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節

  君,必有三鏡。當以鏡、以古、以人為鑒。


  正如古書所言:“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


  結果嘉康帝便有了胡大人這麵糟心的鏡子。


  此人以賢臣魏征自居,擅長事無巨細挑揀帝君的起居錯處。


  若換了旁人,這般吃飽了撐的,早就被嘉康帝拖出午門一刀哢嚓了。偏這位胡大人為人剛正不阿,身在禦史之位,的確是修正了朝政不少的貽誤。


  所以向來以明君自居的嘉康帝,就算再怎麽心內厭煩這位臣子,也得豎起龍耳虛心受教。


  “胡愛卿,這席麵已經由內侍用銀針試過,並無毒物,你又未食,可有什麽不妥?”


  胡璉伸手指了指那盤子裏的熊掌道:“此道菜不妥!顏色血紅,乃是百姓血淚,油滿肉厚,更是庶民脂膏!”


  其實當胡璉指向那熊掌時,嘉康帝自己也想起自己昨日下的旨意了。


  而當時,這位胡大人也在,自然也聽到了自己親自傳下的諭旨。他心內頓時起了懊惱,早知忘山今日開宴,昨日幹嘛早早下旨?


  結果還讓這糞坑裏的石頭聽見了,看胡大人瞪眼激憤的架勢,這是要在宴席上一石下去激起千層浪啊!

  嘉康帝心知胡大人話鋒不對,便急急阻攔,隻沉著臉道:“愛卿有事,不妨明天到朕的禦書房裏去說,此時乃是吉時,朕餓了半天,想與眾位愛卿吃頓和美的家宴。”


  若換了旁人,便見好就收,免得惹怒了帝君。


  但胡大人來了勁兒時,乃是魏征附體。


  更何況他昨日聽說東北邊民的疾苦時,氣得徹夜難眠,耳旁似乎都是邊民啼饑號寒的哭聲,此時在琅王府上,卻一下子看到了這麽多肥厚的熊掌,隻氣得心都炸裂,立意要在群臣都在時,直諫聖上,重罰琅王,為京城的官員立下警示。


  胡大人的“刀筆吏”並非浪得虛名。話鋒若寒芒,直擊要害,刀刀見血,痛陳了邊民百姓的苦楚時,老淚縱橫,直問聖上,可記得昨日下的諭旨,而這琅王卻頂煙兒上,驕奢淫逸,貪圖享樂,置百姓疾苦於不顧,今日若不撤盤重罰之,豈不叫天下百姓寒心?

  楚管家立在庭旁,聽到胡大人痛陳時,懊悔得恨不得一頭將自己撞死!


  京城裏宴席的門道竟然這麽多?

  昨日還是寵兒的熊掌,今日怎麽就一掌拍下要人命了?

  那崔家小娘子當初明明沒有列那熊掌,偏偏自己多嘴,非要添上,如今在京中文武麵前,害得王爺被架在火塘上炙烤……他……他真是愧對老王爺和王妃的囑托了!


  至於那嘉康帝,其實也是在火塘上炙烤。大沅朝的皇帝被個臣子拿話擠兌得無處可站,偏偏半句反駁不得。


  事情就是這個事情,旨意也是他親下的,人證物證俱在,抵賴不得。但因為這事責罰忘山,豈不是寒了他初來京城之心?若是羞憤之下一怒回了江東可怎麽辦?那豈不是又不能長久地相見了?

  心念流轉間,嘉康帝冷著臉道:“堂堂王爺,哪裏會管顧著菜單采買這類的瑣事?朕每日吃什麽,不也是由著禦膳房端上來?王爺犯錯,都是下人辦事不力!這做熊掌廚子在何處?拖出去重打五十大板!”


  原本胡大人激憤痛陳時,那琅王一直表情悠哉,仿若無他閑事一般,隻玩味地看著一旁的太子,心裏琢磨著此番後怎麽回敬太子一番吃不了兜著走。


  可沒想到萬歲留著他不責罰,卻轉身要刁難廚子,琅王的臉色登時難看,起身便想請皇帝收回成命自領了懲罰。


  就在這時,有清麗的聲音傳來:“敢問這位胡大人,你確定桌子上擺放的是熊掌?”


  胡大人轉臉一看,也不由得一愣:這……這不是他之前親去琅王府上保舉贖回的小廚娘嗎?

  瓊娘在庭堂邊,規矩跪下,低著頭卻高聲道:“啟稟萬歲爺還有眾位大人,這桌子上的熊掌,乃是奴家用過油的豬皮,灌了用魚汁醃製的素麵製成。王爺向來節儉,一早在開席之初就叮囑過廚下,一切從簡,但不可失了味道,叫貴人們掃興。若是不信,胡大人您可以親自品嚐一下。”


  第37章


  瓊娘這話一出, 全場愕然,紛紛仔細打量那熊掌。可就算聽了瓊娘之言, 也沒有看出什麽破綻來, 若是豬皮灌麵,怎麽做的形狀那麽惟妙惟肖?


  嘉康帝先舉筷夾開“熊掌”的肉皮,露出裏麵的白肉包裹著肉筋, 跟平常吃的熊掌幾乎無異。


  他遲疑著夾了一塊裏麵的“肉筋”一嚐, 立刻眉頭舒展。那小廚娘所言不假, 看著類似熊掌, 但那肉筋其實是麵筋, 又滿含魚香的鮮美, 全不見熊掌慣有的腥味。


  而胡大人見皇上動筷,也站起來,用湯匙舀了一大塊入了嘴裏。


  隻是美味入口, 胡大人的表情立刻糾結, 隻怪方才架子拉得太大, 難免抻了胯,扯了蛋,一時老臉麵皮血紅,有些下不來台。


  其實瓊娘看著胡大人這麽尷尬,心裏也不好受,當初胡大人受了大哥的委托義氣相助, 她也是感恩在心。


  但是皇帝賞的那五十大板下來, 非死即傷, 她也隻能先對不住胡大人,待得日後尋機再報了。


  其實瓊娘做出這道“熊掌”也是因為昨日突然想起了一件與吃熊掌有關的往事。


  想起她十五歲那年,聖上好像是因為了什麽事情提倡節儉,曾經點名申斥過幾個臣子奢侈浪費,席宴奢靡堪比王侯。


  那時她還是小姑娘,雖然無意中聽父親囑咐母親中饋持家時要節儉,提及了此事,卻並沒有放在心上。


  倒是因為後來她貪嘴,恰逢乞巧節結識了幾家小姐,過了月餘在家中宴請她們時,叫丫鬟去酒樓定了一道水晶蒸熊掌,丫鬟取回來時,被父親柳夢堂看見,結果她被叫去書房受了父親的訓斥,那道熊掌,她最後也沒吃到,被父親下令扔進了泔水桶裏。


  因此,這件事讓人難以忘記。


  仔細想來,這往事大約離此時不遠了。


  因為那一串佛珠,瓊娘知道了前世裏琅王在她未覺察時默默的相助,心內也是很有觸動。當下決定,在自己力所能及時,提醒一下那人,當收斂鋒芒,不可太過張揚,也許他便可以避免在皇寺裏孤老終生的下場。


  是以,她撤了寫好的菜單,又另外擬寫了一張。誰知這菜單卻受了管家的嫌棄,覺得不夠撐臉。瓊娘無奈,便想出了這道菜,免得管家囉嗦。


  而方才她正忙著做菜,卻聽上菜的丫鬟說前庭有位大人說這熊掌不妥,當下連圍裙都未解,便急匆匆沿著上菜的長廊趕到了前廳。


  因為有大內侍衛,她不得靠前,隻能在板子打下前,高聲替自己喊冤。


  現在看來,她的記憶沒錯,大沅朝的官員從現在開始要跟熊掌絕緣。


  她也算抵償了報答前世恩人的心願,更免去了一場要命的板子。不過瓊娘心道,這琅王的確是個倒黴王爺,至此以後,還是要能遠則遠啊。


  與二位事主複雜的心境不同。嘉康帝吃了這一口豬皮灌麵後,真是如喝了瓊露仙汁一般。眼角俱是遮掩不住的笑意。


  “忘山,沒想到你的府宅裏還藏著這等人才,這廚娘以假亂真的手藝,可讓胡大人白白罵了你一頓啊!”


  皇上的話已經點到了這裏,胡璉隻能羞愧而憤憤抱拳道:“是臣失察魯莽,誤會了琅王,就此向琅王陪個不是。”


  楚邪眉眼未抬,隻是對跪在一旁的瓊娘道:“既然大家都吃得甚好,你便下去繼續烹煮去吧。”!本!作!品!由!思!兔!在!線!閱!讀!網!友!整!理!上!傳!

  瓊娘巴不得離開這是非之地,連忙應聲起身,退回到了廚後。


  楚邪趕了廚娘離去,這才轉臉看向了胡大人,可是一張嘴便是下人臉麵的話:“胡大人,本王好像並未發請柬給您,敢問大人是如何進來的?”


  他這話不假,琅王自問自己心眼窄,對這胡大人作保領走廚娘的事情耿耿於懷,是以發帖時特意漏掉了這位胡大人,免得看著晦氣,怎麽他偏偏來到自己的府上跳腳痛罵呢?

  胡大人的臉上血色未退,聽了琅王的話,頓時變得紫紅,從懷裏掏出了請柬扔甩在了桌子上道:“明明是你府上的小廝將請柬送到了我的府上,難道我堂堂二品禦史,能像鄉間蹭席宴吃的無賴一般,不請自來?”


  話說到了這,再留下便是自取其辱,胡大人轉身對皇帝道:“臣突感頭痛,便不多留,自告退回家休息,還請聖上繼續用宴。”


  說完,他便是一臉羞憤地揮袖離去。


  琅王夾起了胡大人扔甩過來的請柬看了看——雖然肖似,可惜那府印卻略有出入,當是人偽造的。


  但此時計較何人設計胡大人來此,顯然不大合適。


  楚邪抬起眼突然望向太子時,那位儲君正好收回了目光,含笑品著菜肴。


  待胡大人一走,之前的尷尬便消散了許多。因為那道“熊掌”,吃慣了山珍海味的貴人們紛紛對桌子上的菜肴起了好奇之心。


  當下竟然個個吃得異常認真,結果又吃出了不少的驚喜。於是紛紛打聽那做飯的廚子為何人。有那認識瓊娘的,當下便說好像是皇山下素心齋的廚娘。


  一時間,瓊娘的招牌素菜倒是在貴人裏廣為傳誦。


  就連皇帝也吃的趣味盎然,當下打趣道:“你府裏的廚子,可比朕的禦膳房裏的禦廚還高明啊!”


  若是個識趣的臣子,當下得誠惶誠恐,將那廚子雙手奉上,送入宮中為聖上調香烹煮。可琅王卻好似沒聽見般,隻向陛下說起了江東的瑣碎政務,將這話頭打岔了過去。


  與皇帝同桌陪席的幾個大臣都暗自搖頭,心道:果真是外省來的,太沒眼色。仗著自己的軍功和老琅王的威名如此傲橫,待得君恩不再,看他在京中如何立足!

  太子坐在一旁一直微笑作陪,直到宴會散後,出了琅王府上了馬車,才臉色陡變,回到東宮後,叫來侍衛問道:“不是說琅王府上收了二十多隻熊掌嗎?”


  那侍衛小心道:“的確是收了二十多隻,全是上好的公熊掌。而且胡大人的那封請柬,也是小的派個臉生的送去的……聖上的旨意,殿下您也未及傳達各府,這琅王怎麽會有所察覺,今日來了這麽一出魚目混珠呢?”


  劉熙的臉色變了變,將手裏的茶杯摔得粉碎,狠狠道:“早便知他是匹惡狼,表麵一副閑雲野鶴的模樣,實際心機最是深沉,他這是一早得了風聲,暗中做了準備,隻等本宮出醜!”


  那侍衛聞言緊聲道:“那該如何,要不然……”


  太子揮了揮手,道:“父皇偏心得沒了邊兒,他初來京城,父皇正是熱絡的時候,做什麽也是無用,搞不好還會惹來聖心厭棄……對了,那個姓尚的書生找到了嗎?”


  那侍衛緊聲道:“還未曾……屬下會加派人手。”


  太子聞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