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宋好官人> 第兩百一十四章:未料勝,先料敗

第兩百一十四章:未料勝,先料敗

  未料勝,先料敗,是為將者最需要的品質。因為一時間的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只想到勝利,卻未能想到失敗后怎麼保存自己。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就好像後世人們買彩票一樣,一般都是想著中大獎后要怎麼花,卻很少會想到不中獎怎麼辦。


  歷史上,劉邦屢戰屢敗,卻總是能逃出生天,積蓄力量。項羽一輩子都在打勝仗,西楚霸王的名聲遠揚。可惜,這兩人最後的一戰,常敗的劉邦贏了,贏了他想要的一切;常勝的項羽輸了,輸掉了他原本唾手可得的一切。


  可以說,笑道最後的往往是懂得保存自身的人。


  後世太祖都說了,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大抵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可以說,古今往來的戰略家,之所以能比其他人看得更遠,是因為他們都想通了關鍵點。打仗打的戰略,其實就是保存有生力量,消滅對方有生力量。只要弄明白了這一點,那麼在戰略上就不會吃虧了。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如果宋朝的軍隊能做到這個程度,何愁不把西夏、遼國拖到經濟崩潰?

  可惜,宋朝就沒有戰略家,眼光實在太差了。


  張正書現在呢,倒是很懂得保存自身,皇城司一露面,結合趙煦的企圖,張正書立馬就打算退居海外避難了。沒辦法,他一介屁民,根本承受不住皇權的傾軋啊!如果趙煦想對付他,輕輕調動皇城司就能辦到了。再結合遍布大宋的安撫司,張正書第一次有種危機感。原來大宋也不安全!

  確實,大宋是挺不安全,在汴梁還好,要是在民風彪悍的地方,一言不合大打出手有之;殺了人之後落草為寇的有之;甚至還有人開黑店做人肉饅頭的——別以為是《水滸傳》杜撰的,在大宋窮山惡水之地,還真的有這種事情發生。


  「那怎麼才能組辦一支遠洋船隊呢?」


  張正書知道,組辦一支遠洋船隊可不是簡單的事情。首先,你得有一個經驗豐富的船長。還要有一個認識航線的人。通常船長也是認識航線的,但越多人知道航線越好。懂得使用指南針,懂得看天象的人才必不可少。操帆手,也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最後,就是船員了。按照大宋這時候的叫法,叫綱首、副剛、雜事、火兒、梢工、貼客、招頭、碇手、作頭等等,而且出海也分為貿易業務和操船業務兩類,船員的來源渠道多樣,甚至還有「入股」的雇募方式,讓船員成為了船上的利益團體,有利於船員隊伍的穩定和發展。


  宋朝的遠洋船隊,早就形成了獨特的體系,要想創辦一支船隊,必不可少的是招募到人才。


  可惜汴梁城這裡,沒有什麼航海的人才。要想招募,就必須去到海貿繁榮的沿海城市,比如福建路,廣南東路,京東東路、兩浙路等等的沿海城市。


  「要提上議程了,也要創辦一個屬於自己的密探組織……」


  張正書也不是傻子,面對危險不懂自保。誰能想得到,哪一天皇帝突然要抄他家,捉他下獄?抄家也就罷了,錢財乃是身外物。可被拿下獄,甚至被砍頭,那就死得太冤了。作為一個穿越者,張正書對皇帝有種深深忌憚。應該說,張正書有種極其強烈的不安感。


  畢竟這是在古代,是人治高於法治的時代。


  不管後世史學家怎麼渲染,都遮掩不了這麼一個事實,那就是皇帝一聲令下,你就要被抓拿下獄;或者是法官斟酌「仁義孝道」什麼的,從寬處理一個殺人犯。這些都是有可能發生的,不然的話,怎麼會有直躬案,三北案?在古代,儒家是被孔子定了性,孝永遠是在忠面前的。所以,很自然的,宋朝如此崇敬孔子,肯定會依照「仁義孝道」來判案,而不是根據事實真相。


  別看後世把包拯渲染成一個包青天,其實包拯也只是一個酷吏罷了。但為何酷吏能名流千古呢?這都是因為宋朝的判案太過主觀,「酌情減刑」的情況層出不窮,讓苦主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包拯這個酷吏出現了,恰好就迎合了民眾秉公執法的渴望。於是,包青天的名聲就傳開了。可想而知,宋朝的百姓對官員的期望有多低,只要秉公執法,不殘民害民就行了。


  基於這種沒有人身保障的情況,張正書是萬萬不敢相信當權者的,不管是官,還是官家,其實本質上都一個樣。


  不思退,那就等於把生命的主動權讓給別人,這是最愚蠢的。


  「還是要遠離政治漩渦么?」


  張正書其實有點不舍,不舍汴梁城的繁華。


  可以說,汴梁城的一切,除了不像後世那麼方便以外,其他一切都是和後世相差無幾的。


  可惜,張正書還是想離開,因為在宋朝這種環境里,有錢人太不安全了,怪不得一個個有錢人都想著做官,因為做了官之後,就加入了剝削的階層,就等於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了。可惜,張正書覺得做了官之後更慘,憑藉他的政治嗅覺,不被那些文官玩死都算好了。


  思來想去,還是覺得很煩悶。


  明明自己有著超越時代的想法,卻不敢表露出來。張正書可以預見,就算是他獻上鍊鋼術,得到的賞賜很可能也就是工部的一個小吏而已。哪怕是皇帝想再給他陞官,最多最多也就是個八九品的寄祿官。


  這種社會風氣下,還有誰想搞發明創新?

  從這個角度看,完全是儒家制約了中國的發展。自宋朝確立了儒家無上地位之後,中國的科技發明好像斷崖式的下降。到了清朝,已經淪落到連世界之大都不知道了。要知道宋人,還知道世界的寬大,看看,這裡面的差距有多大?可以說,這就是中國的倒退,固守在小農經濟上,不思進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