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唐朝好郎君> 第225章 蓬萊有仙人?

第225章 蓬萊有仙人?

  李泌奉詔入朝後,根本顧不上經濟天下。


  擺在他麵前的第一件事,是如何解決西部隴山(六盤山)防線,唐軍的吃飯問題。


  他對德宗說:“今年秋防,征發了十七萬人戍於京西,每年吃粟二百萬斛,折錢三百餘萬緡。國家連年遭受饑荒,經費不足,即使有錢,亦無粟可買。


  臣有一策,可以不減戍卒,不擾百姓,糧食皆足,府兵可成。


  現在吐蕃居原州、蘭州之間,以牛運糧,糧盡而牛無所用。請以府庫將積年劣繒染成彩纈,通過黨項,以彩纈向吐蕃易牛,三匹繒換一頭牛,可換吐蕃六萬頭牛。


  再以麥種分賜沿邊軍鎮,召募戍卒,耕荒田而種之。約好明年麥熟隻還一倍糧種;其所餘者按照時價加五分之一的價格,官署盡買之。關中土地肥沃,所收必厚。戍卒獲利,耕者將多。戍卒因屯田致富,必安於其土,不再思歸。


  按舊製,戍卒三年一代,及其將滿,下令有願留者,即以其所開田為永業田。不過數年,則戍卒皆為土著,即以府兵之法理之。如此則可以變關中疲弊為富強。”


  德宗按照李泌的計策施行,戍卒應募願屯田者占大半,士卒之心皆安,關中軍情稍安。


  隨後,他又斷然否決了,德宗割讓伊西(今新疆庫車)、北庭(治今新疆奇台西)給吐蕃的想法(陸贄連《慰問四鎮北庭將吏敕書》都寫好了),認為此乃“資敵之舉”。


  不久,吐蕃大相尚結讚在平涼川劫盟殺使。自唐朝副使崔漢衡以下,60餘名唐官被扣押,1000餘人被俘,史稱“平涼劫盟”。


  平涼劫盟後,唐蕃關係瞬間跌入穀底。


  此後三十餘年,李適開始執行強硬的對蕃“三不政策”(不談合盟、不見蕃使、不接國書)。


  李適交好吐蕃的夢想破裂後,李泌開始著手構建,“西聯大食、北和回紇、東結南詔”的反吐蕃戰略聯盟(因在德宗貞元年間,也稱“貞元之盟”)。


  此事的關鍵環節是“北和回紇”,但之前隻要一有大臣提回紇倆字,李適立馬就翻臉。所以,這雷隻能李泌自己抗。


  李適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與回紇有舊仇。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李適還是雍王時,曾以天下兵馬大元帥的身份,入回紇大營見牟羽可汗。


  回紇可汗怪罪李適,見麵時沒有行“拜舞大禮”。


  李適的侍臣藥子昂,以李適是太上皇(玄宗)的嫡孫,且當時唐庭有喪葬(玄宗、肅宗相繼去世),不應該“舞蹈”為由據理力爭。


  結果,牟羽可汗倒是沒敢把李適如何,但幾個侍臣都被當著麵打死了。


  此事被李適認為是奇恥大辱,25年過去了,依舊念念不忘。


  即便回紇牟羽可汗早就被現任可汗殺了,而回紇也屢屢放出與唐修好的善意,但李適就是假裝沒看見。


  為了能夠說動德宗,李泌和他硬是談了十五次。


  把李適談的,連“北合回紇之事,留給朕的子孫去做吧。我活著一天,此事斷不可為”的話都說出來,但李泌依舊死咬著不鬆口。


  最後,李泌也急了,跟德宗說:“陛下既然不答應聯合回紇之事,那放老臣回家吧!”


  德宗一看,李泌要摔耙子不幹,也有點懵圈了,就想找個台階下。


  他轉頭問殿上的兩位老將李晟和馬燧意見如何?

  本來討論這件事兒,李晟和馬燧站一邊聲都不敢吱。不成想,德宗突然問起他倆的意見了。


  這兩位老將是什麽人物?

  戰場上滾了一輩子,精得眼睛毛都是空的。


  而且,兩位都深諳邊事,早知聯合回紇是唯一之路。


  再說了,二人都因為平涼劫盟一度被德宗猜忌。


  恰恰是李泌回朝後,對德宗說:“李晟、馬燧有大功於國,聞有讒之者,望陛下坦然待之,使其自保無虞”,曾感動得兩位老將嚎啕大哭。


  這回德宗相問,李晟和馬燧對視一眼,又看了一眼李泌,小心翼翼地說:“果如李泌所言,回紇可汗確有親近唐朝的跡象。”


  李適一聲長歎:“你們都不站在朕這邊,朕還能怎麽辦?”


  就這樣,李泌死纏爛打,又是威逼、又是利誘。終於,讓李適同意了回紇的求親申請。


  貞元四年(公元788年)十月,回紇合骨咄祿可汗派妹妹、國相和其他高官為迎親使,一千多人組成的隊伍,浩浩蕩蕩地趕到長安,迎娶鹹安公主。


  合骨咄祿可汗在給德宗的上疏中,用極為謙卑的語氣說:“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為患,子當為父除之!”(《資治通鑒》卷二三三)

  意思就是,“咱們以前是兄弟,現在我娶了您女兒,就是您半拉兒子。吐蕃那小子,要是以後再敢揍您,我踢死他!!”


  還別說,李適這女婿真是說到做到,回鶻(娶鹹安公主後,改稱回鶻)騎兵大量南下,在天山南北、河西走廊,與吐蕃展開了長達50多年的血腥角逐。


  隨後,大黑衣食(阿拔斯王朝)開始從西往東擠壓,回紇從北往南侵襲,南詔從東往西擴展,唐朝隴右防線的壓力遽減。


  《新唐書?大食傳》記載,“貞元中,(黑衣大食)與吐蕃為勁敵,蕃兵大半西禦大食,故鮮為邊患,其力不足也”。


  唐朝憑此“貞元之盟”,以不及百分之一的資源消耗,達成了緩解自身壓力的目的。


  這就是李泌的高明之處!


  從大局著眼,以細微入手,該堅持處當仁不讓,當迂回處曲折蛇行,不愧是唐朝最頂級的戰略家。


  唐德宗建中四年疆域圖

  縱觀李泌一生,雖因披著修道的外衣而被後世儒家所輕(“常持黃老鬼神說,故為人所譏切”《新唐書·李泌傳》)。


  但他所行所止,都堪稱不折不扣的陽謀。


  就拿“貞元之盟”來說,回鶻強盛後,南下與吐蕃爭奪生存空間是必然的,李泌要做的隻是拉住回鶻,不使其成為吐蕃的盟友。


  黑衣大食和吐蕃也一樣是結構性矛盾,楊良瑤越洋西訪,不過是給他們一個繼續的信號。


  而南詔國在玄宗朝倒向吐蕃後,雖然吐蕃與之和親,但多年不斷征糧征兵,早就令其不堪忍受(吐蕃曾數次從南詔征兵去西域征戰)。李泌要做的不過是告訴南詔國,你還有一個更好的結盟選擇。


  這三點說起來似乎很簡單,但作為一個身在迷霧中的當事者,如何紛繁的信息中,辨別真偽,明確用廢,便是考驗政治智商的難題了。


  就像德宗初期執行的是,聯合吐蕃對付回紇的戰略,但卻導致平涼劫盟事件發生。


  這更凸顯了李泌的高瞻遠矚、目光如炬。


  793年(貞元九年),南詔國上表歸唐時,李泌已經無法看到了。


  貞元五年(789年)三月,他在長安宅中安然故去,享年六十八歲。


  玄宗時的晨曦

  肅宗時的熾烈

  代宗時的西斜

  德宗時的晚照

  在漫長的十二時辰中,李泌為長安耗盡了最後的心力。


  當他長眠於榻上,心中應無遺憾!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