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那些年》熱潮
重金打造的《漢江怪物》已經沒有回天之力了,這個夏天注定將屬於《那些年》,盡管還是有一些所謂的大前輩,仗著身份,不斷的放嘴炮,但是《那些年》的質量擺在那裏,究竟如何,人們自有公論。
甚至都不用NRG公司自己公關,那些被電影打動的影評家就已經自動挺身而出,朝那些嘴炮大前輩,展開攻擊,同時又是一通對《那些年》的肉麻讚美,順便又刺激了一下電影的票房。
作為NRG公司現在的執行理事,李孝貞也不明白那些影評家,記者為什麽這麽吹捧《那些年》,雖然在看過之後,她也覺得這部電影真的很不錯,她也同樣被感動了,但也不至於,在韓國社會引起這麽大的反應啊!
倒是李俊熙對這一切看得格外通透,人們之所以如此追捧,其實根本原因,隻是好久沒看到過這樣文藝腔調的國產影片了。
受好萊塢電影的衝擊,同時也受到好萊塢電影的影響,現在的韓國電影人都在盲目的追求大片效應,甚至都忽略了電影本身。
人們走進電影院不是為了看特效,而是為了看故事,《那些年》講的正是一個故事,而且還是能夠引發人們共鳴的故事,電影中的那些人物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人們在觀看電影的時候,很容易在這些人物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尤其是,這部電影高樹的大旗是青春,每個人都年輕過,年輕的時候,肯定都有無法抹去的回憶,所以人們對《那些年》怎樣的追捧,也就都不為過了。
在逼人的青春麵前,即使那些影評家的文字再怎麽肉麻,都顯得相形見絀,誰讓陽光下的小清新氣場那麽大,就像是柳妍熙的臉,就那麽逆著光,淺淺一笑,無論男女就隻好大呼“正點”了。
當然,青春,若隻有柳妍熙一種淺笑,難免單薄,青春,必然是同一主題的笑的重奏,金夏石露大牙的壞笑,扮鬼臉的大笑,癡癡的傻笑,又憨又無敵的傻笑。
倘若沒有錯過,那些看電影的人又怎會感動的稀裏嘩啦啊。
有人說,初戀就是用來壓箱底,用來緬懷,用來在某個溫暖的秋日午後拿出來曬曬,或是每個人心底最柔軟的那道疤,在某個莫名的深夜獨自觸摸獨自流淚,初戀,就是用來錯過的,正是,錯過,成全了初戀的美好。
隻是,初戀,青春,這樣私密的東西,倘若冒險拿出來示人,說不好會讓人嗤笑。
李俊熙很聰明,他知道70後、80後、90後們要什麽,他是個心思細膩的人,深諳各個時代人心的柔軟之處,他讓70後看久遠的回憶,看大雨中陰差陽差無可避免的失去,看地震那夜拚死奔跑,隻為給最愛的人撥通的電話。
讓80後看正在失去的青春,看白襯衣白球鞋的年代,看初戀女友婚禮上的感天動地的“驚鴻一吻”。
而讓90後看無傷大雅的惡作劇,各種耍帥各種搞笑和打飛機,看很Diao的家中裸體行走,看這些形形色色人物的漫畫群像。
李俊熙用他卓越的文字功底,為觀眾奉獻上這道小清新的美味。
而那些愛的小細節,那件被她用筆戳壞的白襯衣,那盞為她放飛的孔明燈,就好比發黃的老照片,無論是掛在牆上,還是小心珍藏在相冊裏,還是埋藏在記憶深處,總是人生最美妙的一筆財富。
男孩,一旦愛上,會把愛的女孩,當成世上最純潔的聖女,小心供在心的祭壇,怎有勇氣去牽她的手,吻她的唇,總以為,愛她最好的方式,就是為她流血,總以為,唯有血才配上她高貴的愛,他會為她格鬥。
而女孩,一旦愛上,總想把自己當成祭品,獻祭給自己最愛的那個人,她一心隻渴望他世俗的“愛的蹂躪”,好讓自己感到他愛的強烈好,讓自己在自虐式的愛中,獲得最深的安全感。
正是,這種初戀時,愛的太美好的人,都會犯的男孩的聖女情結,與女孩的妓.女情結的錯位,讓他們彼此最終錯過。
李俊熙最高明的地方,就是片中選擇對性的處理方式,對“勃.起”漫畫式描寫,上課打飛機的無厘頭小把戲,父子二人赤.身.裸.體行走的家庭傳統,男生澡堂同.***的隱晦,以及宿舍集體看A.V打.飛.機的鬧劇,都不禁會讓人會心一笑的同時,又無不迎合了當下對性的調侃心態。
最升華的一筆,當屬片尾,柳妍熙婚禮上,金夏石撲向新郎將新郎壓在身下狂吻新郎的場景,這“靈光咋現”的一吻,經得起任何精神分析學,哲學,倫理學,形而下乃至形而上的分析。
李俊熙將每個細節的刻畫,都到了幾乎妙到毫巔的地步,他刻畫的人物形象,讓人們覺得都是活生生存在的,他刻畫的人物心裏,更是讓人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成長,最殘酷的部分就是,女孩永遠比同齡的男孩成熟,女孩的成熟,沒有一個男孩招架的住。”
這句台詞太深刻了,以至於成為了韓國時下的流行語,幾乎每一對情侶都有過這樣的對話,其實李俊熙所寫的,就是人們心中所想,卻不知道該如何描述的東西。
太深刻了!
血淋淋的揭開了謎底,讓人不禁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因為青春是每一個人必經之路,隻不過這條路有人走的是九九八十一難,有人則是康莊大道,說到底,那些青春回憶,都是最寶貴的財富。
有時候,生活中,一首歌、一張照片,或者一句話,都會把人們拉到記憶的漩渦裏,除了眼淚濕潤之外,就隻剩下微笑了。
那些之前還在擔心這部電影會失敗的人放心了,這並非是人們想象當中那種流水賬一樣的校園電影,走進電影院的人,幾乎都忘記了他們是在看一部以100分鍾漸漸進行的青春,仿佛看到和他們一樣的青春胡鬧。
上課,同桌之間互相走神發愣,前後左右總有一個脫線大神在那裏讓你無語,老師永遠像是進入經期紊亂,或者失戀似的亂發脾氣,連忘帶一本書,都能說一節課,還是那種時不時諷刺幾句,順便帶著不要得瑟的眼神,放學之後,吵鬧又或一起回家,都會讓人們不知不覺的又過了一天。
李俊熙太知道什麽叫共鳴了,他用文字將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真實地呈現在觀眾麵前,如此通俗,不許要多高明的欣賞功力,人們很自然的就知道了李俊熙到底要講什麽。
有時候電影最簡單,也是一種講故事的技巧,隻是目前韓國國內的”大導演“們,除了用錢來讓人們花錢買罪受之外,絲毫不懂得人們想看什麽,一味的隻知道賺錢,隻想打出名氣,問題是進電影院的觀眾,現在還沒有完全成熟,麵對一些豪華的爛片,仍然分辨不清楚好壞。
就像韓國國產的驚悚片,隻要有一張恐怖的海報,外加幾個偶像明星和一個唬人的預告片,許多戀愛男女跟找不到地方尖叫似的狂奔著去買票,然後在走出電影院的時候,糊裏糊塗,破口大罵,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導演想要呈現給他們什麽。
在這方麵,隻能說《那些年》做的太成功了,他成功之處就在於簡單,簡單的讓觀眾看懂這個故事,被吸引,然後被感動,就是這樣。
很自然的,人們拋棄了豪華版的《克塞號》,湧進《那些年》的放映廳,接受一場關於青春的感動。
《那些年》上映一個月,觀影人數已經達到了1200萬人,順利超過李俊熙之前的那部《初戀這件小事》,同時將原觀影人數記錄的保持者《實尾島》給拽下了神壇。
直到奇跡誕生,人們才忍不住驚呼,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跡,一部小成本的校園題材電影,竟然成為了韓國電影理事上的NO.1!
而且這還不是最終的成績,看目前《那些年》的熱潮,電影的放映周期肯定會延長,放著擺在眼前的鈔票,誰不願意去賺。
至於同期上映的《漢江怪物》,注定是要悲劇了,這部投資數千萬美元的大製作,如今觀影人數隻有600多萬,貌似數據已經不俗了,但是在《那些年》這個真正的大怪物麵前,《漢江怪物》充其量,就是一條小蛇。
《那些年》在韓國本土的火爆,自然也引起了國外片商的關注,特別是日本,往年,日本每年都會從韓國引進一定數量的電影,如今《那些年》這麽火爆,日本的片商自然不會看不到。
之前的《初戀這件小事》就曾被引進到日本,如今他們又打起了《那些年》的主意,這部電影,在他們的眼裏那就是錢。
隻不過,這一次,他們還想像上次那麽輕易得手,顯然沒那麽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