西夏全麵的戰略優勢階段。
隻是樂天不明白,麵對西夏素來驍勇善戰且勝多敗少的童貫,為何到了金國攻宋的時候便望風而逃。
為何在西北曾將西夏軍打的落花流水潰不成軍的西軍,為什麽在麵對遼軍、麵對金軍時會處於劣勢。
就軍事實力而言,大宋雖略弱於金國,但真的硬碰硬起來,絕不可能落到被金國滅國,最多不過是再結一次澶淵之盟,這中間有著太多的不明白出現在樂天的腦海裏,那段成為華夏人千年瘡疤的曆史,還會再次重演在自己的麵前麽?
夜間,樂天每次想起這段曆史,都不住的捫心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