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大唐的競爭對手
第300章 大唐的競爭對手
典客館內,此時一群典客屬官已經到來。他們看到此情此景,雖然臉色蒼白,卻沒有受到太多的驚嚇。
畢竟在他們到來之前,已經有人告訴他們這裡的一切。雖然大行令的死亡給他們打擊很大,以至於很多人的臉上都沒有任何血色。並且,他們看著蕭文的時候,表情也不是很好。
畢竟,那是一個連自己頂頭上司都敢親手鴆殺的人。這種人,還有什麼事情是他不敢做的?
懷著害怕蕭文隨時可能因為自己做得不好,直接拿起弩箭洞穿他們腦袋的恐懼,這些屬官們戰戰兢兢地命令著那些典客館內的外國傭兵,回到自己的房間等待消息。在沒有命令的情況下不許出來。
而只有剛才投靠了蕭文的安東尼,才不用受到拘束。
而在典客館的角落裡,蕭文和王策玄對於身邊發生的事情卻漠不關心。他們只關心一件事,那就是大漢與大唐今後的外交政策。
此時,王策玄看著上面那幾個杯子,說道:「蕭兄想要表達什麼?」
蕭文笑了笑,他拿出了一個茶壺,放在了代表唐的酒杯旁邊。再然後,拿出兩個杯子,豎著擺放成一縱。王玄策明白,這兩個被子分別代表了明和宋。
這卻讓王玄策更加摸不著頭腦了。
不過這時,蕭文卻突然開口。他說道:「王兄請看,這是大唐,這是大宋,這是大明。大唐和大宋還有大明以往想要交流,我想知道,應該怎麼做?」
聽到這話,王玄策一愣。他看著桌子上的茶壺,說道:「這是橫斷山脈?」
「聰明!」蕭文拍了拍手掌,說道:「因為山脈的阻擋,以往的時候,宋明兩國與唐國之間難以直接交流。因此,你們的商隊,還有宋明的商隊,想要進入對方的國土,必然需要借道於漢。」
說著,他手裡弄了一點酒水,然後點在屬於唐的酒杯上,以茶壺為圓心,畫了一個不完整的圓圈。
而圓圈的軌跡,正好經過屬於漢的酒杯。
看著這個圓,王玄策露出了瞭然的表情。他問道:「蕭兄可是想把宋明兩國也拉進來?」
「正是。」蕭文點點頭,他說道:「據我所知,西域的人每年都會通過大唐和吐蕃南邊的大海,繞行數千里,前往宋明,進口一大筆的絲綢和瓷器,販賣到更西邊的地方,以此賺取財富。這些人,有部分人來自極西之地。但是大部分,卻是來自與安西都護府接壤的大食。我說的沒錯吧?」
「沒錯。」王玄策點點頭。
而蕭文,也接著說道:「這些人雖然與宋明隔著幾千裏海路,卻能夠通過航海術,通過漫長的航海,一路來到宋明之地,購買絲綢與瓷器回去。而為何與大唐距離宋明更近,卻無法做到和他們那個富裕呢?」
蕭文知道,歷史上的大唐長安之繁榮,天下之盛。唐長安城的規模,是同時期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和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的五倍以上。
然而這個國家所創造的經濟財富,卻沒有阿拉伯帝國那麼多。
事實上,不要說大唐,細數全世界,我們就會發現,在近代以前,雖然大宋帝國是世界上存在過最富裕的國家。然而第二名,卻不屬於同屬於這片大地上的任何政權。
這第二的名頭,其實還要屬於與大唐同時期的大食,也就是阿拉伯帝國。
歷史上的阿拉伯帝國,佔據著富饒的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等「糧倉」,為帝國提供了充裕的產品。
主要作物包括小麥、大麥、稻米、椰棗和橄欖,園藝作物也相當豐富,有椰棗、橄欖、李、桃、杏、桔、蘋果、西瓜、葡萄和各種蔬菜。
在阿拔斯王朝期間,耕地面積和產量由於灌溉工程的發展而得以大幅增加。
在阿拉伯半島南部,由於地處綠洲,盛產椰棗、穀物和蔬菜。
阿拉伯民族自身就是游牧民族,阿拉伯半島以及其他沙漠半沙漠地帶盛產羊,馬和駱駝。
此外,各省還提供了豐富的礦產資源:來自努比亞的黃金、興都庫什山脈的白銀、伊斯法罕的銅以及中亞和西西里島的鐵,還有帝國境內豐富的寶石蘊藏。
在工業方面,各地出產製造的亞麻布、棉、絨毯、陶器等製品(有時還有絲綢)既有利於本地消費,又有利於出口。
阿拉伯人還從在751年怛羅斯戰役中俘虜的中國戰俘那裡學會了造紙術。
不過這最關鍵的一點,還是商業。
歷史上,商業在阿拉伯帝國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
首都巴格達不僅是阿拉伯帝國的政治中心,也是商業碼頭。
此外,巴士拉、安條克、開羅、亞歷山大、凱魯萬、撒馬爾罕等城市也都是東西方中介貿易的重要商埠。
早在伊斯蘭教創立時期,穆罕默德就認為,「商人是世界的信使和安拉在大地上的忠實奴僕」,並斷定忠實的穆斯林商人在復生日將「居於安拉寶座的蔭影之下」。
《古蘭經》也明確規定鼓勵和保護商業是所有穆斯林必備的義務和道德。隨著帝國的形成,商業貴族也成為上層統治階級的重要組成。
文化傳統、地理位置、商人的社會地位和商業的巨大收益,使阿拉伯帝國出現了與當時東西方封建文明不盡相同的工商業繁榮局面。
很多穆斯林商人活躍於亞歐非三大洲,從事以中介貿易為主的商業活動。
阿拉伯商人的活動範圍從東南亞的蘇門答臘、馬來亞到南亞印度,再到西南歐的西班牙、北非的摩洛哥,甚至北歐波羅的海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都有。
當時,中國的廣州、泉州、揚州等地也聚居著大批穆斯林商人。
這些阿拉伯商人成為了中國回族的族源之一。
中國的絲綢、瓷器,印度和馬來群島的香料、礦物、染料、蔗糖,中亞的寶石,東非的象牙、金砂,北歐和羅斯的蜂蜜、黃蠟、毛皮和木材等都是阿拉伯商人經營的商品。
大規模的阿拉伯商業貿易,促進了亞歐非蘭大洲各個封建文明區域間的經濟文化交往,推動了中世紀印度洋區域海上貿易的繁榮與發展。
阿拉伯人對地中海東部的征服,打破了羅馬時代以來地中海商貿圈,導致西歐依賴的東方商道被切斷,間接導致了歐洲經濟文化的衰落,而與拜占庭不斷的海上爭鋒又使作為第三方的義大利商人得到了發展。
阿拉伯人的海上航行在發展航海業、造船業和帆船駕駛技術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促進了航海所必需的地理知識和其他知識的積累。
阿拉伯海員在長期的航行過程中,研究和詳細記述了印度洋上的季風,並且在航行中巧妙地利用了這種季風從而大大縮短了航行所需的時間。
在古代阿拉伯的地理書籍中也記錄了大量的海洋地理資料。
13—15世紀,阿拉伯人的航海技術得到了新的發展。
甚至在十五世紀初,當中國明朝的鄭和的船隊到達印度之後,鄭和也是僱用了阿拉伯國家嚮導導航來繼續前往東非的航行。
而在一個世紀之後,阿拉伯航海家伊本·馬吉德(自稱「怒海之獅」)以熟諳如何在紅海和印度洋的驚濤駭浪中航行而聞名,后被阿拉伯海員奉為「保護神」。
正是在他的指引下,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的船隊才順利渡過印度洋,開闢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這一時期,阿拉伯海船上的裝備也更加先進,從事遠洋航行船隻已擁有整套的航海儀器,如指南針、測岸標方位的等高儀、測太陽和星體高度的量角儀、水陀等,還繪製了標有岸上方位物坐標、水深和風向的海圖和對景圖。
阿拉伯航海家的活動範圍也日益擴大。在西歐沿海,非洲的東岸、北岸和西北岸,亞洲的南岸和東南海域,包括菲律賓、馬來半島和馬魯古群島,都留下了阿拉伯海員和商人們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