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五章 還有秦始皇什麼事? 下
李陵知道:改革必然要觸及既得利益,必然會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對。
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維新,都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的重新選擇,而且是一種利益關係的重新調整,這也便是改革會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
李陵也知道,商鞅變法有成功之處,也有它的弊端,首推嚴刑峻法:
雲夢出土的《秦律》就是在這個變法的基礎上修訂、補充、累積而成。《秦律》中多處講到連坐法,例如戶籍登記有隱匿或不實,不但鄉官要受罰,同「伍」的也要每戶罰一盾,「皆遷之」,即罰戍邊。
《秦律》也把鎮壓「盜賊」放在首要地位,並對輕罪用重刑。例如盜取一錢到二百二十錢的要「遷之」,盜取二百二十錢以上和六百六十錢以上要分別罰作刑徒,盜牛者要罰作刑徒,盜羊或豬的也有相當的懲處,甚至偷采別人桑葉不滿一錢的也要「貲徭三旬」,即罰處徭役三十天。
對五人以上的「群盜」則追捕處罰更嚴。同時《秦律》還有許多對各種逃亡者追捕處罰的規定。
總而言之,商鞅變法中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在一定程度上給廣大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
並未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內行刀鋸,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輕視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顯的歷史局限。
「外儒內法,外聖內王!」李陵心中早有了定計,這是有著秦始皇先行者血淋淋教訓的。
李陵一直覺得秦始皇嬴政一統六國,建立全新的秦帝國,那威風赫赫,震爍千古。然而兵強馬壯的大秦帝國卻在秦二世贏胡亥手裡三年就滅亡了,這不得不讓他警醒。
漢初賈誼的《過秦論》的秦亡於暴政的觀點最為出名,誰讓秦始皇到了後期,求仙夢想長生不說,還苛政虐民,扼殺民智,這才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呢?
後來劉邦統一天下后,吸取秦的教訓,施政以寬這才有大漢數百年基業。
李陵可不想仿效秦國軍功封爵制度、更卒訓練之後,再仿效他們的「迅速亡國」。
當然,李陵是站在歷史巨人肩膀上的,他知道外儒內法的施政方針,可以讓大商先於秦強大統一而又不會曇花一現。
外儒內法是一種中國從漢代到清代長時間內國家政權實行的一系列國家政策的內在指導思想。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實際操作上也依賴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結合、儒法互濟。
政治事功與倫理勸導,是歷代統治者穩固其統治的兩大核心手段,也是構成外儒內法這一中華文化的重要成因。
一般而言,儒學重仁政,講究以倫理勸導實施統治,而法家講法制,重在政治事功。但這兩種思想在漢代時即彼此糅雜,形成了互補的統治術。
中國歷史上有「人本善性善論」、「人本惡性惡論」、「善惡兼論」等認識,不同的人性認定導致了以「霸道」、「王道」和「雜道」(即「帝道」)為模式的「法治」、「人治」、「人法兼治」的差異。
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以「性惡論」為出發點,講「崇法尚術」、「唯法為治」,創立了「以名責刑,以法為本,以術治下」的「刑名法術」學說,為統治階級提供了一套「以法治國」的統治理論。
秦孝公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強;秦王嬴政又採用了法家韓非的法治理論,最後統一中國。但是,法家的嚴刑峻法、重賦繁役,恰恰成為秦統治者謀求長治久安的致命傷。
孔子以「性善論」為前提,提出了「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力主德治。孟子集孔子德政思想而提出了「仁政」學說。為歷代有作為的政治家所奉行。傳說中的大賢堯、舜、禹都是以德高望重而繼位和以仁德愛民而傳揚於世的。
在中國歷史上,首先提出以「霸」與「王」作為治國之道的是戰國時的孟子。他說:「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因此,所謂霸道就是「以力服人」;王道就是「以德服人」。孟子提倡王道,反對霸道。
荀子則認為,王、霸雖有差別,但也可以相通。「故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上可以王,下可以霸」,霸道可以補充王道。
這就為後來儒家所倡導的德主刑輔思想提供了張本。「雜道」即「帝道」其核心就是德、刑並用,將法家的刑治與儒家的德治結合起來。
當然,李陵也非常推崇秦國的郡縣制,這可是被證實延續到現代的良好政治制度。有了這些先進的制度,李陵當然相信,前所未有的相信:
大商內部的神棍們不值一提,大商腐朽的貴族階層不再是事,大商的小弟西岐再也不是對手,然後「皇帝」的稱號,不就加諸己身了嗎?到了那時候還有秦始皇什麼事?該是李始皇了!哦,說錯了,是商始皇!
古人所說的「皇帝」,意指天地,天為皇、地為帝。
「皇為上,帝為下」。「皇者,皇天。」「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而「皇帝」一詞則是告訴人們,天地是萬物之主。
中國古代最早所謂人類首領「皇帝」,是對「三皇五帝」的統稱。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媧皇女媧、黃帝軒轅、炎帝神農等都不是真正帝王,僅為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其「皇」或「帝」號,為後人所追加。
夏朝君主稱「后」,商朝君主稱「帝」,周天子稱「王」。戰國諸侯大多僭越稱王,尊周天子為「天王」。
秦王嬴政統一中國,自認為這是亘古未有的功業,甚至連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變「王」的稱號,就「無以稱成功,傳後世」,於是讓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麼才能改變自己的稱號,以顯示自己的「豐功偉績」。
李斯等人商議后報告秦王說,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可改「王」為「泰皇」。嬴政反覆考慮,認為:
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決定兼采「皇」、「帝」之號,將這兩個稱呼結合起來,創「皇帝」一詞,成為帝制時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嬴政自稱「始皇帝」,是中國首位皇帝,後世俗稱「秦始皇」,從此從此「皇帝」取代了「帝」與「王」,天子稱為皇帝。
「這一天不遠了,西岐、姜子牙,你們等著!」每每想到這些,李陵自然雄心萬丈。
不過,雄心如劍也有被弄軟的時候,便是她的妲己之外,新晉的黃貴妃了。
黃貴妃是界牌關守將、大帥黃滾的女兒。如果你對這個大帥不熟悉的話,那麼武成王黃飛虎想必很多人不陌生了!黃貴妃,原名黃飛燕,便是黃飛虎的親妹妹。
歷史上,他也是紂王的貴妃,只是有次她的嫂子,也就是黃飛虎的妻子進宮,被紂王看上了,想要招幸她,結果可想而知:
她的嫂子寧死不屈,被紂王逼得跳下摘星樓摔死。
然後黃貴妃便大罵紂王,痛打妲己。紂王自然羞怒不已,加上護著妲己,便手把她從摘星樓上推落下去,不幸摔死,粉身碎骨!
然後紂王接下來更悲劇了,黃飛虎叛變了,投了西岐而去。而黃飛燕,死後則被姜子牙封為帝后星!可以說是女中豪傑,巾幗英雄。
「陛下,看看你的口水都流了一玉枕,你睡覺時肯定又夢到了哪個美人了吧?」剛剛封為貴妃不久的黃飛燕,趴在李陵耳邊輕聲揶揄道。
李陵頓覺濕熱的氣息,噴到耳孔里,這讓他的身子陡然一個激靈,只感覺全身如同一股電流劃過,麻酥酥的直衝腳底。
「黃飛燕,我不會再讓你從摘星樓摔下去了,不會再讓你在我眼前香消玉殞了!」李陵從打盹中蘇醒過來,望著眼前妙人,下定決心暗道。
這黃飛燕可是很是忠於殷商的,怎麼能讓她死的那麼慘?
黃飛燕當然不知道李陵在想什麼,但是因為她的到來,她已經感覺到李陵身體的僵硬,呵呵一笑,百媚生春,比之妲己不遑多讓,更是有意將胸前兩團嬌柔,輕輕摩擦、裹夾著他的肩膀。
李陵頓時覺自己的肩膀陷入了異常柔軟、滑膩之中,鼻尖更是傳來一縷縷肌膚的馨香。
「這可是E罩杯啊!」李陵不由在心中感嘆的說道,他可是親手丈量過好多次了。
現在李陵附身紂王,他與黃飛虎的關係愈發緊密,連帶的對黃飛燕也比起原時空好起來,二人可謂一時如膠似漆,甚至他心愛的妲己都有些吃味了。
沒辦法,這黃飛燕有著少女的美貌童顏,又有著熟婦的妖嬈豐碩,簡而言之童顏巨嬌,本身魅力就無窮了。再加上她的忠誠和貼心,李陵哪有不愛她的道理!
「歷史上叫飛燕的,好幾個都是大美人啊!」李陵將眼前的美人抱如懷中,頓感軟若一團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