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月落烏啼(四)
第一百四十章月落烏啼(四)
「我實在想不出來,完全沒有思路。」我煩躁地抓著頭髮,好大的太陽曬著腦袋,更覺得瘙癢難耐,「這根鋥亮的手指頭,根本板不動,壓根兒就沒機關暗門。」
「手指的方向呢?」月餅倒是沉得住氣,反正也不是他動腦子,哪能體會到「絞盡腦汁」的含義?
「手指對著咱們腳底下這幾塊石磚,結實得很。」我跳起落地,重重跺了幾腳,聲音沉悶,實打實的地面,沒藏什麼暗道。倒是這個怪異舉動,引得遊客紛紛側目,還有人偷偷摸摸拿著手機,假裝拍風景,實則在拍我。
我懶得搭理,索性盤腿兒坐下,托著腮幫子,皺眉觀察周遭格局。
武漢長江底留下了《楓橋夜泊》這首詩的線索,絕不是留線索的人吃飽了撐得沒事幹消遣我們。結合張繼生平種種神秘之處,又將此詩題於楓橋,這內在的聯繫,預示著線索就在眼前,只是我沒有發現。
「是不是時間段不對?」月餅並肩坐下,望著河水做沉思狀,估計什麼也沒想,只是為了陪我應景兒,「月落烏啼霜滿天……深秋的晚上,才會發現線索?」
「月公公,動動腦子好不好?照你這麼說,還要抓一隻烏鴉,捆在楓樹枝子,等它『呱呱』叫著,線索就從河裡冒出來了?你當這是玩闖關手游呢?別煩我!」
我心裡燥得緊,那種「抻長了胳膊還差一兩厘米夠到東西」的感覺,著實不爽。偏偏烈日炎炎,悶熱難耐,知了「嘰里呱啦」叫個不停,更是聒噪。
要是旅遊賞景,漫步河邊,蟬聲悠揚,江南風情,倒也是一段心境。偏偏我和月餅頂著滿腦門汗珠子,老僧入定似的坐在河邊,冥思苦想不著邊際的線索,哪有那份雅興?
月餅讓我懟得有些掛不住臉,側頭看景兒不言語。我圖個耳根清凈,視線越過張繼銅像,觀察著整片楓橋景區。若是按照大區域劃分,以楓江為界,東為貞觀年間,寒山、拾得兩位高僧主持的蘇州妙利普明塔院,后改名為「寒山寺」,西是江楓洲,南起何山大橋,北至鐵嶺關。
我心裡一動。難道?這裡和黃鶴樓相似,暗藏著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楓江為水,寒山寺為土,何山大橋為木,鐵嶺關為鐵,只要找到火,或許有所發現?
我試著從五行相生相剋的角度推理,演算了十幾種可能,「火」是沒找到,肚子里倒是憋了一大團火。
江邊建築群,均是黑瓦白牆的江南建築風格,坐落方位和房屋數目也沒有什麼蹊蹺。江里盪著幾艘遊船,導遊招呼著遊客上船欣賞沿江風景,假裝一副「弔古懷今」的風情。
實則,男遊客無非臨時擔任了攝像師的角色,舉著手機給女遊客們拍照。女遊客們一番搔首弄姿,繼而眉頭緊鎖,端起比高考還認真地態度,修圖修得貌若天仙,也不管背景里的房屋直牆都歪成「S」了,喜氣洋洋發到朋友圈、微博,再配幾句貌似文藝的話。
諸如「我願做揚州瘦馬,陪你浪跡天涯」……
沿江而望,不遠處即是楓橋和鐵嶺關。旁邊有小小一屋,刻著《楓橋夜泊》的黑色石碑立於屋子的白牆之前,為宋代宰相王珪《楓橋夜泊》詩碑,為「張繼詩第一石」。河堤護欄下方約半米,「夜泊處」三個大字,告知遊客這就是當年張繼二半夜聽在船里聽鐘聲的地兒。
至於如何跨越千年,精確推測定位於此,那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固定在牆角的兩個探燈,著實有些大煞風景。
石碑往前信步而走,就是我們大眼瞪小眼的張繼銅像了。
要說這尊安放於石台的銅像,著實好雕工。面容惟妙惟肖,髮髻鬍鬚逼真異常,就連長袍紋路、靴子形狀,都精雕細刻。尤其是微微側抬頭,閉著雙眼的神態,頗有些茶餘飯後、慵懶自得的安逸。
只是因為雕像為斜靠坐於石台,盤著的左腿形成一個平面,難免積些雨水,生了不少銅銹。
我擦了把汗,灌了口礦泉水,肚子「咕咕」叫喚,才想起快一天了,還沒吃口飯。心說,您老人家銅澆鐵鑄,不怕風吹日晒,舒舒服服坐著,留個好大謎題讓我遭這份「口乾舌燥,飢腸轆轆」的罪,於心何忍?
突然,我隱隱覺得想到了些什麼,偏偏沒有清晰的思路,好像和張繼銅像有關,又似乎沒什麼聯繫。
「南少俠,咱們直接去寒山寺吧!不就在那邊么?沒兩步就到了。」月餅也是沒了耐性,摁著我的肩膀起身活動腿腳,「盤腿兒做了半天,麻了。再坐一會兒,我都成雕像了。要不咱們先吃點兒東西?不吃飽了肚子,哪有力氣斬妖除魔?」
「月公公,等下!」我直勾勾盯著張繼銅像,腦子裡冒出一條模糊的線,「你剛才說什麼?」
「去寒山寺?」
「不是這一句。」
「腿麻了,成雕像?」
「滾!」
「吃點兒東西?」
我愣了片刻,揮手示意月餅不要說話,反覆念叨著這幾個字。這種感覺,就像在手鏈掉進混沌的水溝,胡亂摸索,直至……
「我明白了!」我一躍而起,指著那根金手指,「月公公,你說得沒錯,線索就藏在這裡。」
「你找到機關了?比如『左轉幾圈右轉幾圈』就能開啟?」月餅還真是行動派,攥著金手指就要扳動。
「不是機關,而是意境。」要不是遊客太多,我能仰天狂笑,「我他媽的太聰明了!意境!意境!意境!懂么?是意境!」
「南少俠,正常點兒。」月餅摸摸鼻子,嘴角揚起一絲微笑,「雜家願聞其詳。」
「你看張繼的神態,像什麼?」
「像是……吃飽了閑坐著打瞌睡。」
「對!」
《楓橋夜泊》是張繼途徑寒山寺所做的羈旅詩。此題材又稱為記行詩、行旅詩,是指詩人因各種原因遠離家國,用詩歌的形式反映客居異鄉的艱難、漂泊無定的辛苦,寄託愁緒。
這首七絕,細膩地描述了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感受。寥寥數筆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的畫面,將「愁」烘托到極致。以至於不僅流傳千年,就連亞洲諸多國家,也推崇之至。尤其是以「小巧、抒情、哀愁、唯美」為特點的日本,更將《楓橋夜泊》收入小學課本。
由此可見,此詩的「愁」,可謂文字巔峰。
既然如此,張繼銅像,應該表現出哀愁惆悵的神態,斷不能是酒足飯飽的老漢瞌睡狀。
如果雕工不精,那還可以理解。可是偏偏如此精妙的雕工,怎麼會出現與詩完全相悖的神態呢?
這在暗示什麼?
張繼銅像,最顯眼的就是那根被遊客摸掉原色的金色食指。看似習以為常的景區特色,結合張繼與詩歌內涵截然不同的形態,其實是做了一種常識與矛盾相互結合的隱喻。
而這個隱喻,就是線索!
「南少俠,你就別賣關子了,能不能直奔主題?每次都絮絮叨叨講一大堆。」月餅話雖這麼說,卻很用力地拍著我肩膀,「當了幾天大學講師,真覺得自己是古詩詞專家了?」
我當然知曉月餅話中之意:「食指和吃飯,延伸為美食,成語是什麼?」
「大快朵頤?」月餅脫口而出這麼一個不常見的生僻成語,我倒是沒想到。
「行啊,月公公!跟我浪跡天涯這幾年,居然也熏出了文化味兒。」
「來蘇州路上,我琢磨了一種新蠱,正想找人試蠱。」月餅摸摸鼻子,仰首四十五度角望天,「也沒有什麼具體癥狀,就是吃什麼東西都沒味道。」
天下美食還沒吃遍,豈能半道中蠱食之無味?明知月餅是開玩笑,我還是驚得一哆嗦:「那個成語是,食指大動。」
「哦?」月餅眯著眼,盯著張繼的金手指,「代表什麼呢?」
「宋朝武學大師洪七公說過,凡毒蟲出沒之地,五步之內必有解藥;當代美食界翹楚南曉樓認為,凡吃貨所到之處,十步之內必有美食。」我做鄭重其事狀。
「確定是十步?」月餅揚揚眉毛,「那不是走進河裡了?」
「我也拿不準,不過食與十同音。唐貞觀年間,高僧寒山和拾得曾住持寒山寺,拾這個字……」
「南少俠,你這也太牽強了吧?諧音就能斷定和十有關?」
「你能不能讓人把話說完?你仔細琢磨,拾得……要是你的手機掉地上,你會怎麼做?『拾起得到』對不?按照生理習慣狀態,會不會用到食指?能這麼做,肯定是近在咫尺的距離。大寫的『十』字,是不是『拾』?這個字左邊是『手』,右邊拆開為『人一口』,你想想啥意思?『得』是會意字,左右結構。按照金文字形,左邊是『彳』,右邊上『貝』下『手』,是不是也有個『手』字?你把所有線索結合,結論是什麼?近在咫尺,以十為度,就有食指大動的食物。是不是也符合了這座張繼雕像的形態暗示?」
月餅的表情,瞬間彰顯「面帶微笑」及至「面沉似水」的轉化:「南瓜,你到腦子怎麼長得?這都能想到?」
「我不是說了么?拿不準,也就是個推測。不過,大體方向,總是沒錯。」
我心裡也沒底兒——來的時候就觀察了,周遭壓根兒沒飯館子,要不我和月餅也不能餓到日頭偏西。種種聯繫推測偏偏暗示,附近確實有暗藏線索的美食鋪子。
哪兒呢?
總不能在天上吧?
「南瓜,你確實聰明。」月餅拍拍我的肩膀,目光瞄向某一處方位,「我知道美食在哪兒了。」
我順著望去,啞然失笑,心說南曉樓啊南曉樓,這麼複雜的問題都想明白了,這麼簡單的事卻想不到。你到底是聰明還是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