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八章 孫靜
當然了,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可是,公孫續跟手下文武,商議的戰略目標,都是有目的,而豫章郡的太守,是孫氏孫堅的子孫孫靜,也就是孫權的叔叔。
所以,如果公孫續能夠讓趙雲,偷襲豫章郡得手的話,這對於,公孫續此次跟孫氏大戰,又會填上一個重要的砝碼。
撻撻撻!撻撻撻!撻撻撻!
撻撻撻!撻撻撻!撻撻撻!
豫章郡南昌城,西南方向五十裏處的密林之眾,趙雲剛剛率領兩萬精銳,晝伏夜出的趕到了這裏,趙雲二話沒說,他先讓大軍原地休息!
我們不止一次的說過,大軍出征在外,除了必要的準備之外,臨戰之前也一定要讓兵馬,得到必要的休息,尤其是急行軍之後。
所以,趙雲派出斥候和巡邏的兵馬之後,就讓大軍,在山林之中休息,兵馬自然是該吃飯的吃飯,該喝水的喝水,而有的兵馬則是坐在了原地。
但是,不管趙雲的這些兵馬,怎麽休息,他們第一沒有人員嘈雜的聲音,第二騎兵和戰馬都沒有卸甲,第三,雖然兩萬大軍,都在原地休息,他們卻始終保持著大軍的陣型。
而趙雲此時,則是研究如何攻下南昌城,至於,豫章郡誰是太守,這些情報,趙雲早就從斥候的口中得知了。
而此時,正是午夜過後,此時,正常的百姓和兵馬,早就已經入睡了,趙雲現在有兩個選擇,第一是原地安營紮寨,從明天起在研究,怎麽攻打南昌城。第二個選擇,那就是立即攻城。
撻撻撻!撻撻撻!撻撻撻!
撻撻撻!撻撻撻!撻撻撻!
趙雲一手拿著幹糧,另一隻手拿著地圖,他正在研究南昌城和周邊的地形,就在這個時候,斥候探查南昌城的情況,趕了回來。
隻見,斥候來到了趙雲的近前,就立即行禮道:“啟稟將軍,小的們把南昌城的守衛情況都探查清楚了,那裏的守衛十分的鬆懈,而城門處,就隻有零星幾個守軍在那裏看守城門。”
“很好,再探!”趙雲打發走了斥候之後,他就得出了一個結論,這個孫靜不是一個飯桶,那就是南昌城發生了什麽事情,才會讓南昌城守衛的情況這麽鬆懈。
但是,不管怎麽說,趙雲是來幹什麽的,敵人守衛鬆懈,不是天賜良機嗎?
有人會說了,你別瞎白話了,怎麽公孫續的敵人都是這麽飯桶呢,這也沒有辦法,因為,公孫續是兩世為人,所以,他的思想,還有的手下,都有一些現代理念。
雖然,古人也很聰明,但是,具有公孫續現代思想的兵馬,他就是處處占據了先機。
比如,這個時代,兩軍交戰,基本都是正大光明的交戰,很少會有用計的,隻要有一個半個的頭腦靈活,那麽,他們即便沒有臥龍鳳雛的名聲大,那也是徐庶那樣的智者。
既然,計議已定,那就要堅定不移的向這方麵去努力,所以,趙雲他又休息了一會兒之後,就讓兵馬立即整軍。
現在已經是後半夜了,也是人們最困的時候,此時趙雲他不攻城,還要等到什麽時候呢?
撻撻撻!撻撻撻!撻撻撻!
撻撻撻!撻撻撻!撻撻撻!
而趙雲他攻城,正常來講,還是要把兵馬,分成前軍和後軍,畢竟趙雲他還是有兩萬精銳,而趙雲還有鐵衛和白馬義從,這些直屬兵馬,六千人來人呢?
但是,這一次趙雲也是一反常態,他直接下令,讓大軍同時攻城,這一下,兩萬多人,都是排山倒海的向著南昌城衝殺而去。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撻撻撻!撻撻撻!撻撻撻!
撻撻撻!撻撻撻!撻撻撻!
殺啊!殺啊!殺啊!
殺啊!殺啊!殺啊!
而趙雲也是,跟著大軍同時衝殺,既然主將都親自上陣了,趙雲的這些兵馬,還有什麽可說的,更何況,他們本來就是精銳,而南昌城的守衛,也是稀鬆平常。
趙雲,這一次突襲南昌城,他占據了天時,地利和人和,所以,趙雲不取勝,誰會取勝。
沒用多少時間,趙雲率領兵馬,就攻開了南昌城的城門,趙雲讓兵馬,分別去占領四個城門,軍營,府庫等重地,而趙雲則是率領白馬義從和鐵衛,親自去攻占郡守府。
趙雲的大軍,就這樣,如同洪水一般,攻進了南昌城,而豫章郡的太守孫靜正在睡夢之中。
孫靜,字幼台,吳郡富春(即後世的浙江富陽)人,東漢末年長沙太守孫堅之弟,孫策、孫權之叔。孫堅初起義軍時,孫靜集合鄉裏及宗族子弟五六百人作為孫堅的基礎隊伍。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孫堅長子孫策進攻會稽,派人請孫靜,孫靜帶家屬與孫策在錢塘會麵。孫靜獻計助孫策擊敗會稽太守王朗,平定會稽。
孫策上表任命孫靜為奮武校尉,打算委以重任。但孫靜留念故鄉,不願出外為官,請求留任家鄉鎮守,孫策便同意他的要求。
建安四年(公元200年),孫權執掌大事,就地升任孫靜為昭義中郎將。孫靜後終老故鄉。
孫堅開始興兵起義時,孫靜集合鄉裏及宗族子弟五六百人作為基礎隊伍,大家都依附於他。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孫堅長子孫策擊敗劉繇,平定各縣,隨即進攻會稽,並派人請叔父孫靜,孫靜帶著家屬與孫策在錢塘會麵。
當時會稽太守王朗在固陵抵禦孫策,孫策幾次渡水作戰,都未能取勝。孫靜於是對孫策說:“王朗憑險固守城池,很難馬上攻破。從這裏向南數十裏是查瀆,是通向會稽道路的要害之地,應當從那裏進入王朗的後方,這正是兵法上講的:'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我得親自率領軍隊作為先鋒,一定能將城池攻克。“
孫策采納他的建議,假意命令全軍說:“近日來連雨水渾,兵士喝了這些水大多腹痛,命令趕快備置瓦缸數百口澄清飲水。“到了黃昏時分,他點燃許多火把,作為疑兵,用來迷惑王朗。
然後,又派出一支部隊從查瀆道進襲高遷屯。王朗大驚,派遣前丹楊太守周昕等人率領軍隊前來迎戰。孫策打敗周昕等人,將周昕斬殺。
王朗逃走,虞翻追隨,掩護王朗,乘船渡海逃到東冶。孫策追擊他們,大敗王朗軍,王朗隻好向孫策投降,孫策於是平定會稽。
孫策平定會稽後,上表任命叔父孫靜為奮武校尉,打算授他以重任。但孫靜留念祖宗生活安息的故地,不樂意出外作官,請求留任家鄉鎮守。
孫策便答應了他的要求。建安四年(公元200年),孫權執掌大事後,孫靜被就居地升任為昭義中郎將,最後終老故鄉。
以上就是孫靜在史料之中的記載,至於,到底準確性有多大,那就不好說了,但是,他既然出現在史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