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十)
4.《易傳》對《周易》又是如何解釋的
在講述《易傳》是如何解釋與論述《周易》一書前,我們先聽聽現代學者對《易傳》的研究成果。即加深對《易傳》的認識。
《辭源》對《易傳》的解釋:“《周易》的組成部分,包括《彖》、《象》、《係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史記稱“易大傳”。 是儒家學者對古代占筮用《周易》所作的各種解釋。“緯書”稱孔子所作,不足信,參見“十翼”。”
《辭源》對“十翼”又是這樣的解釋:“即《易傳》。相傳孔子作。據近人研究,大抵係戰國末期或秦漢之際的作品。“翼”有輔助之意。是解釋《周易》的十篇著作(《彖》上下,《象》上下,《係辭》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的總稱。”
《辭源》是目前的大型辭書,也是最權威的辭書。我們已知《辭源》對《易傳》的解釋。
還有一部比較權威的“易學”著作,即朱伯昆主編的《易學基礎教程》一書緒論裏有這樣的說法:“《周易》原本是西周時期形成的占筮典籍,即算卦用書,但在後來流傳的過程中人們對它的理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解釋《易經》的著作,稱為《易傳》……《易傳》解經的特點是,將西周作為占筮用的典籍哲理化,使其成為講義理的典籍,為《周易》奠定了理論基礎。”
“《易經》作為西周時期算命的書,由六十四個卦象和解釋卦象的卦爻辭組成,其解釋卦象的文字即經文十分古奧,後人往往不易理解,卦象如何如何的?某卦象下如何係之某卦爻辭?也難以理解,如何依《易經》算命;為什麽《易經》一書能算命,也需要加以解釋。這樣自然形成了解釋《易經》的各種著作,先秦時期形成的《易傳》即十翼,即是為了回答這些問題而寫作的。”(《易學基礎教程》九州出版社 2002年版 第1-2頁)
在《易學教程》第三章第一節裏又這樣說:“如前所述,《易經》是周人占筮記錄的係統化,古人依據其中的卦爻象和卦爻辭推斷人事的吉凶,是一部算命的書。《易傳》是對春秋戰國以來各種《易經》解說的總結。早在春秋時期,有些人就企圖擺脫宗教巫術的束縛。從理性的角度對《周易》進行改造。子服惠伯說:“易不可以占險”,孔子提出學易“不占而已矣”,而注重“觀其德義”,已經開始不把《周易》用於占筮,而作為分析客觀事物和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境界的依據,人們對《周易》的態度有了一個根本的變化。這樣人們逐步賦予《周易》卦爻象和卦爻辭以新的內容和含義,使其成了表述哲學思想的工具。《周易》的性質一點一滴地改變。哲學觀點也在一點一滴地積累。到了戰國時期隨著人們理性的進一步覺醒和思想的解放,人們對《周易》的框架結構作出了全麵的哲學解釋,根本上改變了它的巫術性質,終於打破了迷信的領域,《易傳》就是這類解《易》著作的一個匯集。儒家的倫理觀念,道家和陰陽五行家的天道觀,成了《易傳》解《易》的指導思想。占筮書變成了一部哲學書。”(《易學基礎教程》九州出版社 2002年版 第124頁)
這是《易學基礎教程》裏對《易傳》如何解釋《周易》,並認為《易傳》把《周易》這部筮書改頭換麵成了哲學的說法。首先這裏我們要明確所引述《易學基礎教程》那幾段話裏交替出現的《易經》、《周易》、《易》。在《易學基礎教程》的編著者們所認為的是同一概念,這裏所稱的《易經》或《易》,即指《周易》。
《易學基礎教程》裏這些說法,可以說是最權威的說法了。因為朱伯昆先生是北大的名教授,又是東方易學研究會會長。朱伯昆先生又寫出過一部150萬字的《易學哲學史》,又為主編在其摩下都是著名教授或是著名的研究學者而偏著出版《周易通釋》。不過這些書裏一樣認為“《易經》本身是占卜的書,《易傳》把哲學化了”。正如這《易學基礎教程》一書以朱伯昆旗下的編著者都是知名學府裏的知名教授和最高研究機構裏的知名研究學者,這說法能不認為是權威的研究成果麽?
哲學史家張岱年有一篇“論《易大傳》的著作年代與哲學思想”裏說:“《易大傳》是《周易》上下經的解說,但他的解說卻不一定合乎《周易》經的原意。《易大傳》有解說古經時提出了若幹關於宇宙人生的創造性見解,就思想的深度而論,可以說達到了先秦哲學的最高水平。《大傳》十篇,不是一個人寫的,也非一個時期寫成,但各篇的觀點還是相互協調的,並無彼此衝突之處。因而十篇的哲學學說構成了一個宏闊的體係。(《周易二十講》 廖名春選編 華夏出版社 2008年版 第246頁)
“但它的解說卻不一定合乎《周易》古經的原意”,這在沒有看懂《周易》一書的真實含義,而留有餘地的說法,不能不說這是體現了實事求是的學術作風。
那麽《易傳》是如何解釋,解說《周易》的,是否如《易學基礎教程》裏說的:“為什麽《易經》一書能算命,也需要加以解釋。這樣自然形成了解釋《易經》的各種著作,先秦時期形成的《易傳》即十翼,即是為了回答這些問題而寫作的”,以及“因《易傳》使筮卜的《周易》一點一滴地改變成為一部哲學書”的這種說法嗎?
通過以上說法已知《易傳》是釋解《周易》的,而在學術上,《易傳》的產生是曆來就有爭議的,有不同的說法。而筆者認為現通行本《易傳》內容產生的時間,上到春秋後期下至西漢前期,認同《辭源》裏的解釋《十翼》的說法。這麽長時間裏所產生的對《周易》研究解釋或以《周易》之名義產生的學術文章。是有不同的時期裏產生的不同篇目內容的《周易》學術文章,到西漢前期才定型為《易傳》或叫“十翼”的名稱,並被上升到經的地位與《周易》合二為一稱《易經》。而不是說《易傳》是一個整體,是從春秋後期開始寫至到西漢前期才完成,那就理解錯了。
《易傳》裏的內容主要是秦漢之前的不同時期裏,不同人寫出的《周易》學術文章,在流傳到西漢前期被整理編篡匯集為七篇內容,稱《易傳》。本來是七篇內容,又把這些文章附在《周易》一書裏分上下經的內容,故又變成了“十翼”之說。無論稱《易傳》或“十翼”,都是西漢時期才出現的稱法。自然《易傳》裏收集的易學文章,是上至春秋後期產生的“大象”,下至西漢前期編撰定型的“係釋傳”。這稱為《易傳》內容的《周易》學術文章,是無疑橫跨幾百年的曆史。這是《易傳》內容產生的時間。要說《易傳》裏那七篇文章產生的具體年代及作者是誰更是無從考證,實則也沒有必要。傳統上說的是孔子作“十翼”,這說法顯然是不能成立的。這是以聖人之名,而使《易傳》成為“經”的地位之政治目的而已。至於說《易傳》是對《易經》的解釋,那麽是如何的解釋?我們還是從《易傳》內容來看一看到底是如何解釋的。???
我們現在看到傳承下來的今本《周易》讀本,是在所謂卦爻辭後麵附有屬《易傳》裏的《彖》與《象》文。而唯《乾》《坤》兩卦後附有屬《易傳》的《文言》。而《易傳》裏的《係辭》、《說卦》、《序卦》、《雜卦》內容,而是在今本《周易》一書的後麵單列著。
今本《周易》裏被稱謂的卦辭後麵附有“《彖》曰”,學者們認為這是解釋卦辭的,是斷定一卦的基本觀念。“《彖》曰”後麵又跟著“《象》曰”,被稱為《大象》文,這是區別於所謂爻辭後麵的“《象》曰”。所謂爻辭後麵的《象》曰,稱《小象》。一般認為《大象》文是依據一卦的基本觀念,闡發其政治與人生觀的。《小象》文是解釋爻辭所發揮出的基本觀念。《係辭傳》是總論全部《周易》(即今本《周易》)的基本觀點,闡發這些基本觀點應如何普遍地應用與自然和社會。《文言》是附在《乾》《坤》兩卦後麵,這是專論《乾》《坤》兩卦的基本觀念了。《說卦》、《序卦》、《雜卦》都是隨《係辭傳》附在《周易》一書後麵的。《說卦》一文,學者們認為是總結八卦所代表的事物和所體現的原理及其變化。《序卦》是對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說明。《雜卦》說明各卦之間的關係和剛柔對立的意義。
那麽按今本《周易》讀本裏《彖》文排在最前,我們就先引述《彖》文來看是如何解釋所謂《周易》每一卦的基本觀念的。
按今本《周易》裏的第一卦是《乾》卦,而《乾》卦的卦辭是“乾元亨利貞”。我們看《彖》文是如何解釋卦辭及斷定一卦的基本觀念的。
《彖》文是這樣說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乾道變化,各正姓名。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威寧”。
這就是《彖》文對《乾》裏所謂的卦辭和全卦的解釋。這《彖》文說的真的就是“乾、元、亨、利、貞”及《乾》卦內容的基本觀念了嗎?誰又能說得清楚呢?因為曆史上本沒有對《周易》一書真正的解讀清楚過。無論如何解釋也就沒有人質疑過,因為無法質疑。就是現在所出的眾多對《周易》的注釋本並沒有把《周易》六十四篇文章讀出過邏輯性。自然把每篇文章注成的是頭上一句,腳下一句,讓人讀來不知所雲是何。讀不出邏輯性自然就認為是堆砌的占卜辭。就是這《易傳》進行了一番解釋人們還不明白《周易》是什麽,否則現今的眾多學者不會一口同聲的認為《周易》原本是占卜(算卦)之書了。
就拿這附在《乾》裏的《彖》文來說吧,說是解釋“乾、元、亨、利、貞”的。那麽《彖》文說的,是否就是這所謂卦辭的含義呢?
我們還記得《左傳》裏記述的春秋時期穆薑也曾對“元亨利貞”從四德上進行過一番論述。雖說這《彖》文並不是從“四德”上來解釋所謂《乾》的卦辭,可《彖》文像《詩》句那樣四字一句的格式與音韻。且氣勢磅礴,從天,萬物,龍,雲雨,道,性命,萬國等來論述了一個天地神話與人間的大道理來,真是天馬行空般的語言。但到底說的是什麽呢?闡述的是個 什麽邏輯關係呢?這似乎與“乾亨利貞”沒有什麽關係。這能認為是解釋“元亨利貞”的嗎?是《彖》文作者通過這幾個字而聯想出自己要表述的思想與道理吧。但這種理由似乎太深太神了。不過這《彖》文通過對所謂的“乾卦”與“卦辭”類比聯想發揮出的一番道理決不是回答《周易》是如何算命,還為什麽能算命的。而是從義理中聯想發揮出一番新的義理而已。這就是有學者認為的中國文化超越的一種方式,在解釋經典時發揮出新的哲學思想來。《彖》文作者是通過《乾》名取象與內容望文生意而生發出的一番道理。認為《乾》代表天的象征。在春秋時期史巫就是通過八卦取象。“三”畫為乾卦符號取象為天。《彖》文作者看到《乾》名就聯想在天,又見《乾》篇裏的“龍”字又聯想在天上的雲雨,當然從六個爻位、聯想到“六位時成”。但《乾》篇隻出現了五次龍,即潛龍、見龍、飛龍、亢龍、群龍。而《彖》文作者還認為有“躍龍”,就聯想出“六龍以禦天”了。這種發生出一番道理的思維方法,似乎與《左傳》裏的卦例中的斷卦聯想類比思維方式一樣。都是通過類比聯想來推論出一種認為的“理”來。不過《左傳》裏比類出的是占卜人事吉凶的‘先知來’,而這裏是聯想出事物的道理來,兩者是有區別的。通過《乾》以類象為“天”,而又通過“天”聯想出一番道理。這種比類聯想出的道理之間是沒有邏輯關係的,既不是通過邏輯思維推導出來的,而是比類聯想出的東西,這正是原始思維的連續性。這是思維方法與習慣所造成的這種推論,無論占卜筮問還是天道理論。
《彖》文作者通過《乾》的取象與《乾》裏的卦爻辭(《彖》文的作者所依據的應是今本《周易》)而闡發出一番神秘道理,這與原創《周易》裏《乾》篇本義就不是一回事了。當然也不是解釋如何算卦的,而《彖》文的確是從義理角度闡述《乾》的,隻是已與《乾》的本來意思不是一回事了,已超出了《乾》文的本來意思。這正是中國傳統注疏學上的思維模式。中國古代創新學說大多是通過“注疏”而闡發出來的。《彖》傳並不是注釋《周易》裏的文詞字義,而是在“疏解”過程闡發出一種新的學說。單從《乾》名與辭文的幾個字上也是看不出在說占筮的。也許認為《周易》是筮卜之書的學者們看到那個外在的“六爻”形式和所謂卦辭裏的一個“貞”字,就認為是貞卜的那回事了。還會有根據的說,甲骨卜辭上“貞”就是貞卜的。但“貞”字後來不也演變成“堅定”、“操守”、“正”的含義了嗎?別以為出現了“貞”字就聯想到是占卜的那回事。《乾》篇講的是何意請參閱《周易》今釋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