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一章 求生之道
張謇:“張某一不為名,二不為利,隻想著為國家辦點實事,您就算是讓我從一個小工廠的廠長做起都行,還望王爺成全。”
載洸猶豫了一會兒說:“可是……你畢竟是翰林院的人,還是狀元,聲名遠播。要是我把你下放到工廠裏麵,就怕一眾清流士子不答應啊,到時候不僅要抨擊你,還要彈劾商辦衙門。
說什麽江河日下,道德敗壞,風氣萎靡,荼毒士儒話,全都往商辦衙門頭上扣了,那些禦史天天拿著放大鏡看我們,那架勢,就像要從飯菜裏挑出一個頭發絲來,防不勝防啊。
商辦衙門的那些商官,都是取自民間或者留洋歸來的人才,盡量不要跟朝中的官員搭上關係的,這一點,您要體諒。”
張謇:“我也可以自個辭去翰林院侍讀學士的官職。”
載洸:“別別別,您要是真這麽做了,我再把你安排進商辦衙門辦職,到時候,翁中堂就該來找我興師問罪,說我挖走了他的得意弟子。
商辦衙門本身就困難重重了,我現在就想遠離這些是是非非,你的事情,我愛莫能助啊。”
張謇聽完,先是愣了一會兒,隨即臉上又漫上些許失落,苦笑了一聲說:“卑職原本以為,這樣的態度,這樣的理想,會得到您的賞識……
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曾經,我也一度以為,王爺就是卑職的那個知己,現在看來,還是卑職高攀了,卑職告退……”
“季直。”正當張謇要走的時候,載洸叫住了他,語重心長地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前鑒不遠,覆車繼軌。這些話,你是懂的。
你現在在朝中的清流裏,也算是小有名氣了,很多讀書人都以你為楷模,要是你這時候特立獨行,放著翰林院學士的官職不做,去幹那些讀書人嗤之以鼻的事情,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人當中出了異類,敗壞了清流的名聲,他們豈能容你?
到時候,所有人的筆尖都指向你,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如果他們對你群起而攻之,就連我也未必能保得了你。”
張謇緩緩地轉過身來,露出了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是卑職唐突了……謝王爺指點迷津。”
“我懂你,你我都一樣,心中雖有理想,但是卻還是被現實捆住了手腳……”載洸又及時地收住了這個話題,笑笑說:“你知道,為什麽水太清的地方,往往看不到魚嗎?”
張謇思考了一會兒說:“水清無大魚,王爺是想讓卑職不要對自己太過苛責,才能在清流中不至於被孤立,是這意思嗎?”
載洸笑了下說:“也沒有這麽大的道理,就是……水太清了,魚兒清晰可見,還沒等他長大的時候,就被人捉到餐桌上去了,所以……稍微混一點也無妨,才能長大嘛,先活下來,日後才能辦大事。”
張謇似懂非懂地聽著。“謹遵王爺教誨。”
載洸看著他那一臉茫然的樣子,又笑了一下,“唉,你是個高雅之士,太土的話有時候反而聽不明白。那我就跟你說點文縐縐的話吧。
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自得之,則敏且廣矣。”
(這是出自《漢書.東方朔傳》中的一段話,大致意思是:眼睛明亮還有看不見的東西,耳朵聰靈也有聽不到的聲響。如果是彎曲的,應當想辦法使他通直,且讓他自己真正得到它;使他寬舒,更應該自己去求取;揆情度理,但應該自己去探索。如果通過自己自己探求而得到它,心靈就會變得聰敏而且宏大。)
載洸長舒了一口氣後說:“實業興國之路,也不一定要在工廠裏麵嘛,如果有朝一日,給你這個機會了施展拳腳了,你能想辦法說服那些清流接受你的理想主張,改變更多的人,那才是真正的了不起。
即便是做不到……那就先在那個位置好好活著吧,等我們手腳上的束縛鬆開了再說,如果真的有那一日,不用你來找我,我自然會去找你的。”
張謇沉思了片刻後,又感慨萬千地朝載洸鞠了個躬,“卑職一定等著王爺!”
(養心殿裏)
早朝的時候,翁同龢開始奏報:“五十七名翰林跟禦史聯名上書,要求嚴懲李鴻章,以平民憤;
十八省,一千三百名舉子,到都察院請願,請拒和議,並嚴懲賣國賊李鴻章;
多省督撫上書,請殺李鴻章……”
光緒捂著腦袋說:“夠了,不要再說了!戰敗之事,也不能全歸結到李鴻章一人的頭上,他頂多算是失職,朕已經撤銷他直隸總督跟北洋大臣的職位了,這件事情,就這麽過去吧。”
翁同龢:“皇上,就算是李鴻章罪不至死,但是眼下怨聲四起,要是還留著李鴻章,就怕激起變亂呐。”
光緒:“昨天,朕到頤和園給皇太後請安的時候,她老人家囑咐過朕了,李鴻章是皇太後器重的人……這事,就翻篇了吧。”
翁同龢一聽,也隻能作罷。
光緒:“我們還是商議一下如何償還賠款的事吧,兩萬萬兩白銀,要分三年還清,這可不是個小數目啊,翁師傅,之前讓你跟戶部堂官一起商量出個對策來,你們有想法了沒有?”
翁同龢:“依老臣看,要攢夠這筆銀子,最首要的,當然是節流,還得取自民間,隻能想辦法增加各地的田賦,糧捐,契稅,當稅,鹽斤加價,厘金統稅等稅源的收入。”
光緒皇帝皺了皺眉,一臉愁苦地說:“這可不行,要是貿然加重百姓的負擔,激起民變怎麽辦?除了加厘加租,再想個法子吧……提升一下海關關稅籌款怎麽樣?”
翁同龢:“臣等同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商議過了,他並不讚同這樣做,要是此時提了關稅,英法等國也未必同意……”
光緒拍案而起,“我們大清國提高我們自己國家地關稅,關他們洋人什麽事情!這些年來,進口的洋貨賺了我們多少錢,導致我們的土產品賣不出去,我看也應該跟洋人多收點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