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十二)
現如今學者共識《周易》文辭古奧難懂,說明是弄不懂。既然弄不懂,那麽誰怎樣解釋就無法提出質疑了。正如劉“神醫”為記者解釋南丁格爾時,是聽音出義。可我們已知道什麽是南丁格爾,才認為劉“神醫”的說法成為天下笑談,若都不知道“南丁格爾”是什麽時,還能認為劉“神醫”回答的錯誤嗎?可笑嗎?
《彖》文作者解釋《周易》雖然沒有背離從義理角度出發,總之並不是解釋什麽占筮之辭的,隻不過《彖》文作者運用的是八卦取象及陰陽學說來解釋《周易》時發生出一套儒家的道德政治理念來。
《彖》文作者目的是從解釋《周易》過程中建構出一種新的理論學說,以適應時代的需要。好處是《彖》文作者並不是通過解釋《周易》在回答如何占筮,還是講占筮的。但流害是用八經卦取象和陰陽學說去解釋《周易》,已不是原本《周易》的意思了。一是那種解釋本不與《周易》原意相符合;二是為以後解釋《周易》埋下了惡果,這惡果就是使後來解釋《周易》越來越偏離了《周易》的本義。這惡果變是一連串的《係辭》、《卦說》、“象數易”、“圖式易”等。把《周易》解釋的越來越不是《周易》了,《周易》越來越被神化了。也把《周易》的本來思想徹底的埋葬,《周易》變成了後封建社會意識領域上政治需要而任意拚對的魔方。
我們前麵所引述《彖》文是如何解釋《周易》的,已經清楚的看到《彖》文作者是從義理上闡發《周易》的。《彖》共有六十四段文,在所謂釋《易》(《周易》)上采取用分解卦畫符號裏的上下經卦取象。即八卦取象和剛柔陰陽說,而產生出新的儒家道德政治學說。所謂的這種解釋不同於現代解釋古文的那種做法,給一些難字進行注釋,把古文翻譯成白話文。這《彖》文被所謂的解釋《周易》,實際是一種學說的新創立,隻不過是在解釋經典過程中產生出來。這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一種方式而已,學術上稱其為“微言大義”。
“ 研究表明,中華文化特別是其傳統觀念,對於自己傳統的超越方式主要是。繼承性的"哲學突破"與創造性的"經典解釋"的相引相成,有機結合。所謂繼承性的"哲學突破",僅就中國的情況而言,是指在社會轉型,"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代,以老子,孔子,墨子為代表的一些哲人智者,感受到了生存的困境和時代的召喚,開始對於構成人類處境之宇宙的本質進行一種理性的思考,對於構成人生依據的生存意義進行一種形而上的探討。他們的思考與探討,從對三代的宗教神學和西周宗法禮學的理論突破。他們實現突破的方式,是在繼承的旗幟下追尋的思想內涵,從而融入新的精神和意義,其結果是在宗教神學和宗法禮學的母體中產生出真正的中國哲學。在春秋戰國以後的各個曆史時期"哲學突破"成為曆史範型,它的精神與方式得到了不斷的借鑒與發展,成為一以貫之的中國哲學風格。漢代的經學,魏晉的玄學,宋明的理學,清代的樸學,也都同樣繼承和"突破"了先秦的原始儒學和原始道學,並在"突破"中創建起自己新的哲學理論。所謂創性的"經典解釋"……首先想到的不是獨立創作新著,而是重新解釋經典。其方式是在維護文化經典理論權威的名義,沿用原有的思想表征(理論範疇),進行自己的重新解釋,從而突破了舊的思想與觀念,從中闡發新的觀念與思想,其結果是不斷地創建起富有時代特征的思想理論體係。①(《從認知到哲學:漢語詞匯研究新思考》周光慶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9年版第73頁)
這是摘自周光慶《從認知到哲學:漢語詞匯研究新思考》一書。那裏麵的①是作者解釋時所參見***《士與中國文化》的有關部分。
筆者引用這段話是想說明的是中國曆史文化傳統注《經》特色確有那種說法。我們可以《彖》和後麵所看到的《易傳》裏其它文章解釋《周易》就是這種範式。首先想到的不是獨立創作新著,而是重新解釋經典這一模式。知道了這種特色模式就能夠理解《易傳》釋《周易》的方式了。才會有《易傳》裏所用八卦陰陽之說在解釋《周易》過程中建構起新的思想學說來。至於作者認為中國的“哲學突破”是春秋戰國時期老子、孔子、墨子為代表,是由他們對三代宗教神學和西周宗法禮學的理論突破,雖然這說法不能說不對,但不全麵,因作者把《周易》排除在外。戰國時期已把《周易》列為六經之一。後封建社會裏把《易》經(《周易》加《易傳》)做為諸經之首。《周易》是先秦時期的哲學之源泉,是不能把《周易》排除在外。恰恰正是《周易》開中國哲學突破之先河。古希臘的哲學突破確實是從神話中走出來。而中國的哲學上突破,恰恰是《周易》一書的延生為標置。若說中國哲學突破,不是始於老、孔、墨,而當在西周初期提出的“以德配天”的觀念。“以德配天”思想標置著理性思維的萌發。雖不是真正的“哲學突破”,但已有啟蒙的意義。到了西周後期已是“禮崩樂壞”,西周共主的“天子”已是名存實亡。《周易》的作者感到現實種種的困惑,才構成《周易》作者人文理性的思考,突破了三代宗教神學。《周易》一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哲學突破。故筆者不讚同周光慶所說的中國哲學突破是在老、孔、墨、時期。筆者也不讚同周光慶說的“在春秋戰國以後的各個曆史時期”,“哲學突破”成為曆史範型,把漢代的經學,魏晉的玄學,宋明的理學,清代的樸學,也是“哲學突破”了。事實上後封建社會裏所謂的那些“突破”決非真正意義上的“哲學突破”,也始終並沒有突破傳世《易傳》的理論內涵,實沒有突破天道思維模式。這正是“繼承性”的特征,那裏還有“突破性”的表現呢?這正是為何先秦多是獨立創作新著,而後封建社會裏多是解釋經典的。筆者認為“哲學突破”隻出現在先秦那個時期,後封建社會裏沒有什麽“哲學突破”,隻有經典“注釋”,後封建時期裏因無法突破,也隻能對經典“注釋”來發揮一些思想者的思想,這就始終保持了文化的連續性。這正因後封建社會裏把“道統”文化變成思想上的壟斷地位分不開。這就是為何後封建社會裏沒有獨立創新的新著隻有去“注釋”經典的原因所在,也更與文化鉗製及文字獄有關。後封建社會的文化是保持了“連續性”的特征。???
“所以在文化經典解釋領域,對於許多文化經典的文句詞語,不同時代不同層次級的接受者總能作出自己別出心裁的獨特解釋或能拓展前人的解釋並相互發明,或能超越前人的解釋而辟新徑,終於使文化經典的生命之樹常青,使文化經典的解釋之枝常新。”(《從認知到哲學:漢語詞匯研究新思考》周光慶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9年版 第64頁)
後封建社會裏始終圍繞著先秦經典而解釋,使經典的生命之樹常青。而後封建社會裏的“易學”者,所圍繞著《易經》(《周易》加《易傳》)總能作出別出心裁的獨特解釋,使《易傳》裏的八卦陰陽太極五行思想之樹常青,常新。無論是漢朝的“象數易”,魏晉的“玄學易,宋朝的“太極圖式易”,清人的“考證易”,而從根本上並沒有走出《易傳》的哲學突破。
但筆者還很讚同周光慶轉引***等說法,“在他們感受到現實需要和時代召喚而意欲創立籌劃生存策略的思想理論時,首先想到的不是獨立創作新著,而是重新解釋經典。其方式是在維護文化經典理論權威的名義下,沿用原有的思想表征(理論範疇)進行自己的重新解釋,從而突破了舊的思想觀念,從中闡發出新的觀念與思想,其結果是不斷地創建起富有時代特征的思想理論體係。”
我們回顧一下曆史就能印證這一精辟的說法,漢“象數”易,魏晉“玄學易”,宋時“太極圖式易”,淸時的“考據易”。不是都富有時代特征的思想理論體係嗎?但均沒有突破八卦陰陽太極理論範疇。後封建社會裏就是從這一理論裏建構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裏打轉轉,自然後封建時代並沒有突破先秦的哲學理念,後封建社會裏豈有哲學突破麽?先秦卻在兩次哲學突破第一次是《周易》,突破了神學,建構起君子(諸侯貴族共治)拱王之治的政治學說,而戰國的諸子百家之說最終突破“諸侯共王”的西周分封之治,而構建了王權專製(帝製)政治理論。
帝製是人類曆史上東西方都經曆過的一個製度形態,而唯獨中國進入帝製時代最早,時間又很漫長,且衛護帝製製度的理論與形式又最完善的一個國家,在這個世界上民族之國史裏也是最罕見的現象。這種現象與中國的傳統認知模式分不開,所以中國進入到帝國形態中再沒有了哲學突破,而西歐的帝製走進的最晚,又最短,正因是哲學能夠突破。西方哲學上建構出新的政治製度學說,並對君主專製不留餘地進行了徹底的批製。我們隻有先秦建構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的哲學理念,無論儒、道、墨、法、陰陽家,都不遺餘力的為王權專製唱讚歌。並從天道觀裏導出“天不變,道亦不變”邏輯。若不是西方文化的東進,既使後封建社會再延長二千年,那種理論不打破,並且不斷的注釋使其理論常青,能使製度有所突破嗎?也隻能往複循環在其中了。
我們看《彖》文在所謂解釋《周易》時作者是突破了《周易》裏的思想,從中闡發出新的思想,但決不是從筮術思想中闡釋出哲學思想來。是從《周易》的義理中闡釋出新的政治理念。《周易》一書不是講算卦(筮卜)的,而是政治文章。《彖》文的作者是緊跟時代的腳步,完全是按時代的需求解釋《周易》,在解釋過程中運用的是新時代的詞匯,即那些八卦陰陽來解釋《周易》,從中建構出新的思想來,創建起了富有時代特征的思想理論體係。
我們說了《易傳》裏的《彖》文,再來看《易傳》裏的《象》文又是如何解釋《周易》的。即來看是從筮卜角度,還是義理角度解釋《周易》的,我們隻有通過《象》文分析才能識別出來。
現通行《周易》讀本,所謂卦辭後麵附有《彖》曰,而《彖》文之後又附有《象》曰。而這個《象》曰的內容又稱“大象”,以區別所謂爻辭後麵的《象》(稱“小象”)曰。
現學者認為《大象》文是根據一卦基本觀念闡發其政治與人生觀的,這說法不錯,雖然這說法不錯,可就是苦於不能把《周易》讀出邏輯性來,又人雲亦雲《周易》是卜筮之書的矛盾說法。
《大象》文總共有六十四條,其產生的時間是《易傳》文裏的最早的文章。《大象》文針對《周易》(即不是以今本《周易》為研究的藍本,而是以春秋《周易》為藍本。)每篇闡發出一句經典的君子之治的政治理論,猶如“語錄式”的政治綱領。因《大象》文比《彖》文的內容要少的多,我們不妨將其內容列舉如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天於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風行天上,小蓄:君子以懿文德。
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誌。
地天交,泰;後以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澤中有雷,隨:君子以響晦入宴息。
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勑法。
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
山附於地,剝:上以厚下安宅。
雷在地中,複: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天下雷行,無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天在山中,大蓄: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
水洊至,習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
明兩作, 離: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
山上有澤,鹹:君子以虛受人。
雷風,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天下有山,遁:君了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
明如地中,明夷:君子以位眾,用晦而明。
風自火出,家人:君子言有物,而行有恒。
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
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雷雨作,解:君子赦過宥罪。
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澤上於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天下有風,姤:後以施命誥四方。
澤上於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誌。
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曆明時。
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澤上有雷,歸妹:君子以永終知敝。
雷電皆至,豐:君了以折獄致刑。
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
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亨於帝立廟。
澤上有水,節:君子以製數度,議德行。
澤上有風,中孚:君子以議獄緩死。
山上有雷,小過: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
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火在水上,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從《大象傳》內容來看,已是獨立體係的一篇《君子論》,也是儒家的代表作了,是承上啟下的一篇“君子”理論。上承《周易》一書的君子立論,下啟孔子君子道德政治理論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