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械不如人
幾天之後,兩把造型別致的大號鳥銃在李平的軍營中開始了秘密測試。
這兩把既像又不像大號鳥銃的火繩槍均來自漢川的農民軍謝應龍部。
但其實不用測試,李平和宋寶來僅憑外觀就已經知道這兩把應該叫做魯密銃的火繩槍是優於他們的鳥銃的。
更長的銃管、精致的做工和質量上乘的火藥足以賦予魯密銃更高的槍口初速和射程。
李平部隊裝備的鳥銃雖然進行了一些改進,但主要集中在質量穩定和人機工程上,基本構造和大小與明軍普遍裝備的鳥銃總體相差並不大。
即銃管三尺、裝藥三錢和鉛彈三錢。
而且使用的火藥也沒有進行配比和製造工藝上的大變,隻是保證了讓雜質更少。
這讓他們的鳥銃優勢主要在於炸膛率極低和可以把槍口動能全都穩定在普通鳥銃1750—2046焦耳的上限。
而魯密銃的銃管卻有4尺5寸,裝藥也達到了四錢,當然全銃的重量也更大,但整槍的威力也因此得到了本質性的提高。
測試結果也很快證實了這一點。
這兩把魯密銃的穿甲距離(垂直擊穿3mm甲葉)均接近50米,對無甲目標的有效殺傷(可殺死)距離則輕鬆超過了120米,預估槍口動能超過2400焦耳,威力明顯優於普通鳥銃。
米現在已經是保障營內部普遍使用的一種長度單位,其被推廣和強製使用完全來自於宋寶來的堅持,因為便於他將各種數據與腦袋裏的現代知識進行對比,也更方便。
就比如現在。
而米的長度能夠被大致確定也很讓人慨歎。
它居然是宋寶來早上站直身體時肚臍眼到地麵的高度,宋寶來在前一個世界曾經無意間發現了這一巧合,這個世界裏他覺得自己的身高和體貌與原來都差不多,就直接拿來用了。
至於可能存在的誤差,應該不會太大,也可以容忍。
看到不出意外的測試結果,李平和宋寶來的心中都充滿了五味雜陳。
他們一直以為自己這一方的最大優勢就是作弊來的科技樹,完全可以憑借器械之優虐別人,但沒想到卻反過來被別人給虐了。
當雙方的訓練水平和作戰意誌都相差不大的時候,武器裝備的優劣當然將會產生難以估量的作用。
“這東西不光打得遠,威力大,質量也是少見的好。很難想像大明竟然會有這玩意,估計不比此時的歐洲差。”測試完成後把玩並研究著魯密銃扳機的宋寶來說。
魯密銃相較於鳥銃還有一項很重要的改進就是扳機。
它的扳機和機軌分別用銅和鋼片製成,厚若銅錢,並在貼近發機處安置了一個3.33厘米長的小鋼片,以增加彈性,使扳機能夠捏之則落,射畢彈起,具有較好的回彈性。
“土耳其人的火槍技術在這個時候還是不弱的!”李平跟著把玩起另一把魯密銃的扳機慨歎道。
他們已經知道這東西是明朝傑出的火器家趙士楨在幾十年前(1598年)依據魯密國(土耳其)所進貢的火繩槍並直接請教其使者朵思麻改進而來,並因而得名魯密銃,然後很快在《武備誌》中留下來了“鳥銑:唯魯密銃最遠最毒”的記載。
此時的魯密銃和同時期歐洲相比,的確一點都不落後。
隻是由於魯密銃製成的時間還不足五十年,且工藝較為複雜,因而製成的數量不多,流傳也很不普遍。
“我查到了一條記載,說是徐光啟在天啟元年的一次上奏(1621年二月十七日)中說,他在組織明軍訓練時,曾領取2000支魯密銃,經過幾個月的使用,隻有幾支損壞,其餘都完好如初。從這兩支魯密銃的工藝看,應該不假。”宋寶來再次欽佩起來。
搞技術的他更清楚這個時代能夠做到如此是多麽的不容易和不簡單。
“偵察連捕獲的俘虜也證實了這一點,他們的魯密銃雖多經使用但少有損壞。隻是裝備的數量不多,總共隻有約二三百杆,其餘還是鳥銃為多。”李平這時開始撫摸起魯密銃尾部的鋼刀。
床尾有鋼刀是魯密銃的另一個特點,可以用來近戰,當斬馬刀用。
雖然以李平的經驗和對軍事技術史的了解來看這種裝置其實是有些多餘的,作用應該很有限,否則後來不可能沒有流行。
但在前幾天的戰鬥中,謝應龍的兵卻也用這玩意成功抵擋或者說是幹擾到了個別衝到他們身邊的我方士兵。
說完全沒用肯定是不對的,威懾和簡單的自衛作用還是有的。
“那還好!否則他們要是全是這東西,你的仗可就不好打了。”宋寶來略微鬆了口氣。
他是負責製造武器的,但他們目前在漢陽的條件又不允許進行複雜的製造活動,也就是暫時不可能給部隊提供比魯密銃更好的武器。
這可是不小的壓力,也很讓人不爽。
但李平卻鬱悶的說:“也好不了多少。謝應龍一直很重視收集好的火器,不然你以為他怎麽會有這麽多魯密銃。而且除了魯密銃,他還裝備了很多大號鳥銃,威力和射程不比魯密銃差多少。”
“那怎麽辦?”宋寶來一驚。
前幾天戰鬥失利的原因已經調整清楚,敵人可以在一百米二十米外輕鬆擊殺他們,但他們的武器卻做不到。而且敵人大量穿著對火器防禦更好的棉甲並不少帶有鐵盔而他們無甲也是火器對射時吃大虧的重要原因。
後來支援上來的連隊能追上敵人也與敵人穿戴的更多多有關。
但吃虧同樣也來自於此。
他們要想擊殺敵人隻有在四十米之內開火才能保證有效,敵人卻可以在這個二倍多的距離上對他們隨意射殺。
而戰鬥經驗豐富的敵人又恰恰和睿智的利用了這個優勢,采取了邊退邊打的策略。再加上對地形相對熟悉,盡管行動上更不便,但敵人還是成功的把這個優勢保持到了完全擺脫我軍追擊,致使我方的人數優勢沒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敵人的武器優勢和高披甲率已經讓戰鬥勝利的天平大大傾斜。
如此這樣,可以想見李平的部隊在以後的戰鬥將無疑還會吃大虧!尤其謝應龍還是一個以火器見長並非常重視火器的農民軍將領。水師營在漢水上的遇敵火炮襲擊也預示了他們如果強攻漢川縣城將傷亡難以控製。
而且通過這些天的接觸,謝應龍的部隊包括整個李自成的部隊明顯非常善於學習,他們不僅同樣開始全麵使用綁腿,還在繳獲的食物中發現了炒麵,並且據說是李自成親自下令搞的推廣。
那些當初在襄陽沒有跟李平走的兵民在這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李平意識到,他們的到來和攪局不僅沒能幫到大明,反還讓農民軍獲得了更大的優勢,北方的那場會戰結局更將無可更改。
“也無所謂!反正我們也不是非要攻下漢川縣,更沒打算跟李自成玩命,左良玉親近大敗,我們已經沒有壓力了。再說,仗不好打也不代表不能打,魯密銃的優勢沒那麽明顯,戰術和組織仍是決定性的,這方麵我相信我們一定更好。至於前幾天失利,最主要的問題是還輕敵和麻痹大意。”李平故作輕鬆的說。
他們打披甲率低和作戰意誌差的張獻忠打習慣了,確實有些麻痹,不光是對敵人,對自身的防護也缺乏重視。雖然部隊中的盔甲有限,但執行前探任務的部隊也不著片甲確實是個低級錯誤。
“這倒也是。”宋寶來品味著回了一句後就又專心的去擺弄魯密銃了,他有點不知道該說什麽。
有些苦惱的李平見狀也又再次擺弄起魯密銃床尾的鋼刀來,他覺得自己有必要加緊攀科技樹了,他原來有點小富即安和過於樂觀了。
“寶來,我們需要立即著手研製真正的火槍了,射程必須徹底碾壓弓箭並超過魯密銃,也要能把刺刀裝上。對,把刺刀裝上這點很重要。什麽都等有條件再開始,會來不及的,也等不起。”李平嚴肅起來。
給火槍裝刺刀,實現火槍兵與長矛兵的合二為一,並不是李平不想,也不是古人想不到的。
而是現實條件的問題。
中國人也很早就在這方麵進行了嚐試。
但早期火繩槍的槍管精貴以及零件鬆散經不起格擋和磕碰,尤其是細長的火繩夾在近戰中很容易因磕碰造成損壞等特點最終導致了所有的嚐試都以失敗告終。
魯密銃把鋼刀裝到床尾也是這個原因。
也是在差不多這個時候的歐洲,法國出現了一種直接將刀柄插入槍口中的刺刀,但不穩固和影響火槍射擊等問題還是使這種刺刀技術沒能普及開。
真正的套筒式刺刀還是要到火槍技術本身已經發展更加成熟的1688年才出現。
“嗯!你說的有道理。我們可以先搞研製,一點點完善和成熟,等有條件了就可以直接上規模生產,這樣能省很多時間。”宋寶來摸著魯密銃的扳機認同的點起了頭。
械不如人太刺激人了!
正在兩人準備私密的繼續深聊時,突然有人來報說水師營在漢水上截獲了一艘明目張膽順江而下的農民軍大船。
據船上的農民軍說,他們要趕往武昌,代表李自成去拜訪左良玉並持有李自成的親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