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五代十國往事> 第82章杜讓能的名單

第82章杜讓能的名單

  “楊派”救國


  楊複恭清醒地意識到,朱玫才是這場鬧劇的幕後大BOSS,雖然他並不怎麽躲在幕後。除掉朱玫,一切問題必然迎刃而解。


  於是,楊複恭頒布A級懸賞通緝令:殺朱玫者,賜邠州靜難軍節度使。


  懸賞令一出,關中震動。禁軍將士們作戰更加英勇了,比如李茂貞。而更關鍵的是,朱玫的手下也動了心思。


  先前,朱玫派大將王行瑜率領大軍追擊唐僖宗。王行瑜勢如破竹,攻克大散關,一路摧枯拉朽,逼近大唐峰,在“大唐峰會戰”中遭遇禁軍的頑強抵抗,連吃好幾個敗仗。


  王行瑜召集部下開小會,說咱們作戰不力,必然會遭到朱玫的怪罪;而如今,朝廷開出賞格,用朱玫的人頭可以換節度使……那咱就肥水不流外人田,別麻煩外人了。


  此言一出,立即得到親信們的一致擁護。


  王行瑜當即點齊兵馬,火速返回京師。


  朱玫正被繁雜的公務搞得焦頭爛額,忽聽王行瑜率部擅歸,不禁勃然大怒,“讓他給我滾進來!”


  王行瑜昂首闊步,登堂入室,不請安、不行禮。


  朱玫氣得拍桌怒吼,“沒有我的命令,竟然擅自撤兵,你想造反啊你!”


  王行瑜冷冷一笑,反唇相譏,“我造反?我正要殺掉造反的人!”隨著王行瑜一聲令下,軍士們魚貫而入,將懵圈的朱玫繩捆索綁,話不多說,掄刀就剁。


  拿竹竿高挑著朱玫的人頭,巡示諸軍。


  朱玫,也曾經是戰鬥英雄,當時,朱玫還隻是一位下級軍官,在長安城開遠門與黃巢草軍接戰,戰鬥中,朱玫的咽喉被鐵槍刺穿(槍洞咽),竟然奇跡般地存活了下來。戰後,朱玫被擢升為晉州刺史,之後又累功升至邠寧節度使。短短幾年之後,竟然以國家叛賊的身份被砍下頭顱,實在令人唏噓。


  王行瑜很快搜捕、斬殺了數百個朱玫的黨羽親信。長安隨即大亂,王行瑜所部在長安城內大肆燒殺劫掠。


  自黃巢進犯長安以來,長安百姓如墜煉獄,已經算不清這是第幾次洗劫了。大劫三六九,小劫天天有。


  老百姓實在榨不出油水,沒錢沒糧……不,你們不是還有衣服嘛,脫!


  王行瑜部下喪心病狂,連百姓身上的破衣服也不放過。正值隆冬時節(農曆臘月),長安街頭凍死的裸屍遍地都是,慘不忍睹。


  李煴在偽宰相裴澈、鄭昌圖的保護下,率領兩百多偽文武官員,逃向河中。


  護國軍(原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熱烈歡迎,將李煴一行人邀請到城中。


  關門,斬首。


  至此,李煴稱帝不足三個月,人頭被王重榮裝在木匣裏,送到興元府邀功請賞。


  杜讓能的名單

  有人提議應該按照慣例在南城城樓舉行獻俘儀式,天子出席、百官入賀、大赦天下,普天同慶。


  有人反對,說李煴與黃巢不同,再怎麽說,也是李姓皇族,聖上的親三從叔曾祖父,被歹人威逼脅迫,最多隻能責備他老人家不能死節。按《禮經》,皇族的人犯死罪,君王應改穿素色衣服,不聽音樂、不觀歌舞。如今,李煴已經伏誅,最恰當的方法就應該是將其廢為庶人,令當地官員埋葬他的屍首。至於獻俘稱賀儀式,應該等朱玫的人頭。


  唐僖宗同意了第二種說法。將李煴廢為庶人。


  接下來的清算工作毫無懸念。


  抓的抓,殺的殺。


  詔令:在偽政權出任宰相的蕭遘、裴澈、鄭昌圖,不用押解到興元府,就地正法,集合地方百姓及部隊官兵圍觀吃瓜;凡是接受李煴任命、在偽政府中任職的各級官員,一律格殺勿論。


  這裏需要多說一句:

  其實蕭遘是極力反對李煴篡位的,拒絕為李煴撰寫登基奏章,被朱玫貶為“太子太保”,在偽朝“靠邊兒站”了。李煴正式稱帝後,蕭遘就稱病躲避,然後投奔到了山西永樂縣,因為蕭遘的弟弟是永樂縣縣長。然而他還是被判為朱玫黨羽的核心骨幹,身死名裂,實在有些冤枉。


  含冤之人又豈隻蕭遘一人?我們當然不排除在朱玫的蠱惑煽動下,有人欣然附逆,但大多數人還是迫於朱玫淫威,沒能做到“威武不能屈”而已,平心而論,他們是有罪,但罪不至死。


  僖宗列出了一份長長的死亡名單,除了跟隨他逃往興元府的,餘下的滿朝文武幾乎全都榜上有名。


  在激烈的政治鬥爭之後,血腥清算是在所難免的,特別是皇位之爭。朝廷內外人人自危,因為這份名單始終是“未完待續”狀態,隨時都在更新、添加新鮮內容。


  這個時候,很少有人會為名單上的人鳴冤叫屈,特別是在清算進行的過程中。因為在這敏感時期,任何替榜單喊冤,甚至僅僅是表現出憐憫、遺憾的行為,都將被視作是名單人員同黨,而被一同清洗掉。


  漢末,蔡邕聽到董卓被殺的消息,不禁歎了一口氣,隨即便被司徒王允當做董卓黨羽而一起殺掉。歎口氣就掉腦袋,更別說替董卓喊冤了。蔡邕,東漢名臣,書法家,文學家,他的女兒更出名,蔡文姬。


  如今,楊複恭要利用這個機會血洗政壇,排除異己,在這時候,誰敢為逆賊喊冤?


  有,宰相杜讓能。


  杜讓能不懼凶險,據理力爭,最終將名單上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員保全了下來(免者十七八)。


  這應該是是唐末版《辛德勒的名單》了。


  受到封賞的同樣不在少數。


  僖宗兌現了承諾,任命王行瑜為靜難軍節度使。同時,任命李茂貞為武定軍節度使;楊守宗(楊複恭義子)為金商節度使;楊守亮(楊複光義子)為山南西道節度使;顧彥朗為東川節度使。


  該殺的殺了,該賞的賞了,僖宗在“楊派”宦官集團的輔佐下,起駕回京。江山社稷又有了回暖複蘇的跡象。


  然而有一個人卻比較糾結,他就是鳳翔節度使李昌符。他與朱玫原本是笨賊二人組,篡逆好基友,共同擁立李煴稱帝,如假包換的始作俑者。隻因分贓不均,才暗通僖宗,迷途知返。


  雖然他及時懸崖勒馬,卻沒有戴罪立功,朱玫不是被他火並的,李煴不是被他擒殺的……李昌符的處境很尷尬。


  盡管僖宗明確表示既往不咎,但他仍然惴惴不安,生怕僖宗會在回到長安之後反攻倒算。


  萬般糾結的李昌符做了一個更糾結的舉動:扣留僖宗。


  他不敢強行扣留,老戰友朱玫是他的前車之鑒。李昌符的做法更溫和一些。


  “踏著沉重的腳步,歸鄉路是那麽漫長……”一首《故鄉的雲》實在太應景。長安似乎是僖宗永遠回不去的故鄉。


  當僖宗的隊伍途徑鳳翔時,李昌符借口長安的宮殿尚未完工,堅持讓僖宗在鳳翔多駐幾日。


  僖宗歸心似箭,卻也不好拒絕李昌符的熱情挽留。


  逗留幾日,證明朝廷不計前嫌的誠意,以免引起李昌符的猜忌。畢竟現在的朝廷再也經不住任何風吹草動了。


  幾日,到底是幾日呢?

  光啟三年(887)3月18日,唐僖宗駕臨鳳翔,一口氣住到了6月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