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嫡女誓不為相> 第一百三十章,還記得剛入宮

第一百三十章,還記得剛入宮

  “建設在更加注重集中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中走向深入。”


  “我記得剛入宮為九品女官時,為我們講解曆代朝治的女官大人曾經講過。”


  “是的。”梁戀和謝胭一起下著台階。突然說道。


  “古代官僚製度。秦隋唐宋元各朝代在政治製度上的創舉。”


  “一、察舉製。察舉也就是選舉,是一種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為官的製度。漢代察舉的標準,大致不出四條,史稱“四科取士”,《後漢書·百官誌》注引應劭《漢官儀》說:一曰德行高妙,誌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按章覆問,文中禦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四科取士大約起於西漢,下迄東漢未改。不過有時單舉其中的一二科,或全舉四科,均有詔令臨時規定。察舉的標準雖僅有四科,但察舉的具體科目卻很多。”


  “主要有孝廉,茂才,賢良方正,文學,以及明經,明法,尤異,治劇,兵法,陰陽災異等臨時規定的特殊科目。這些都是功名,有了功名,便可實授官職。”


  “二、征辟。征辟是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製度,主要有皇帝征聘與公府,州郡辟除兩種方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與聘召的方式,選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學兼優的人士,或備顧問,或委任政事。征聘之方,由來已久,如秦孝公公開下令求賢即屬征聘性質。”


  “秦始皇時叔孫通以文學征,王次仲以變倉頡舊文為隸書征,亦皆屬征召性質。到了漢代,漢高帝十一年,求賢詔,也是繼承了這一方式。以後自西漢武帝以至東漢,相沿成例。對於德高望重的老年學者,且特予優待。”


  “如武帝即位之初,即“使使者束帛加璧,安車以蒲裹輪,駕駟迎申公”,可謂開了漢代安車蒲輪以迎賢士的先例。皇帝征聘,為漢代最尊榮的仕途,被征者來去自由,朝廷雖可督促,如堅不應命,亦不能強製;且於既征之後,地位也不同於一般臣僚,大都待以賓禮。”


  “漢代辟除官吏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三公府辟除,試用之後,由公府高第或由公卿薦舉與察舉,可出補朝廷官或外長州郡,故公府掾屬官位雖低,卻易於顯達。一種是州郡辟除,由州郡佐吏,因資曆、功勞,或試用之後,以有才能被薦舉或被察舉,亦可升任朝廷官吏或任地方長吏。”


  “公府與州郡既有自行選官之權,而被辟除的屬吏又不為朝廷命官,故去留亦可以自便。如不應辟,也不能加以強迫;否則,要受到輿論的非議。尤其是州郡辟召是當時比較自由的仕宦途徑,而且既辟除之後,主官即當加以重用;否則,氣節誌行之士就要辭去。”


  “三、九品中正製。在漢末軍閥混戰的衝擊之下,鄉裏遭到破壞,“鄉舉裏選”的傳統做法難以為繼。在此情況下,三國時的曹魏製定和推行了“九品中正製”。”


  “在朝官中推選有聲望的人擔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負責察訪本地士人,按其才德聲望評定九個等級,然後根據士人的品級,向吏部舉薦。吏部依據中正的報告,按品級授官。”


  “起初,這一製度是致力於解決朝廷選官和鄉裏清議的統一問題,是對漢代選官傳統的延續,也是對曹操用人政策的繼承。”


  “但到魏晉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個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壟斷,他們在評定品級時,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劃分,已經背離了“不計門第”的原則。”


  “此後的三百年間,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門閥士族壟斷政權的局麵,而九品中正製一直是保護士族世襲政治特權的官僚選拔製度。”


  “所以,阿戀,你是說,如果想要改變寒門之士進入仕途的話,必要從這裏麵入手。”“正是。”梁戀抬頭笑了。


  “四、科舉製。南北朝時期的士族製度,隻是按照門第高低分配權力,不能滿足數量眾多的出身低微的地主的要求,而門第高的士族腐敗,因而加劇了當時的政治腐敗和地方割據分裂的傾向,說明士族製度已經腐朽。”


  “同時封建經濟有所發展,尤其是均田製實行後,中小地主勢力增長,非常渴望進入統治階層。隋唐時期實現了國家的統一,為革新政治,鞏固統治,加強皇上集權,在選官上實行了科舉製。”


  “隋文帝廢除維護門閥貴族地位的九品中正製,於開皇七年設“誌行修謹”,“清平幹濟”兩科。隋煬帝時始置進士科,因為是分科取士,所以名為“科舉”。”


  “王朝開始用公開考試的方法來甄別人才高下,從而量才錄用,這是國家古代選官製度上的重大改革,為以後曆代所沿用。”


  “唐代科舉有常舉和製舉兩類。常舉每年舉行,於進士科外,複置秀才,明經,明法,明字,明算等多種。學館的生徒可以直接報考,不在學的自行向州,縣報考,合格後再由州縣送皇上參加考試,應試者以進士,明經兩科為最多。”


  “考試的內容,進士著重於詩賦和時務策,明經則著重於儒家經典的記誦。主持考試的,開元二十四年以前一直是吏部考工員外郎;以後歸禮部掌管,也有臨時由皇帝委派中書舍人等清要官主持的。武則天當政時,還親自主持考試。”


  “考試及格者稱為“及第”。錄取數進士科約為應試者的百分之一,百分之二,明經科為十分之一,十分之二。因為考生投送履曆表,叫做“投狀”,所以進士第一名稱“狀頭”或“狀元”。武則天還增設武舉,由兵部主持。”


  “製舉由皇帝臨時立定名目,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文辭清麗科,博學通藝科,武足安邊科,軍謀越眾科,才高未達沉跡下僚科等百十餘種。”


  “士人和官吏都可以參加考試。考中以後,原是官吏的立即升遷;原來不是官吏的,也立即由吏部給予官職。但製舉出身當時並不被視為正途,而看成是“雜色”。”


  “隋唐時期創立的科舉製度有積極意義:剝奪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權,削弱了地方豪強士族的勢力,使封建官吏的選拔和任用權收歸皇上,有利於消除地方和皇上在選官方麵的腐敗,改變了自秦漢以來以薦舉為主的官吏選拔製度,是曆史的一大進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