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所點菜式的出處,典故,逸事
如果你能在餐桌上講些菜肴的典故和逸事,不僅能增添宴會中的「沉默」調節氣氛,還能令對方對你的博聞有所賞識,對你加深印象。
中國菜肴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肴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肴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夫妻肺片」……中國烹飪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以斯其技藝精湛、風味獨特而蜚聲世界。典故名菜是中國烹飪藝苑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歷代名廚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根據其深遠的意義創製而成的。每一道菜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使你在品嘗美味佳肴的同時,還能感受到動人典故傳說的意境,讓你更加了解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士大精深,使你回味無窮。典故名菜是中國烹飪藝苑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現精選了歷代名廚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創製而成的典故名菜幾種,使你在品嘗美味佳肴的同時感受動人的典故傳說。
西湖醋魚
西湖醋魚的來源,相傳於出自「叔嫂傳珍」的故事,說的是古時西湖邊住有宋氏兄弟,以打魚為生,當地惡棍欲占其嫂,殺害其兄,宋嫂勸小叔外逃,製糖醋魚為他餞行,后小叔得了功名,除暴安良,偶然的一次宴會,又嘗到這一酸甜味的魚菜,叔嫂終於團聚,後人傳其事,仿其法烹制的醋魚,就成為杭州的傳統名菜。
龍井蝦仁
龍井蝦仁是一道體現西湖秀美氣質的傳統名菜,他的創製據說是受蘇東坡《望江南》一詞的啟發。此詞寫道:「休對故人思故國,日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舊時,有寒食節不舉火的風俗,節后舉火稱新火。這個時候採摘的茶葉,正是「明前」之寒食後日是清明節,屬龍井茶中最佳品,龍井茶葉素有「色綠、香郁、味甘、型美」四絕之稱,廚師用此「四絕」與入時的鮮河蝦仁相配,終於創製出新的一絕——龍井蝦仁。
叫花童子雞
據傳,古時由於封建王朝戰亂暴政,不少百姓家破人亡,淪為乞丐。一天有個流落到江南的叫花,在饑寒交迫中昏倒,難友為他搞來一隻小母雞。可苦於沒有炊具,急難中,便仿效烤紅薯的方法,用爛泥把雞包起來,放入篝火中用柴草煨烤泥團,使其成熟,意外地發覺此雞異香撲鼻,十分好吃。從此,這一別緻的煨烤法便傳開了。杭州廚師吸取中不斷加以改進,採用嫩雞、紹酒、西湖荷葉、腹中填料,進行精細加工,使烤雞香醇透味,終於成為人們喜歡的傳統名菜。
宋嫂魚羹
據《武林舊事》記載:淳熙六年(公元1171年)3月15日,宋高宗趙構乘御舟閒遊西湖,命內侍買湖中龜、魚放生,宣喚中有一賣魚羹的婦人叫宋五嫂,自稱是東京開封人,隨皇上南遷到此,在西湖邊以制魚羹為生。高宗命其上船,吃了她做的魚羹,十分讚賞,並念其年老,賜予金銀絹匹,從此,聲譽鵲起,富家巨室爭相購食,宋嫂魚羹也就成了馳譽京城的名餚。「一碗魚羹值幾錢,舊京遺制動天顏,時人信值來爭市,半買君恩半買鮮。」
東坡肉
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不僅才學出眾,對烹飪也頗有研究,他在謫居湖北黃岡時,時常親自燒餚,與眾人品味。曾作詩介紹他烹肉的經驗:「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宋元祐年間(公元約1090年)蘇東坡出任杭州做地方官,發動數萬民工疏浚西湖,築堤灌田、造福人民。節日將百姓送來的豬肉、紹酒,吩咐家人燒好連酒一起送給民工。家人誤以為酒肉一起燒,結果燒出的肉,特別香醇味美,別緻可口,一時傳為佳話。人們紛紛傳頌蘇東坡的為人,仿效他獨特的烹調方法。從此以後,以這位大文學家命名的「東坡肉」也就成為杭州傳統名菜。
麻婆豆腐
? 四川傳統名菜,始創於清同治初年。當時成都北郊萬福橋有一陳興盛飯鋪,主廚掌灶的是店主陳春富之妻陳劉氏。她用鮮豆腐、牛肉末、辣椒、花椒、豆瓣醬等燒制而成。她烹制的豆腐,麻、辣、燙、嫩,味美可口,十分受人歡迎,人們越吃越上癮,名聲漸傳開,因她臉上有幾顆麻子,故傳稱為麻婆豆腐。
? 叫化雞
? 江蘇常熟名菜,又稱黃泥煨雞。相傳明末清初時,常熟虞山麓有一叫化子偶得一雞,苦無炊具、調料,無奈,宰殺去臟后,帶毛塗泥,放入柴火堆中煨烤,熟后敲去泥殼,雞毛隨殼而脫,香氣四溢。適逢隱居在虞山的大學士錢牧齋路過,試嘗,覺其味獨特,歸家命其家人稍加調味如法炮製,更感鮮美。此後,遂成為名菜,並一直流傳至今。?
? 回鍋肉
? 四川名菜,又稱熬鍋肉,傳說這道菜是從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當家菜。當時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清末時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隱家居,潛心研究烹飪。他將原煮后炒的回鍋肉改為先將豬肉去腥碼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后再煎炒成菜,保持了肉質的濃郁鮮香,原味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