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 又生事端
宴廳觥籌交錯,紙醉金迷。
昭和帝懷擁南疆舞姬,神色迷離的看著座下的當朝清貴,滿足的笑了一聲,“北周人才濟濟,何懼小小的南疆?不過這南疆的美人兒,味道可真是獨特!”說著,伸手掐住那舞姬的下頜,又是一番調笑。
滿座清貴笑的心照不宣。後宮妃嬪皆在,昭和帝如此對待異族女子,這不是給她們難堪麽?
宜妃皺眉,推推皇後,示意皇後去管管。
皇後舉杯對著宜妃敬了敬,卻並沒有絲毫製止昭和帝的意思。
宜妃正要開口,忽然有一個神色慌張的太監站在門口衝著衛敕招手,像是含昌宮杜然。宜妃叫聲不好,隻怕含昌宮生了事端,便跟在衛敕的身後走了出去。剛走到門口就聽到杜然顫抖的聲音,“淑妃娘娘溺水了——”
都說多事之秋,然而這個冬天,竟比所有的秋天都不太平!
宜妃手中絞著帕子,忐忑不安的坐在軟轎內,一路顛簸著奔向玉章宮。
皇後乘的是香車,自然比宜妃要快,然而宜妃卻比皇後有足夠的時間去聽杜然描述整個事情的經過。
“……奴才經過堰光湖,便見有人使勁把淑妃娘娘推了進去。跟著淑妃娘娘的像是玉章宮的婢子,那婢子已回玉章宮去喊人了……那人穿了夜行衣,看身形像是女子……”
不知是不是因為親臨了凶殺現場,往日裏伶牙俐齒的杜然現在說話都是磕磕絆絆的。
宜妃闔目,長歎一聲。
怕是這宮中又要不太平了!
堰光湖,上次太子雋豐居的月敏姑姑就是被推下了堰光湖,這次又是淑妃,而且是在太子被禁足期間。這其中,當真沒有什麽聯係麽?
淑妃已被趕去的宮人撈起,就停在玉章宮中順妃曾停的那個位置。
昭和帝在玉章宮主殿的正中央坐下,冷冷的看著跪在當地的林如歌。
林如歌此刻已經後悔沒多想一點,方媛媛今日所說隻怕都是宮闈禁事,別說是太子,就連昭和帝也極有可能殺了她滅口。現在隻怪自己當時沒留心那個極快的、一閃而過的影子,可是落了把柄在這裏,即便是辯解,也不能安然置身事外了吧。
若真是昭和帝所為,他極有可能借此事掀起一場自上而下的肅整,而後揪出太子派係,一網打盡。同時還昭告所有的兒子,他才是北周的皇上,大權未去,誰敢放肆?再加上自己是有流言在身的人,昭和帝故意讓方媛媛帶了玉章宮的婢子罹難,是故意讓自己脫不開幹係吧。
“臣妾無話可說。”
林如歌垂眸,撐住自己搖搖欲墜的身子。
一石二鳥,甚至是一石三鳥之計,恐怕也隻有昭和帝這樣的人才想得出來。
更聲悠悠傳來,撕破這濃重而沉悶的夜色。昭和帝徑直起身,在林如歌麵前站定,卡起林如歌的下頜。有那麽一瞬,林如歌想要甩開這沾慣了庸脂俗粉的手,可下一瞬,林如歌已經醒悟過來。
在玉章宮,她隻能是任他宰割的和妃。
“朕的《華嚴經》在哪裏?”
語氣清冷,拒人千裏。林如歌不由的便想起昭和帝還病重的時候,瑟瑟的蜷在龍榻上。僅僅幾月,卻已判若兩人。
林如歌起身捧了《華嚴經》出來,遞給昭和帝後仍舊跪下。宜妃神色一瞬間的恍惚,皇後卻忽然直起了身,盯著以明黃鮫綃包裹著的《華嚴經》,神色灼然。
注意到兩人的神色皆不太對,林如歌垂眸自嘲的一笑。
原來是自己不懂,終究辜負了皇上的信任!
明黃鮫綃被拂落在地,頭頂上一直傳來昭和帝“刷刷”的翻書聲。林如歌盯著自己水紅的裙擺,散開在地,仿若豔到極致的虞美人。然而虞美人雖美,卻總是極早的凋謝,現在想起來,真是大不祥的意思。
“還在?”
不用抬頭也聽得到昭和帝的語氣略帶詫異,皇後身子僵了僵,近乎窒息的屏住呼吸,探頭看向跪在當地的林如歌。
半封遺詔還在,那麽蘇彥拿走的,到底是什麽?她又為什麽要回到這玉章宮中?
林如歌緩緩抬起頭,一瞬間的恍惚。
還是這個玉章宮中,藏了更多自己不知道的秘密?
燈火通明的宮室,神色探究的君王……然而這一切都是如此的不真實。林如歌怔了怔,幻象如夢,如果一切都隻是年幼的自己一場荒唐的夢幻,該有多好?一夢醒來,自己仍舊蜷在娘親柔軟香甜的懷中,聽著江南水鄉特有的糯米般的歌謠……
而非是在這步步陰謀的皇城深處,日日裏如履薄冰。
“這遺詔是假的。”昭和帝蹲下身,眸中戾氣漸濃,“你說,到底是不是那賤婢偷走了遺詔?還是你監守自盜,故意弄出這假遺詔來混淆朕的視聽?”
林如歌垂眸,“臣妾確實不知。”
這恭順溫婉的樣子卻是大大惹怒了昭和帝。隻是她這樣的恭順,恭順到他不忍去殺了她。如果她求饒,如果她哀慟,甚至是為自己辯解,他都不會允許自己再留下這個酷似顏夕的女子。
然而她就是這麽恭順的看著他,俯身,垂眸……沒有經意模仿顏夕的一顰一笑,卻總是讓自己想起她。
他下不了手,於是他決定再給她一次機會。
“遺詔就在《華嚴經》中,而朕將《華嚴》親手交予你,你怎會不知?”
林如歌再次垂眸,依舊是恭順而溫婉的語氣,“臣妾親手將《華嚴經》交予蘇妹妹保管,並不曾知她何時取用過這經書。”
索性蘇彥已背上了盜竊遺詔的罪名,大約有太子相助,即便是再多一條罪名,她也不會有事的吧。
一念畢,林如歌卻忽然想起她和容楚的初見。那人淺笑如花,卻劈手奪走她揣在懷中的《華嚴經》。或許,這所有的一切,都隻是容楚的所作所為?
那蘇彥拿走的,到底又是什麽?
是不是在所有人都惦記著《華嚴經》中的半封遺詔的時候,太子卻另辟蹊徑,看到了雖不引人注意卻同樣重要的東西?