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三國之蒼生至上> 第766節 漢西的去向(1)

第766節 漢西的去向(1)

  此時,劉備雖然深深地哀痛關羽的兵敗身死,但他還要強打著精神處理一件大事:遷都。


  對於漢西而言,這場與漢東的全麵戰爭從一開始就是不容樂觀的,隨著關羽的兵敗身死、荊州七郡的易主,漢西的局勢更是雪上加霜地惡化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漢西的精華之地——以長安為核心的司州西部即關中地區,就要不保了。一旦榆林、米脂二城被攻破或潼關被突破,漢東軍立刻就會兵臨長安城下,並且,這是一個注定會發生的、隻是時間早晚的事。劉備和漢西朝廷再不離開長安,就是不折不扣的坐以待斃。


  關中(司州西部)即將失守,劉備和漢西朝廷接下來應該何去何從?無非隻有三個選擇:

  第一,堅守長安城,“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第二,放棄長安城,南撤,遷都益州成都;


  第三,放棄長安城,西撤,遷都涼州漢昌。


  幾乎沒有漢西高層讚同第一個選擇,那是等死;在荊州易主前,漢西朝廷南撤可以保住益州、荊州,同時相當於舍棄涼州、安州、定州,漢西朝廷西撤可以保住涼州、安州、定州,同時相當於舍棄益州、荊州。這兩個選擇各有利弊,南撤、遷都成都的好處是:益州和荊州都是漢家本土內地,人口眾多、錢糧豐足,弊端是:在關中失守後,益荊二州將會陷入漢東全麵包圍(益荊二州東南北三麵都是漢東的地盤,西麵是茫茫的高原大山),陷入絕境死地,等於畫地為牢、自己鑽進囚籠;西撤、遷都漢昌的好處是:涼安定三州直通漢地之外,回旋餘地和發展空間非常巨大,甚至還可以得到異國外邦(貴霜)的支援幫助,弊端是:涼安定三州都是邊陲苦寒的羌胡野地,人口稀薄、錢糧不足(涼州也有一個重大益處就是盛產馬匹)。


  先前,支持南撤、遷都成都和支持西撤、遷都漢昌的漢西高層形成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雙方人數相差無幾、勢均力敵,互相各執一詞、據理力爭,可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使得劉備深感舉棋不定、猶豫不決,加上他對保住長安、保住關中還是心存幻想的(劉備的幻想就是關羽北伐成功),於是,他遲遲地沒有做出決定。如今,天下大勢急轉直下,關羽北伐全麵失敗,對於劉備和漢西朝廷而言,遷都已是刻不容緩。另外,隨著荊州七郡的易主,漢西朝廷內部支持“西撤、遷都漢昌”的聲音一下子蓋過了支持“南撤、遷都成都”的聲音,邏輯是現成的:荊州已經沒了,西撤可以保住涼安定三州,放棄的隻有益州,南撤隻能保住益州,放棄的足有涼安定三州。如果南撤,漢西的疆土地盤隻剩區區的一個益州,根本就是自掘墳墓、永世不得翻身,必敗無疑、必死無疑,川中的巴蜀盆地將會成為漢西朝廷的囚籠。


  劉備此時已經完全地傾向於“西撤、遷都漢昌”,即保住涼安定三州,放棄益州,隻是,他實在舍不得放棄益州,一來,益州十分豐饒富足,是涼安定三州加起來都比不上的;二來,在荊州和關中接連失守後,漢西的疆土隻剩下四個州了,本就不多了,還主動地放棄一個州?


  長安城內的建章宮中,劉備神色灰暗地召集一幹心腹臣屬,商議著這件大事,看看有無兩全其美的辦法。


  “陛下勿憂!”諸葛亮啟奏道,“臣有一策,可以南西兼顧、左右互補。”


  劉備急切地道:“丞相快講。”


  諸葛亮從荊州去益州時以及在益州期間,他就已經認真地思考這件大事了,最終想出了一個可以兩全其美的策略。諸葛亮的策略說起來其實不複雜:關中即將失守,漢西的西部(涼安定三州)與漢西的南部(益州)將會遭到切斷,劉備本人和漢西朝廷退往更安全的涼安定三州,同時在益州留下一套完整的“州級地方軍政機構”,繼續控製益州。如此一來,雖然漢西被一分為二了,漢西的主體是涼安定三州,益州就是與漢西主體不接壤的一塊“大飛地”,但兩地仍然都在漢西朝廷的統治下。


  諸葛亮的這個策略很好,但有些“敏感”。


  對於漢西而言,在荊州和關中先後丟失後,漢西最精華的地方就是益州,劉備本人不去益州、去了涼安定三州,他肯定要派遣一位元老級的近臣、重臣長久坐鎮益州,然而,益州接下來會是一個“山高皇帝遠”、劉備鞭長莫及的地方並且還是一塊精華之地,坐鎮益州的這個近臣、重臣會不會一直都忠心耿耿地為劉備掌管益州呢?毫無疑問,此人會有三個選擇:

  第一,一直把自己當成劉備的臣子、漢西的臣子,為劉備掌管始終屬於漢西之地的益州;

  第二,脫離漢西、割據益州、自立為王,成為“孔曹劉之後的天下第四諸侯”;

  第三,投降漢東,把益州獻給孔明。


  毫無疑問,此事十分敏感。劉備如果派遣一位荊州籍重臣坐鎮益州,此人很有可能選擇第三條路,因為漢西高層內的“荊州派係”眼看荊州老家如今已經落入漢東之手,渴望回歸故鄉的他們看不到漢西收複荊州的希望,還不如直接把益州獻給孔明,一可回歸荊州,二可得到封賞;劉備如果派遣一位益州籍重臣坐鎮益州,情況必然會更加糟糕,此人既可以選擇第二條路,也可以選擇第三條路。對於益州人來說,益州是當漢東的益州還是當漢西的益州,沒什麽本質性的區別,況且,益州當漢東的益州明顯好於當漢西的益州,既然必須選個主子,幹嘛不選個更好的主子?退一步說,就算割據益州、自立為王,也是不錯的選擇。益州是個盆地,四麵都是崇山峻嶺,十分易守難攻,天然適合割據一方、獨立建立一個封閉的小王國,隻要把益州北部的劍門蜀道和益州東部的長江三峽進行全麵封鎖,就可以在川中的巴蜀盆地盡情地享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夜郎之樂”了。


  劉備需要一個值得他絕對信任的人為他長久地、獨立地坐鎮益州六郡。


  毫無疑問,最符合這個要求的最理想的人選就是諸葛亮。


  經過反複商議,劉備決定:他自己率領漢西朝廷從長安撤往涼州漢昌,同時留下以丞相、益州牧諸葛亮為首的一批文武高層前去益州成都組建“受漢昌方麵進行遠程遙控的益州軍政機構”,從而既保住涼安定三州,也保住益州。


  扣除由於各種原因已經不在人世的,劉備此時共有十多位夫人和四個子女,他的夫人們包括吳皇後、甘貴人(甘夫人)、麋貴人(麋夫人)以及大約十位妃嬪,這個數字不算太少,但劉備的子女卻不多,因為他長期顛沛流離,難以安寧安頓下來,所以娶妻納妾、生兒育女都比較晚,還夭折了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此時的劉備隻有一個兒子,即太子劉禪,還不到三周歲,是甘貴人所生(劉禪是劉備的第三個兒子),另有三個女兒,長女、次女比劉禪大,小女兒是麋貴人所生,比劉禪小,同時,吳皇後和二三個妃嬪已經懷孕,子女數量確實較少。


  除了把諸葛亮等人留在益州,劉備打算把甘貴人和劉禪也留在益州,劉備這個皇帝去了涼州,劉禪這個太子留在益州,從而作為後手。劉備如果在涼州出事,劉禪可以在益州繼位,劉禪如果在益州出事,劉備在涼州無事並且還能再生兒子。


  在劉備做出這個決定的當晚,李嚴悄悄地入宮,找到劉備,說了一番話,大致意思是“派遣一員重臣留守益州,正是諸葛亮的構想,陛下你在采納這個構想後派遣的留守益州的重臣就是諸葛亮,那麽,諸葛亮提出這個構想是不是就是給他自己‘量身定做’的呢?另一方麵,諸葛亮家人不多,其父母都在其年幼時去世,其兄諸葛瑾、其弟諸葛均都在漢東為官,其妻黃月英與其暫無子女。如果諸葛亮割據益州或者獻地歸降孔明,如何阻止?況且,太子劉禪還在他的手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