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縷曲 亡婦忌日有感①
此恨何時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②。三載悠悠魂夢杳③,是夢久應醒矣。料也覺、人間無味。不及夜台塵土隔④,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釵鈿約⑤,竟拋棄。
重泉若有雙魚寄⑥。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我自中宵成轉側⑦,忍聽湘弦重理。待結個、他生知己。還怕兩人都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裡⑧。清淚盡,紙灰起。
【註解】
①該詞作於康熙十九年農曆五月三十日,時值盧氏去世三周年忌日。
②寒更:寒夜的更點,指代寒夜。葬花天氣:指農曆五月下旬,正是落花時節。
③魂夢:夢,夢魂。
④夜台:墳墓,也借指陰間。
⑤釵鈿約:即「金釵」、「鈿合」,指夫妻的盟誓。」
⑥重泉:一說黃泉、九泉,死者歸宿。
⑦中宵:中夜,半夜。
⑧緣慳:缺少緣分。
【典評】
自打妻子盧氏去世以後,納蘭創作了幾十首的悼亡之作,而這首則可以說是他所有悼亡詞中最動人的一首。
詞一開頭,就化用李之儀詩意,看起來好像是一個突兀的反問句,卻真切地表達出納蘭對盧氏去世的哀痛傷悼的感情,儘管盧氏已去世三年,但是納蘭對她的懷念卻從來沒有停止,在盧氏忌日這天,他的這種積鬱已久的矛盾心情終於得以抒發,一個「恨」字,奠定了全詞的基調。
對於盧氏的去世,納蘭一直不想承認這個現實,所以他一直希望這只是一場夢而已,待夢醒之後,盧氏就會在他的面前顯現。然而幻想終究是幻想,又哪有一個夢能做三年呢?對於盧氏去世的原因,納蘭覺得是因為她「料也覺、人間無味」。墳墓儘管凄清寂寥,然而卻能夠把一切愁苦都埋葬於地下,這句話就給現代人留下了一個問號,既然盧氏死後和她結婚只有三年時間的丈夫會創作這麼多的悼亡詞,那麼,在她生前又會有什麼樣的憂愁苦悶使她感到「人間無味」呢?上片末句「釵鈿約,竟拋棄」與開篇「此恨何時已」遙相呼應,好像有怨恨的意味,我們倆原來有釵鈿的約定,現在你卻怎麼要背棄誓言,讓我孤獨痛苦地生活在世上。
全詞寫至下片,納蘭開始訴說自己的分別以後德生活。「重泉若有雙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納蘭在此想象陰間假如能通信息,自己就會知道盧氏這些年來的苦樂哀思和誰共同相伴度過。「湘弦」一詞在此指代納蘭擔心睹物思人,所以不忍心再彈那哀痛凄切的琴弦,也暗示了他不忍心再婚的意思。
據說,納蘭在盧氏去世后,「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從這裡可以知道,納蘭不僅把盧氏看作是自己的賢內助,更是把她視為知己,「待結個、他生知己」。
全詞至此,納蘭也照應前文「此恨何時已」,傳遞出三層怨恨,今世無緣在一起,這是第一層恨;夢想陰間能通音信,但不可能,這是第二層恨;期盼來生能再做夫妻,但又擔心兩人命薄,依然人鬼殊途,這是第三層恨。
讀完整首詞,使人禁不住黯然流淚,假如人間真能有如此真摯的感情,那麼死亡也就讓人覺得不再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