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少帥春秋> 第146章 席捲大西南(四)

第146章 席捲大西南(四)

  川、黔系由合到分,滇系又內鬥,使坐觀形勢的桂系諸大員大跌眼鏡。本來桂系李白黃三巨頭還想著在人民軍攻勢稍慢時漫天要價,但是見了這三系已經陷入內戰的漩渦而不能自拔,抗拒中央在此時便是一個笑話了。 

  楊森、劉湘分分合合,幾番內鬥下來,雙方實力均損失不少。正好給人民軍以可乘之機。張維璽率兵先入成都,宋九齡佔領廣安,川北已在人民軍控制之下。 

  面對人民軍即將進入重慶,劉湘無計可施。上、下川北及川東盡失,重慶已在人民軍三面包圍之中。在成都為人民軍取得后,唯一可行之策是西遁川西,與堂叔劉文輝合兵一處,退往西康。但以西康貧瘠之地,究竟能存活多久尚在五五之數。不過這樣一來,他劉湘又將是民國另一偏安之軍閥,將與中央為敵。他雖然滿心希望重鑄昔日光環,但形勢比人強,不容他不多想。 

  可是人民軍得勢不饒人,28日清晨,號稱「鐵軍」的人民軍孫良誠部前鋒一團正式逼近重慶南麓大渡口,守軍始終未接明白口令,竟然乾脆將槍一扔,甩手讓開大路,任由人民軍通過。待劉湘得知消息時,人民軍已兵臨城下,等待其最後決策了。 

  無奈之下,劉湘發出通電,表示願意歸順中央,將全部軍隊交由人民軍改編,自己安心做國民。張漢卿在得知重慶和平歸順,大喜過望,通電讚揚劉湘「識大體,愛國家,不計較個人榮辱得失」,並表示「劉湘所部將改編為人民軍新的軍,由劉湘繼續任軍長,歸即將成立的成都軍區管轄。」其它諸侯見實力最大的劉湘已歸降,紛紛放下武器,依樣畫瓢。於是川中平服,只有劉文輝盤踞在川南,左右搖擺,並將主力漸調往川西,似有形勢不妙即西竄康定等地自立為王之意。 

  心腹大患既平,對劉文輝這等疥癬小疾已不在話下。10月2日,張漢卿坐軍艦自漢口抵達重慶,開始布置對滇、黔戰事。川軍大將劉湘、楊森均誠惶誠恐,大張旗鼓迎接以示鄭重。張漢卿則盡展少帥風度,對川軍降將極盡恩榮,稱讚劉、楊為平川功臣,並以楊森為新成立的人民軍第35軍軍長,與商震一道出川,要強渡烏江,平定貴州。 

  千帆競過,百舸爭流。人民軍第11、13、3、6、7、8、14、19、34、35共10個軍22個師30萬人以摧枯拉朽之勢強渡烏江、三岔河、鴨池河等地,只用了3天便分別攻破滇軍北、西、東三條防線。袁祖銘敗兵如蟻穴潰堤,一發不可收拾,不得已通電下野,拱手讓出貴州全境。 

  看到分則兩害,胡若愚在31日於昆明東郊大板橋與龍雲言和,商定以和平為基調,仍讓龍雲回昆明主持省政,準備將龍釋放。張漢卿難得這一天賜良機,怎能讓龍雲這隻老虎重新煥發生機?他一面直指胡若愚部為叛軍,派兵搶佔川南攀枝花要地、要興兵「圍剿」,使之不敢輕易釋放龍雲,一面以重兵進入昆明,安撫百姓、擠壓龍雲軍空間。 

  在昆明,張漢卿利用雲南百姓對唐繼堯護國之功的感念,重新將唐繼堯這面大旗搬了出來,以抵消龍雲的影響力。他報請中央政府,明令褒揚,在昆明大觀樓鑄造了唐之銅像,並舉行國葬。 

  同時為民請命,修建唐繼堯墓。 

  唐墓為石砌圓丘形,高6米,直徑為16米,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在國內為較大的陵墓。墓前建有廊柱式石牌坊,面闊16。70米,鑲嵌著8個石碑,這8個石碑,刻著1916年護國戰爭期間被推舉為護國軍務院撫軍長,大總統黎元洪的授勛令;以及周忠岳為唐繼堯寫下的長篇墓表。把這些內容合起來,就是唐繼堯一生中最精彩、最輝煌的人生歲月。唐墳正中刻寫著「會澤唐公冥墓」,兩邊對聯是:「功業須當垂永久,風雲常為護儲胥。」唐墳前神道兩旁立有石獅、華表,唐墳之上還有許多石雕,氣勢壯觀!這個墓把建築上的希臘式、威尼斯式、哥德式與中國傳統融為一體。此外,還採用了拉丁式的銘刻,墓頂樹木蔥鬱,形成了一個綠色墓冠。 

  因龍雲尚陷囫囹,因此對其雲南省主席兼軍長的諾言便無法兌現。張漢卿一面與胡若愚「交涉」,一面將胡瑛指揮下的滇軍38軍拆、調、換、退,並改編為人民軍第33軍。 

  等到10月6日龍雲回到昆明接任所謂第三十八軍軍長、雲南省政府代理主席時,屬下盡去,換上清一色的人民軍將領。龍雲也是一代梟雄,能屈能伸,遂以威不孚眾為由,請辭軍長職務。張漢卿「堅請」無效,只得重新委任奉軍老將張殿九為軍長,但仍以龍云為雲南省主席。龍雲舊部在胡瑛指揮下大敗胡若愚、張汝驥,15日將胡若愚驅退川南依附劉文輝。 

  劉文輝,字自干、病虞,為大地主劉文彩之弟,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在民國初期軍閥混戰中逐步壯大勢力,後來和堂侄劉湘一起成為四川最有實力的兩個軍閥,劉文輝佔據以成都為中心的川西,劉湘佔據以重慶為中心的川東。此人在正史上是因抗戰名流青史。當時劉湘抱病率數萬川軍子弟,徒步千里,出川抗日,並任第七戰區司令長官及第23集團軍總司令。1938年1月20日,劉湘因胃病在漢口去世,並留遺囑「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后國民政府追贈其為陸軍一級上將,算是用波瀾壯闊的轟烈,為人生畫上圓滿的句號。張漢卿對這樣一位深明民族大義的軍人其實是非常敬重的。在他看來,即使是軍閥,也有遠比現代所謂「哈日」、「哈韓」者值得關注與尊敬的地方:像張作霖、吳佩孚、曹錕等人,他們中的一些人也許沒少干過壞事、甚至傷天害理的事,但是一旦關係到民族大義上,那是絕對不含糊的。 

  留給中國的時間不多了,能讓中華民族遠離大災難的時間不多了,留給張漢卿的時間不多了,不能再在為中國內戰再浪費國家的元氣了!張漢卿於國慶節前夕,在昆明舉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閱兵遊行,並在其後向劉文輝及桂系要員發出了「雙十」電文,呼籲和平統一、建設新中國。 

  在張漢卿發出統一呼聲后,以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中央也發出籲請,要求廣西在統一軍令、政令之基礎上與中央請和,並在中國大陸達成國家統一。中國強大的民意力量是最終促使桂系與中央達成和平統一的決定性力量,在重重壓力下,劉文輝、李宗仁相繼表示願意接受中央改編。 

  西南平定,除了各租界,中華民國終於在大陸實現了統一。對號稱「雙槍將」的貴州兵,張漢卿極盡裁撤之能事,除擇其精銳,保留龍雲共一個師外,盡行編入建設兵團或後備役部隊中。對號稱「猛如虎」的廣西兵,則擴充至4個師。滇軍保留3個師,川軍打亂編製保留7個師。 

  為了充分利用成都掌控大西南的有利地理,張漢卿報請中央軍委同意,在成都設置成都軍區,管轄範圍包括西藏、雲南、貴州、四川諸省。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張漢卿調遣老奉系大員萬福麟坐鎮此地,轄有6個軍。 

  對桂系降將的委任出人意料:黃紹竑擔任張漢卿的參謀處長;白崇禧則進入國防委員會,擔任后成立的總動員局局長;李宗仁則順利升至國家行政委員會委員,成為中央的要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